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是种养振兴休閑步遊道、特色竹編圍欄,结合那邊是固成果因剛種下的景觀樹和新修砌的堡坎……”4月13日上午10點,雨城區青江街道張碗村9組,地制張碗村黨群服務基地旁,宜助村民楊樹英和工友正在忙碌。种养振兴 今年春節後,结合張碗村啟動實施觀光體驗式旅遊項目,固成果因楊樹英在此務工已近兩月。地制在她看來,宜助張碗村能在全麵推進鄉村振興中邁出新步子,种养振兴得益於該村脫貧攻堅以來發展起的结合特色產業。 借助“果蔬種植+生態養殖”特色產業,固成果因張碗村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實現有效銜接為思路,地制正向著規模化、宜助整體化發展不斷邁進。蓬勃發展的蔬菜產業 發展有盼頭 特色產業助增收 張碗村緊鄰雅上路和中心城區。脫貧攻堅前,因無特色支柱產業,村民多以外出務工為主,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且多數屬於無技能務工。 脫貧攻堅中,張碗村持續夯實發展基礎,強化“造血”功能,不僅如期脫貧,也為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謝哥,趁著天氣好,我把你訂的100隻雞苗運過來哇?”4月13日上午9點30分,雨城區碧峰峽鎮福國村村民何思誌,撥通了張碗村村民謝遠富的電話。 “要得,我在家裏等你。”謝遠富爽快地回應。 2016年,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村的張碗村,開始每年向貧困戶免費提供雞苗,並結合自身坡地多、平地少實際,采用農戶散養模式持續擴大土雞養殖規模。至去年底,張碗村土雞養殖規模年出欄可達5000隻。 張碗村家禽嚴格按照糧食喂養要求和10個月出欄周期飼養,產出的產品品質上佳,很快便打響了知名度,常常未上市就被預訂一空。當地村民對產業發展充滿信心。“今年準備養200隻,加上村裏配送的60隻,算上附帶產出的土雞蛋,預計毛收入可達54000元。”謝遠富說。 在謝遠富忙著收雞苗時,另一邊山坡上,村民劉孝榮背著手搖式噴霧器,穿梭在脆紅李果林中。青綠色的脆紅李已有指甲蓋大小。“等到成熟時就成了酸甜可口的紫紅色。”劉孝榮說,好好管理,脆紅李畝產量可達約750公斤。 張碗村產業黨支部書記劉學林介紹,今年該村566畝脆紅李和80餘畝六月雪梨都將投產,可為村民帶來可觀收入。 在張碗村,與家庭養殖、果樹產業形成配套的,還有規模化的蔬菜種植產業。 2020年,該村結合靠近中心城區和生態氣候等優勢,積極向市、區農業部門申請“菜籃子”工程項目,於當年七月建起占地200畝的蔬菜基地,以及700畝的蔬菜種植專區。 “全部是農家肥種植,不愁賣。”當日下午3點,張碗村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農業科技黨建示範基地)內,正在為次日蔬菜銷售忙碌的基地負責人楊林說。 產業可持續 發展振興體係更完善 張碗村蔬菜之所以不愁賣,得益於該村的“產存銷”產業鏈體係。 2020年7月,張碗村成功入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蔬菜基地取得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同年9月,該村在市級幫扶單位支持下,在中心城區開設全市首家“扶貧超市”。同年12月底,該村依托中省財政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資金,新建凍庫1200立方米、初加工車間150平方米;依托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打通“最後一公裏”產業道,實現全村道路互通。 下午4點,雨城區青江街道土橋社區,“張碗村農民菜”直銷超市。“今天的蓮花白、萵筍、生菜等蔬菜,中午就賣完了,現在還有土雞和土雞蛋。”臨時客串銷售員的張碗村黨總支書記、一碗果蔬合作社負責人楊海,正引導消費者采購商品。 據楊海介紹,該超市正式營業以來,日均營業額約2000元,單日最高達到4000餘元。 這並不是全部。依托與青江街道7個社區共建的“1+N”精準幫扶機製,今年1月,張碗村相繼在該街道孝廉社區、石馬社區開設兩家直銷超市,並先後與2所學校、1家企業、1家金融機構簽訂直供協議。如今,張碗村蔬菜月銷售量穩定保持在2.5萬公斤,月銷售額穩定保持在12.5萬元左右。 漣漪效應由此產生。 “我家的各類蔬菜,每天隻需在家門口裝貨上車,就能帶來每月1500多元的純收入。”村民林德平說,在張碗村,像他一樣因此獲益的村民總計有280餘戶,占到全村總戶數的70%。 作為村集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蔬菜種植基地的發展壯大,為張碗村實現集體和農戶雙贏提供了有力支撐。按合作社所定,張碗村村集體所得年利潤主要用於兩個方麵:50%投入村集體經濟發展,50%用於合作社成員分紅和公益性活動開展、基礎設施維護支出。 隨著知名度的打開,張碗村蔬菜產品供不應求。對於下一步發展,該村已有規劃:以鄉村振興為依托,結合先期打造的100畝高標準農田,努力實現全村蔬菜種植從規模化向高質量、標準化發展轉型。 “項目前期工作已在今年1月初啟動,建成後預計總產量可達到1800噸,年產值約600萬元。”張碗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朱飛信心滿滿地說。 本報記者 孫振宇
“這邊是种养振兴休閑步遊道、特色竹編圍欄,结合那邊是固成果因剛種下的景觀樹和新修砌的堡坎……”4月13日上午10點,雨城區青江街道張碗村9組,地制張碗村黨群服務基地旁,宜助村民楊樹英和工友正在忙碌。种养振兴
