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槽,水利长城作為上世紀70年代玉溪河灌溉工程的渡槽重要部分,如一條條“人工天河”橫跨在名山縣的记录丘陵山坡,矗立田間地頭。历史 30多年過去了,水利长城渡槽仍發揮著引水灌溉的渡槽巨大作用。 在名山縣建山鄉,记录渡槽至今仍然是历史當地最高的建築。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水利长城名山縣車嶺鎮的渡槽騎崗渡槽,被名山縣文管所列為名山縣20世紀遺產。记录 渡槽這個實用的历史“活文物”再次為人們矚目……離地50米 建山渡槽引來玉溪水 10月12日,名山縣建山鄉橫山村,水利长城淩空飛架的渡槽建山渡槽頗為顯眼。 建山渡槽離地約50米,记录橫跨東西,氣勢宏偉壯觀。渡槽兩側有三個大石墩支撐,中間有9根支柱。飛鳥從橋洞中飛過,臨近農家的樹木難掩其淩雲之勢。 鄉村公路修建在渡槽下,車輛和行人正好在兩根支柱中間穿行。渡槽下,是建山鄉初級中學和十多戶民居,渡槽的支柱就立於學校和民居的院子裏。 建山鄉渠道管理站的技術人員向飛指著支柱說,“這叫雙排架,也可以叫作A形排架,由鋼筋混凝土建成。”每個排架由兩個A字形合並而成,從渡槽的兩側看,A字形非常明顯,縱向則是“井”字形。 據《名山縣誌》記載,建山渡槽全長299米(其中鋼筋混凝土192米),斷麵係半圓形槽身,內半徑1.8米,豎直段0.8米,設計流量20立方米/秒,槽深2.4米,超高0.2米。 建山渡槽為節省鋼材,進出口兩端各接一段石墩及混凝土渡槽,槽寬3.9米,深2.4米。 “你看,石墩處和鋼筋混凝土處的接口有一定落差,那裏的水流最急。”向飛說著,走到了橋麵中間。 在渡槽的流水平麵上,每隔2米就有一根連接橋麵的條狀鋼筋混凝土物件。“這叫拉杆!”向飛在30厘米左右寬的拉杆上走來走去,如履平地。 行走在渡槽上,扶著鐵欄杆,腳下,傳來琅琅讀書聲。紅旗滿地 4年渡槽終完工 12日,在名山縣縣城某居民小區內,曾參與了渡槽修建的張正明和黃國才回憶了當年修建建山渡槽的經曆。 上世紀60年代末,時任名山縣百丈區(現為百丈鎮)武裝部副部長的張正明,加入了玉溪河水利工程修建的隊伍。 “當時,玉溪河水利工程修建,名山成立了指揮部,我就在指揮部上班。”張正明說,“設計人員集中了省市縣數百個水利專家,修建隊伍由專業隊伍和民工組成。主體工程修建到名山縣建山鄉,需要修建一座渡槽,於是我們經過科學規劃,於1971年開始動工修建。” “指揮部就如一個作戰團隊,將就近的民工分成營、連、排。”張正明說,“當時的一個生產隊就是一個連隊。” 專業修建隊伍用杉木搭出渡槽模型,然後“整體現澆”。機械設備隻有攪拌機和鼓風機,現澆需要的碎石全靠人工完成。當時沒有挖掘機,每個人都有分工,挖方、撮土、碎石、背土輪番作業。 在民工們鐵錘下,大大小小的石塊變成拇指大小,為方便運輸,民工們就在附近找尋石頭。 工地到處插滿旗幟,廣播裏唱著熱情揚溢的歌曲,民工們在這裏可以掙到比生產隊高出10%的工分。 “人山人海,猶如電視裏修萬裏長城時的場景。”今年70歲的黃國才,是原名山縣水電局技術人員,他說,“漫山遍野都是人,運送條石的有一個營,碎石的有千餘人,澆築專業隊伍也有幾百人。” 渡槽兩頭同時開工,不分白天黑夜地施工。 張正明和黃國才回憶那段曆史,對當年的“愚公移山精神,戰天鬥地的精神”讚歎不已。 據《名山縣誌》記載,名山有萬餘人在省水利工程一、三、四、五隊的配合下,在建山施工。曆時4年,1974年,建山渡槽竣工。 建山渡槽的成功修建,為各個支渠的渡槽修建提供了經驗。騎崗渡槽 全石材砌就的渡槽典範 13日,在名山縣車嶺鎮騎崗村1組,沿著溝渠,能看到全石材構建的渡槽。 