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人類千古湧動的大相滾燙血脈中,對山水的北荥探索認知,對大地的经母博愛敬仰,是亲河支撐人類不斷前行的終極動力,更是大相人類回歸自然的無窮渴望。 雅安這片北緯30度上神奇的北荥沃土,縱橫交錯的经母江河、峰巒起伏的亲河群山,構成了雅安獨特的大相山水景致。 千百年來,北荥生活在這裏的经母人們,憑借上天賜予這塊熱土上的亲河山水恩賜,演繹著生生不息的大相生命傳奇,譜寫了一曲曲光照史冊的北荥山水頌歌,為雅安這方神奇的经母山水,增添了無限魅力。 青衣江上遊,大相嶺之北的滎經縣境內,從高山而下流淌著一條河流。這條河被稱作滎經河。 滎經河由滎河和經河構成,作為青衣江源頭上的一條支流,是滎經縣乃至它所流經地區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它養育著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眾多生靈。 滎經河,作為青衣江的支流之一,有著它獨特的風情。 從本期起,《西康周末》將從滎經河之源、岸、靈、戀、魂、魅等六個篇章,向您介紹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去丈量滎經河,去感受母親河源頭的風采。 陽光灑在大相嶺之北一片廣袤的丘陵上,在階地和河穀平壩中,兩條蜿蜒的河流纏繞在滎經縣境內,點綴著這裏的大好河山。 這兩條河流匯合後稱為滎經河,是滎經人民的母親河。 遙遠的古代,大地的造山運動,造就了這條流淌不息的滎經河,成就了滎經縣境內一片狹長的河穀地帶,神秘的古老先民,在這個清靜之地,建立了自己的家園。 滎經河,急速流淌,滋潤著沿岸及下遊的生靈。 第一滴水 源於三縣交界處的大山 滎經縣城內,兩條河流匯合而成一條大河,流向天全方向,流向青衣江。 這條被稱為滎經河的河流由滎河和經河兩條支流匯合而成。 滎經河以滎河的發源地為正源,滎河為幹流。 滎經河古稱邛水,北流入天全段古稱鹿飲河,《天全州誌》改作“祿永河”。由於上遊段為滎河和經河,在滎經縣城匯合後,合二水之名而稱滎經河。 滎河發源於滎經縣與瀘定縣交界的大礦山東麓,野牛山西麓。最上遊稱祁家河,至滎經縣三合鄉火穀坪後改稱代黃溝。代黃溝長27公裏,流域麵積111.4平方公裏,至金竹林納發源於馬場梁長22.15公裏的茶河後稱滎河。向東在三合鄉西納北來的三岔河、瓦前溝,在新廟鄉納源於泥巴山的頭道水,在泗坪鄉納南來的橋溪溝,在滎河鄉納北來的小河子,在雙江鄉花灘場納南來的相嶺河,至滎經城東北匯合最大支流經河,改稱滎經河,折而北向,經大田壩、廟崗、複順、天鳳、石龍等鄉在天鳳鄉鳳槐村北土栗崗入天全境。 滎經河段在滎經境內長13公裏,兩岸有沙溪、堰溪溝、高橋溪、杏家溝、黃家溝等小溪溝注入。 進入天全後,穿過懸空山與仙峰山之間長5公裏的峽穀,在天全縣興業鄉峽口村納西來的銅廠溝,經天全縣新場鄉,在前陽壩納西來的前陽河,於天全縣樂英鄉兩河口匯入天全河,在天全境內長15公裏。 滎經河全長105公裏,在滎經縣境內長90公裏。流域麵積1958平方公裏,在天全縣境內占174.1平方公裏。 格狀水係 呈直角壯大滎經河 滎經河由滎河和經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 滎河長77公裏,經河長53公裏。兩大支流在滎經縣城東北,以90度角度交匯。而大支流的二級支流,如滎河的代黃溝、頭道水、橋溪、小河子、相嶺河,又均以90度角度匯入滎河。 因此,滎經河屬於格狀水係。 滎經河幹流原為青衣江一級支流,經麂子崗在雅安城東注入青衣江。由於新構造運動,青龍斷層活動加劇,隆起而出現麂子崗。滎經河被斬斷而成斷頭河,轉而向北注入天全河,成為青衣江的二級支流。 滎經河徑流量豐富。滎經河雖為青衣江二級支流,但由於其流域麵積廣,流域內降水量豐沛,因而年均徑流量達104立方米每秒,僅次於一級支流天全河,在青衣江水係各支流中列第二位,占青衣江水係在雅安地區出境處年均徑流量的22%。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32.67億立方米,占青衣江水係在雅安地區出境處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的21.6%。 滎經河河段平均比降較大,含沙量較小,天然落差2555米,平均比降24.3‰,具山地河流特征。上遊植被較好,年均含沙量每立方米僅0.37公斤。 河流文化 文明史上不可分割的部分 滎河和經河在滎經縣城內匯合,滎經河由此伊始,扭頭北上,於天全縣境內與天全河匯合後,一路向東…… 滎經河與天全河一起,匯聚成一條大江青衣江,流向雅安,途經眉山、樂山,注入大渡河。然後,與岷江匯合,在宜賓進入長江…… 滎經河源頭的水,是源自億萬年前的大海。如今,奔流不息的青衣江水,繼續著它回到母親懷抱的進程。 在這進程中,它以它的包容與執著的精神,養育著流域內的一切。 從古至今,文明總是伴著河流出現。自古以來,人類都是擇水而居,所以世界文明發祥地都是以河流命名的,兩河文明,黃河文明、恒河文明,都是人類受惠於河流的見證。在滎經河的源頭上,也產生著屬於自身的文明。 也正是母親河的滋養,滎經河流域內,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積澱了悠久的人文曆史。 滎經河,作為青衣江的重要支流,在曆史和傳統中有著他自身的定位:“川西咽喉”“西藏門戶”“民族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名字,早已被世界所知,滎經河沿岸的生態和曆史資源,也常引來世界觀注的目光。 從古邛人建立嚴道(縣)開始,從鄧通鑄錢到砂器王國,從“榮”縣到滎經口戍再到滎經縣,滎經河與它沿岸的人民一起,創造了滎經河流域內獨特的文明。 滎經河流域的文明,放之世界,僅是滄海一粟。然而,在人類與河流共存的文明發展史上,滎經河流域的文明,也展示著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分割的部分。 今天,滎經縣文史研究者們正將目光指向古邛人和古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嚴道古城文化,從曆史的遺存中去研究滎經河流域內的西南夷文化。 如今,滎經河流域的人民,雖經曆了地震,但在滎經河流域的人民,還將在它的滋養和包容下,繼續推動曆史的車輪,繼承河流精神,走向輝煌,走向世界。 記者黃偉
“狗屎運”反彈市民鬱悶
不走“回頭路” 居民自治共創文明院落
品質鑄就信賴 服務贏得口碑——東風農機用戶回訪紀實(鹽城篇)
討人厭還不安全 刻意開慢車 確實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