今年春節後,结合張碗村啟動實施觀光體驗式旅遊項目,固成果因楊樹英在此務工已近兩月。地制在她看來,宜助張碗村能在全麵推進鄉村振興中邁出新步子,种养振兴得益於該村脫貧攻堅以來發展起的结合特色產業。
借助“果蔬種植+生態養殖”特色產業,固成果因張碗村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實現有效銜接為思路,地制正向著規模化、宜助整體化發展不斷邁進。
蓬勃發展的蔬菜產業
發展有盼頭
特色產業助增收
張碗村緊鄰雅上路和中心城區。脫貧攻堅前,因無特色支柱產業,村民多以外出務工為主,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且多數屬於無技能務工。
脫貧攻堅中,張碗村持續夯實發展基礎,強化“造血”功能,不僅如期脫貧,也為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謝哥,趁著天氣好,我把你訂的100隻雞苗運過來哇?”4月13日上午9點30分,雨城區碧峰峽鎮福國村村民何思誌,撥通了張碗村村民謝遠富的電話。
“要得,我在家裏等你。”謝遠富爽快地回應。
2016年,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村的張碗村,開始每年向貧困戶免費提供雞苗,並結合自身坡地多、平地少實際,采用農戶散養模式持續擴大土雞養殖規模。至去年底,張碗村土雞養殖規模年出欄可達5000隻。
張碗村家禽嚴格按照糧食喂養要求和10個月出欄周期飼養,產出的產品品質上佳,很快便打響了知名度,常常未上市就被預訂一空。當地村民對產業發展充滿信心。“今年準備養200隻,加上村裏配送的60隻,算上附帶產出的土雞蛋,預計毛收入可達54000元。”謝遠富說。
在謝遠富忙著收雞苗時,另一邊山坡上,村民劉孝榮背著手搖式噴霧器,穿梭在脆紅李果林中。青綠色的脆紅李已有指甲蓋大小。“等到成熟時就成了酸甜可口的紫紅色。”劉孝榮說,好好管理,脆紅李畝產量可達約750公斤。
張碗村產業黨支部書記劉學林介紹,今年該村566畝脆紅李和80餘畝六月雪梨都將投產,可為村民帶來可觀收入。
在張碗村,與家庭養殖、果樹產業形成配套的,還有規模化的蔬菜種植產業。
2020年,該村結合靠近中心城區和生態氣候等優勢,積極向市、區農業部門申請“菜籃子”工程項目,於當年七月建起占地200畝的蔬菜基地,以及700畝的蔬菜種植專區。
“全部是農家肥種植,不愁賣。”當日下午3點,張碗村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農業科技黨建示範基地)內,正在為次日蔬菜銷售忙碌的基地負責人楊林說。
產業可持續
發展振興體係更完善
張碗村蔬菜之所以不愁賣,得益於該村的“產存銷”產業鏈體係。
2020年7月,張碗村成功入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蔬菜基地取得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同年9月,該村在市級幫扶單位支持下,在中心城區開設全市首家“扶貧超市”。同年12月底,該村依托中省財政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資金,新建凍庫1200立方米、初加工車間150平方米;依托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打通“最後一公裏”產業道,實現全村道路互通。
下午4點,雨城區青江街道土橋社區,“張碗村農民菜”直銷超市。“今天的蓮花白、萵筍、生菜等蔬菜,中午就賣完了,現在還有土雞和土雞蛋。”臨時客串銷售員的張碗村黨總支書記、一碗果蔬合作社負責人楊海,正引導消費者采購商品。
據楊海介紹,該超市正式營業以來,日均營業額約2000元,單日最高達到4000餘元。
這並不是全部。依托與青江街道7個社區共建的“1+N”精準幫扶機製,今年1月,張碗村相繼在該街道孝廉社區、石馬社區開設兩家直銷超市,並先後與2所學校、1家企業、1家金融機構簽訂直供協議。如今,張碗村蔬菜月銷售量穩定保持在2.5萬公斤,月銷售額穩定保持在12.5萬元左右。
漣漪效應由此產生。
“我家的各類蔬菜,每天隻需在家門口裝貨上車,就能帶來每月1500多元的純收入。”村民林德平說,在張碗村,像他一樣因此獲益的村民總計有280餘戶,占到全村總戶數的70%。
作為村集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蔬菜種植基地的發展壯大,為張碗村實現集體和農戶雙贏提供了有力支撐。按合作社所定,張碗村村集體所得年利潤主要用於兩個方麵:50%投入村集體經濟發展,50%用於合作社成員分紅和公益性活動開展、基礎設施維護支出。
隨著知名度的打開,張碗村蔬菜產品供不應求。對於下一步發展,該村已有規劃:以鄉村振興為依托,結合先期打造的100畝高標準農田,努力實現全村蔬菜種植從規模化向高質量、標準化發展轉型。
“項目前期工作已在今年1月初啟動,建成後預計總產量可達到1800噸,年產值約600萬元。”張碗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朱飛信心滿滿地說。
本報記者 孫振宇
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直屬二大隊保障汛期道路安全暢通
黨建結對促進大學科研成果向實際應用轉變
石棉縣公安局開展110宣傳日活動
逗硬責任倒究機製 有力推動信訪工作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