渡槽橫跨於兩個小山丘之間,下麵是良田和民居,渡槽西北麵上方刻有“騎崗飛渡”四字。 渡槽西南至東北向,全長150米,占地麵積近1000平方米,卷拱式石結構,共有大小卷洞13個,其中主卷洞3個,橫跨於騎崗村1組兩個小山崗之間,離地麵約10.5米,渡槽寬1.6米,流水麵寬0.9米,深0.95米。 對於離地高十餘米的渡槽,當地人早已習以為常,不時有背著書包的小朋友從渡槽上經過。 今年79歲的萬文軍家就住在渡槽下方,每天他都會在渡槽上散步。 上世紀70年代,每年春耕時,因為地勢高、無設備,無法引水灌溉田地,萬文軍和當地村民隻能到幾裏外的延鎮河挑水。 騎崗渡槽是名左渠引水工程之一,1976年初開始動工修建,承建方是原名山縣水電局。 萬文軍還記得當年修建騎崗渡槽的情景,“每天到附近山上打石料,尺寸大小、形狀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偏差一點。”渡槽全部靠石塊鑲嵌成的,所以每個鑲嵌麵的尺寸要特別精準。 記得有一次,有一位石匠打的石料比規定尺寸大了不到2厘米,那天他實在有點累,就想將就算了,可“技術員硬是不同意,非叫他把多的那一點打掉”。 黃國才解釋說,渡槽有拱形的橋洞,修建時沒有使用水泥或米漿來粘接,全靠石塊的重力互相擠合在一起。如果石料大小不一,就不能順利鑲嵌。 工地上熱火朝天。“家裏人都來幹活了。”萬文軍說,幹一天活能掙10個工分,女人能掙7個工分,再加上每人每天還有5毛菜錢、0.5公斤雜糧。一對夫婦上工,每天有1塊錢和1公斤糧,吃不完可以拿回家,“那多劃算!” 在黃國才看來,生活上的保障能提高大家的勞動積極性,“當時工地上大家開展勞動競賽,你追我趕。” 1977年10月,騎崗渡槽建成。 汩汩清水從玉溪河幹渠流出,經渡槽的引流奔向車嶺鎮的農田。村民們沸騰了。渡槽建成後車嶺鎮水利設施條件得到有效改善,解決了該鎮延鎮河西北麵農耕和飲用水缺乏嚴重的狀況。 “完全用石料砌出來的渡槽,堅固耐用!”黃國才說,這個施工方式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建設者的士氣,“名左渠的其他渡槽,大多采用石砌和現澆,修建速度也越來越快”。 名山縣文管所工作人員在第三次文化普查中,對騎崗渡槽這樣評價:騎崗渡槽橫跨空中,雄偉壯觀,是當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水利設施建設的成功典範,經曆“5·12”汶川大地震考驗,至今仍是當地重要的水利設施,同時也為研究水利建設提供了實物資料。英雄橋渡槽 28天完成的傳奇史詩 名山縣解放鄉文昌村3組有兩座渡槽,因渡槽附近有一座橋叫做英雄橋,所以這兩座渡槽叫做英雄橋渡槽。 在英雄橋就能遠遠看見兩座渡槽。兩座渡槽相隔約1千米,都坐落於茶地與農田之間。 第一座渡槽位於兩座小山包之間,跨度較長,與地麵最大落差在20米左右,第二座渡槽位於茶地裏,與地麵落差約在5米左右。 解放鄉文昌村3組的李成良今年60歲,正在渡槽下的田裏做農活。李成良說,“這裏的兩座渡槽分別由馬嶺鎮和紅星鎮的民工修建,我們為了區別兩座渡槽,就分別叫它們為馬嶺渡槽和紅星渡槽。” 英雄橋渡槽是萬星渠引水工程之一。名山縣原水電局副局長邱宗文對英雄橋渡槽有著很深的感情。 1979年春,名山縣各個支渠的水利工程已經完工,隻剩下英雄橋渡槽還在建設中。 “眼看就要到春耕用水時節,縣委書記要求我們必須在春耕前將渡槽建設好。”78歲的邱宗文回憶。 參加修建渡槽的有馬嶺鎮和紅星鎮的民工,共幾千人,渡槽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修建,現澆水泥。 “因為當時氣溫低,澆築的水泥凝固速度相對較慢,於是我在混凝土裏加上氯化鈣,加速凝固。”邱宗文說,“白工夜幹,每天工作時間在15個小時以上,僅僅用了28天,就建成了兩座渡槽。” 1979年3月,英雄橋渡槽順利完工,並正式通水,馬嶺鎮、紅星鎮和解放鄉村民春耕生產用水得到保證。 英雄橋渡槽為名山縣修建渡槽工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回憶那段曆史,邱宗文很自豪,1986年,邱宗文被縣上評了一個科技獎,主要貢獻為“英雄橋渡槽科學施工成功”。 30多年過去了,渡槽周圍的樹木已經長高,如今,走上渡槽,看到高高的拱洞,聽到水流流過聲音,那個火熱年代的勞動場景又在眼前一幕幕閃現。渡槽遍布 “水利長城”的新意義 “建山渡槽是玉溪河水利工程的一部分,是名山引水工程的起點。車嶺鎮騎崗渡槽和英雄橋渡槽隻是名山渡槽的一個縮影,名山境內還有很多渡槽。”今年74歲的張正明介紹,玉溪河工程是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1967年10月,四川省水利設計院規劃,1968年開始修建,1978年建成通水。主體工程從青衣江支流玉溪河金雞峽出口引水,途經蘆山、天全、名山、蒲江、邛崍等地,全長51.5公裏。幹渠渡槽共有18座,全長1.16千米。由名山縣承擔修的幹渠上有渡槽四座(包括建山渡槽),全長404米。 由建山渡槽引水,名山縣還分別修建了四條支渠:萬星渠(萬古到紅星),中廖渠(中峰鄉到廖場鎮)、名左渠(萬古鄉到前進鄉)、建西渠(建山鄉到蒙頂山鎮)。 除中廖渠外,其他支渠都有渡槽的蹤跡。萬星渠有渡槽4座,長544.8米。名左渠有渡槽10座,總長396米。建西渠有渡槽10座,共長156.6米。 除支渠外,分支渠也有渡槽:雙河分支渠有渡槽5座,長182米,前(進)紅(岩)分支渠,有渡槽一座,長103米。 “名山的渡槽,就像是水利長城!”張正明說,名山縣境區內的引水幹支渠,無論是建山渡槽,還是騎崗渡槽,建成後的30多年裏,一直發揮著引水灌溉農田的作用。渡槽在名山縣被稱為“生命工程”,也是雅安水利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 對於渡槽在第三次文化普查中進入文物行列,名山縣文管所相關負責人說,隨著文化遺產外延的擴大,一些新的文化遺產類型進入了這次普查的視野。就分類來講,渡槽屬於20世紀遺產。 “20世紀遺產的概念是上世紀90年代由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的,是指人類在20世紀中創造的有價值的值得保護的文化遺產。”名山縣文管所所長鄧黎民說,“渡槽在名山農村分布很廣,它記錄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念。” 記者 黃偉
渡槽,水利长城作為上世紀70年代玉溪河灌溉工程的渡槽重要部分,如一條條“人工天河”橫跨在名山縣的记录丘陵山坡,矗立田間地頭。历史 30多年過去了,水利长城渡槽仍發揮著引水灌溉的渡槽巨大作用。 在名山縣建山鄉,记录渡槽至今仍然是历史當地最高的建築。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水利长城名山縣車嶺鎮的渡槽騎崗渡槽,被名山縣文管所列為名山縣20世紀遺產。记录 渡槽這個實用的历史“活文物”再次為人們矚目……
離地50米 建山渡槽引來玉溪水
