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歌舞:展现“民族走廊”的独特魅力

时间:2025-04-20 23:09:35来源: 分类:時尚

爾蘇藏族民歌“薩裏安多曼”是非遗爾蘇藏族先民遺留給後人的優秀文化遺產(資料圖片)

天全山歌是在勞作中創作出來的一種通俗民歌(資料圖片)

磽磧多聲部民歌是民族音樂的活化石  高華康  攝

  “能開口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時就能跳舞。歌舞”歌曲和舞蹈是展现走廊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可以說,民族中國有多少年的特魅文明,就有多少年的非遗歌舞史,在曆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具中國獨特形態和神韻的歌舞東方歌舞藝術。

  雅安也不例外。展现走廊

  天全山歌客觀地反映了人民的民族勞動、生活中的特魅樂趣,而磽磧多聲部民歌、非遗磽磧鍋莊,歌舞爾蘇藏族民歌“覺裏曼姆”、展现走廊木雅藏族舞蹈“什結拉布”等民族歌舞,民族展現出雅安“民族走廊”的特魅獨特魅力。

  這些項目,都進入了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

  千百年來,這些“非遺”歌舞,傳承並綻放在雅安鄉間,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磽磧多聲部民歌、磽磧鍋莊

  演繹別樣的藏鄉風情

  男孩們手舞白帕,女孩們揮動長長的水袖;男孩女孩們跟在老人的後麵,圍成一個圓圈,反時針方向邊舞邊唱。老人沉厚綿長的歌聲帶領著一群飽含青春氣息的男聲女調,你唱我和,跌宕起伏,遙相呼應。歌曲全是用嘉絨藏語演唱……

  這是眾多遊客到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時,對磽磧多聲部民歌的印象。

  磽磧堪稱歌舞之鄉,自古以來,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節日盛會,立房蓋瓦,婚喪嫁娶,豐收打麥都離不開歌舞,在磽磧民間音樂中,多聲部民歌以其獨特風格、恢宏氣勢占據重要位置。磽磧多聲部民歌是氐羌文化與吐蕃文化融合的產物,它以二聲部為主,其領唱為男性,常在中音聲部,由領唱把握旋律先領唱,穿唱聲部推遲進入,兩聲部的唱詞、節奏及曲調進行方向基本相同,屬支聲型和聲結構,和聲特點為四、五度音程重疊。磽磧多聲部民歌是我國多聲部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音樂的活化石。該項目2008年已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隨著旅遊經濟的發展,磽磧多聲部民歌的傳承也後繼有人,不僅在學校,在其他場合也有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

  在磽磧民間舞蹈中,磽磧鍋莊是當地群眾不可缺少的文娛活動。鍋莊在藏語裏稱“卓”或“果卓”(即圓圈舞)。跳鍋莊不拘時日,勞作或喜慶節日、男婚女嫁、修房造屋、慶賀豐收、孩子滿月等時候都可以跳。人們在高昂雄渾的歌聲中,圍圈攜手共舞。其表現內容廣泛,或展示大自然,或歌頌勞動與生產,或表達理想追求與愛情,展現了磽磧人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勇於追求的進取精神。該項目已進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天全山歌

  不可缺少的巴蜀傳統文化

  “山村變化就是多,十八道水新麵貌,文明花開滿山坡。今日山歌遍地起,倡導百姓大家樂……”

  這是天全山歌“非遺”傳承人在天全縣紅軍村所唱的歌曲。

  天全山歌,是天全勞動人民在勞作中創作出來的一種通俗民歌,進而發展為套曲結構的傳統民間音樂形式。它融合了藏區民歌和四川民歌的特點,剛中帶柔,風格粗獷、押韻、上口、通俗易懂,在一首歌中有近似嘶喊的詞句、也有悠揚婉轉的和聲,具有十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天全山歌主要有勞動號子、山歌、嫁歌、民謠和各種小調,如《大田栽秧行對行》《正月去看燈》《幹哥哥送幹妹》《紅軍歌》等。天全山歌曲派很多,形式多樣,極具研究價值,是巴蜀優秀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古往今來,天全山歌代代相傳。在集體勞動的年代,田間地頭,農民勞動之餘休息時,一時興起互相對唱,這個生產隊在這邊山頭唱,另一生產隊在那邊山頭應唱,酷似一場場對歌賽。勞動者一邊把山歌作為表情達意的藝術工具,一邊在勞動中借山歌助興,舒緩勞累。新中國成立後,天全山歌湧現出大量以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為內容的新歌,如《萬朵紅花一根藤》等被選入全國優秀民歌集,並多次在省、市民歌匯演上獲優秀獎。該項目已進入雅安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爾蘇藏族民歌、木雅藏族舞蹈

  生產生活中積累的文化財富

  與寶興縣磽磧藏族鄉的嘉絨藏族歌舞一樣,石棉縣蟹螺藏族鄉的爾蘇藏族和木雅藏族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歌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爾蘇藏族民歌“覺裏曼姆”和“薩裏安多曼”,木雅藏族舞蹈“什結拉布”。

  爾蘇藏族民歌“覺裏曼姆”,是石棉縣爾蘇藏族地區廣為流行一首民歌,在每年農曆八月和重大節日時演唱。歌曲蘊涵了爾蘇藏族深厚獨特的民族文化,是爾蘇藏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的文化財富,它展現了爾蘇藏族的風俗、人生觀、民間信仰等諸多信息,該項目已進入雅安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爾蘇藏族民歌“薩裏安多曼”,是在石棉爾蘇藏族地區廣為流行傳唱的一首民歌。每逢節日盛會、立房蓋瓦、婚喪嫁娶,爾蘇藏族人民都會唱起這首歌。“薩裏安多曼”是爾蘇藏族民歌精髓的體現,沒有固定的曲調,代代口耳相傳,是爾蘇藏族先民遺留給後人的優秀文化遺產,“薩裏安多曼”曾受邀走進央視“民歌中國”欄目,該項目已進入雅安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雅藏族舞蹈“什結拉布”流行於石棉縣木雅藏族聚居的村落,每年曬佛節(藏曆冬月十五)晚上必須跳“什結拉布”。“什結”木雅藏語意為“麵具”,“拉布”意為“跳舞” ,“什結拉布”意為“跳麵具舞”。需要11名成年男子完成,兩人敲鼓和打鈸,兩人扮演一對年邁的夫婦,7人扮演年輕姐妹。扮演者用帕子蒙住臉部。舞蹈演繹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有打蕎麥、手推磨、放牛羊、剪牛毛、紡線、織布等反映木雅人辛勤勞作的場景。“什結拉布” 包含了木雅藏族的風俗、曆史等諸多信息,該項目已進入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我市相關部門對磽磧多聲部民歌、爾蘇藏族民歌等進行傳承保護,並將它們引入當地課堂,不斷壯大傳承人的隊伍,讓這些“非遺”歌舞在雅安更具魅力和生命力。

   本報記者  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