持之以恒 生态文明建设不放松

时间:2025-04-20 22:44:25来源: 分类:探索

  8月4日,恒生“行南絲綢之路·遊大熊貓家鄉——歐洲熊貓粉絲四川探親之旅”四川巡遊活動開啟了在雅的态文第二天行程。來自歐洲6國的明建大熊貓粉絲在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峽基地與大熊貓近距離接觸,還遊覽了世界茶文化聖山蒙頂山,放松感受了雅安源遠流長的恒生茶文化。

  在短短的态文一天時間中,歐洲熊貓粉絲領略了雅安作為“熊貓家源·世界茶源”的明建獨特魅力,觸及到雅安生態文化之魂,放松並沉醉其中。恒生

      生態文明的态文理念貫穿於災後恢複重建全過程,圖為災後重建後的明建寶興縣神木壘景區

(資料圖片)

  提要

  野生大熊貓在名山區出現,不僅成為雅安所有縣(區)都發現野生大熊貓蹤跡的放松重要依據,也說明隨著雅安生態文明建設的恒生有力推進和大熊貓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保護自然資源與生態平衡的态文意識深入人心,野生大熊貓的明建活動區間正不斷擴展。

大熊貓也愛“喝”茶

  大熊貓與茶,原本猶如兩條平行線,沒有任何交集。然而,2014年3月,它們卻和諧地走到了一起,給人們帶來驚喜。去年3月29日淩晨2時19分,名山區蒙頂山鎮金花村三組村民在張家山(小地名)發現了野生大熊貓的身影。這一發現,刷新了名山尚未發現野生大熊貓的曆史。

  野生大熊貓在名山區出現,不僅成為雅安所有縣(區)都發現野生大熊貓蹤跡的重要依據,也說明隨著雅安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推進和大熊貓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保護自然資源與生態平衡的意識深入人心,野生大熊貓的活動區間正不斷擴展。

  這隻野生大熊貓從被發現到竄入茶園消失,整整6個小時。期間,我市林業部門的專家對它的生活習性和行為動作進行了仔細的觀察、記錄,為進一步保護野生大熊貓和大熊貓野外生活提供了科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一隻野生大熊貓的頑皮行為,不僅將熊貓與茶交集在一起,也帶給人們無限的想象。

  眾所周知,茶的故鄉在中國,中國茶文化的源頭在雅安蒙頂山。早在公元前53年,茶祖吳理真在蒙頂山種下一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蒙頂山也成為“世界茶文化聖山”。唐代,蒙山茶被列為貢茶,專貢皇家使用;後經宋、元、明、清曆代,蒙山茶綿延一千多年的曆史,見證著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因此,有人說:雅安優良的生態文明滋潤出一片竹葉、一片茶葉,滋養著世界大熊貓文化發源地和世界茶文明發祥地。

  提要

  2014年,雅安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同時,“國家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生態(低碳)經濟示範區”“國家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區”“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等金字招牌先後落戶雅安——這不僅在於雅安得天獨厚的良好自然生態係統,更因為雅安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麵取得的一係列寶貴成就和經驗。

生態文明貫穿災後重建全過程

  多年來,雅安良好的生態優勢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人類與野生動物生存環境、抵禦自然災害、維護長江上遊生態安全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為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和天然屏障。從“5·12”到“4·20”,雅安先後遭遇兩次大地震,但憑著良好的生態底子,災難沒有震垮雅安肩頭上扛著的“生態”大旗,反而讓生態文明的理念更加堅定地貫穿於災後恢複重建的全過程。尤其是生態旅遊在震後得以率先恢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高。

  數據為證: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我市共計接待遊客89.1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6%和40.1%。

  其實,雅安堅持走“生態立市”之路的紅利,遠不止於此。

  2014年,雅安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同時,“國家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生態(低碳)經濟示範區”“國家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區”“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等金字招牌先後落戶雅安——這不僅在於雅安得天獨厚的良好自然生態係統,更因為雅安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麵取得的一係列寶貴成就和經驗。

  一路走來,雅安繁茂的植被、清新的空氣、充沛的水量、溫潤的氣候,以及豐富的珍稀動植物資源,無不讓歐洲熊貓粉絲團一行嘖嘖稱奇。

  這背後,是雅安在重建和發展過程中,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結果。

  如今,雅安依托獨特的生態優勢,讓綠色有機農業、新型清潔工業、生態旅遊業在經濟發展中各領風騷,生態優先成為全市上下發展產業經濟的共識。

  經過兩年災後重建和提檔升級,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在農村,一個個生態環境好、基礎設施完備、具有地域風情的災後重建幸福美麗新村,成為鄉村旅遊中一道靚麗的風景;在城鎮,一個個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園區結出累累碩果,吸引著一批又一批遊客前來嚐鮮;在園區,一個個投資項目摒棄“先汙染、後治理”的發展思路,走上工業與生態良性互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記者 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