10月12日,名山縣建山鄉橫山村,水利长城淩空飛架的渡槽建山渡槽頗為顯眼。 建山渡槽離地約50米,记录橫跨東西,氣勢宏偉壯觀。渡槽兩側有三個大石墩支撐,中間有9根支柱。飛鳥從橋洞中飛過,臨近農家的樹木難掩其淩雲之勢。 鄉村公路修建在渡槽下,車輛和行人正好在兩根支柱中間穿行。渡槽下,是建山鄉初級中學和十多戶民居,渡槽的支柱就立於學校和民居的院子裏。 建山鄉渠道管理站的技術人員向飛指著支柱說,“這叫雙排架,也可以叫作A形排架,由鋼筋混凝土建成。”每個排架由兩個A字形合並而成,從渡槽的兩側看,A字形非常明顯,縱向則是“井”字形。 據《名山縣誌》記載,建山渡槽全長299米(其中鋼筋混凝土192米),斷麵係半圓形槽身,內半徑1.8米,豎直段0.8米,設計流量20立方米/秒,槽深2.4米,超高0.2米。 建山渡槽為節省鋼材,進出口兩端各接一段石墩及混凝土渡槽,槽寬3.9米,深2.4米。 “你看,石墩處和鋼筋混凝土處的接口有一定落差,那裏的水流最急。”向飛說著,走到了橋麵中間。 在渡槽的流水平麵上,每隔2米就有一根連接橋麵的條狀鋼筋混凝土物件。“這叫拉杆!”向飛在30厘米左右寬的拉杆上走來走去,如履平地。 行走在渡槽上,扶著鐵欄杆,腳下,傳來琅琅讀書聲。
紅旗滿地 4年渡槽終完工
12日,在名山縣縣城某居民小區內,曾參與了渡槽修建的張正明和黃國才回憶了當年修建建山渡槽的經曆。 上世紀60年代末,時任名山縣百丈區(現為百丈鎮)武裝部副部長的張正明,加入了玉溪河水利工程修建的隊伍。 “當時,玉溪河水利工程修建,名山成立了指揮部,我就在指揮部上班。”張正明說,“設計人員集中了省市縣數百個水利專家,修建隊伍由專業隊伍和民工組成。主體工程修建到名山縣建山鄉,需要修建一座渡槽,於是我們經過科學規劃,於1971年開始動工修建。” “指揮部就如一個作戰團隊,將就近的民工分成營、連、排。”張正明說,“當時的一個生產隊就是一個連隊。” 專業修建隊伍用杉木搭出渡槽模型,然後“整體現澆”。機械設備隻有攪拌機和鼓風機,現澆需要的碎石全靠人工完成。當時沒有挖掘機,每個人都有分工,挖方、撮土、碎石、背土輪番作業。 在民工們鐵錘下,大大小小的石塊變成拇指大小,為方便運輸,民工們就在附近找尋石頭。 工地到處插滿旗幟,廣播裏唱著熱情揚溢的歌曲,民工們在這裏可以掙到比生產隊高出10%的工分。 “人山人海,猶如電視裏修萬裏長城時的場景。”今年70歲的黃國才,是原名山縣水電局技術人員,他說,“漫山遍野都是人,運送條石的有一個營,碎石的有千餘人,澆築專業隊伍也有幾百人。” 渡槽兩頭同時開工,不分白天黑夜地施工。 張正明和黃國才回憶那段曆史,對當年的“愚公移山精神,戰天鬥地的精神”讚歎不已。 據《名山縣誌》記載,名山有萬餘人在省水利工程一、三、四、五隊的配合下,在建山施工。曆時4年,1974年,建山渡槽竣工。 建山渡槽的成功修建,為各個支渠的渡槽修建提供了經驗。
騎崗渡槽 全石材砌就的渡槽典範
13日,在名山縣車嶺鎮騎崗村1組,沿著溝渠,能看到全石材構建的渡槽。 渡槽橫跨於兩個小山丘之間,下麵是良田和民居,渡槽西北麵上方刻有“騎崗飛渡”四字。 渡槽西南至東北向,全長150米,占地麵積近1000平方米,卷拱式石結構,共有大小卷洞13個,其中主卷洞3個,橫跨於騎崗村1組兩個小山崗之間,離地麵約10.5米,渡槽寬1.6米,流水麵寬0.9米,深0.95米。 對於離地高十餘米的渡槽,當地人早已習以為常,不時有背著書包的小朋友從渡槽上經過。 今年79歲的萬文軍家就住在渡槽下方,每天他都會在渡槽上散步。 上世紀70年代,每年春耕時,因為地勢高、無設備,無法引水灌溉田地,萬文軍和當地村民隻能到幾裏外的延鎮河挑水。 騎崗渡槽是名左渠引水工程之一,1976年初開始動工修建,承建方是原名山縣水電局。 萬文軍還記得當年修建騎崗渡槽的情景,“每天到附近山上打石料,尺寸大小、形狀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偏差一點。”渡槽全部靠石塊鑲嵌成的,所以每個鑲嵌麵的尺寸要特別精準。 記得有一次,有一位石匠打的石料比規定尺寸大了不到2厘米,那天他實在有點累,就想將就算了,可“技術員硬是不同意,非叫他把多的那一點打掉”。 黃國才解釋說,渡槽有拱形的橋洞,修建時沒有使用水泥或米漿來粘接,全靠石塊的重力互相擠合在一起。如果石料大小不一,就不能順利鑲嵌。 工地上熱火朝天。“家裏人都來幹活了。”萬文軍說,幹一天活能掙10個工分,女人能掙7個工分,再加上每人每天還有5毛菜錢、0.5公斤雜糧。一對夫婦上工,每天有1塊錢和1公斤糧,吃不完可以拿回家,“那多劃算!” 在黃國才看來,生活上的保障能提高大家的勞動積極性,“當時工地上大家開展勞動競賽,你追我趕。” 1977年10月,騎崗渡槽建成。 汩汩清水從玉溪河幹渠流出,經渡槽的引流奔向車嶺鎮的農田。村民們沸騰了。渡槽建成後車嶺鎮水利設施條件得到有效改善,解決了該鎮延鎮河西北麵農耕和飲用水缺乏嚴重的狀況。 “完全用石料砌出來的渡槽,堅固耐用!”黃國才說,這個施工方式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建設者的士氣,“名左渠的其他渡槽,大多采用石砌和現澆,修建速度也越來越快”。 名山縣文管所工作人員在第三次文化普查中,對騎崗渡槽這樣評價:騎崗渡槽橫跨空中,雄偉壯觀,是當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水利設施建設的成功典範,經曆“5·12”汶川大地震考驗,至今仍是當地重要的水利設施,同時也為研究水利建設提供了實物資料。
英雄橋渡槽 28天完成的傳奇史詩
名山縣解放鄉文昌村3組有兩座渡槽,因渡槽附近有一座橋叫做英雄橋,所以這兩座渡槽叫做英雄橋渡槽。 在英雄橋就能遠遠看見兩座渡槽。兩座渡槽相隔約1千米,都坐落於茶地與農田之間。 第一座渡槽位於兩座小山包之間,跨度較長,與地麵最大落差在20米左右,第二座渡槽位於茶地裏,與地麵落差約在5米左右。 解放鄉文昌村3組的李成良今年60歲,正在渡槽下的田裏做農活。李成良說,“這裏的兩座渡槽分別由馬嶺鎮和紅星鎮的民工修建,我們為了區別兩座渡槽,就分別叫它們為馬嶺渡槽和紅星渡槽。” 英雄橋渡槽是萬星渠引水工程之一。名山縣原水電局副局長邱宗文對英雄橋渡槽有著很深的感情。 1979年春,名山縣各個支渠的水利工程已經完工,隻剩下英雄橋渡槽還在建設中。 “眼看就要到春耕用水時節,縣委書記要求我們必須在春耕前將渡槽建設好。”78歲的邱宗文回憶。 參加修建渡槽的有馬嶺鎮和紅星鎮的民工,共幾千人,渡槽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修建,現澆水泥。 “因為當時氣溫低,澆築的水泥凝固速度相對較慢,於是我在混凝土裏加上氯化鈣,加速凝固。”邱宗文說,“白工夜幹,每天工作時間在15個小時以上,僅僅用了28天,就建成了兩座渡槽。” 1979年3月,英雄橋渡槽順利完工,並正式通水,馬嶺鎮、紅星鎮和解放鄉村民春耕生產用水得到保證。 英雄橋渡槽為名山縣修建渡槽工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回憶那段曆史,邱宗文很自豪,1986年,邱宗文被縣上評了一個科技獎,主要貢獻為“英雄橋渡槽科學施工成功”。 30多年過去了,渡槽周圍的樹木已經長高,如今,走上渡槽,看到高高的拱洞,聽到水流流過聲音,那個火熱年代的勞動場景又在眼前一幕幕閃現。
渡槽遍布 “水利長城”的新意義
“建山渡槽是玉溪河水利工程的一部分,是名山引水工程的起點。車嶺鎮騎崗渡槽和英雄橋渡槽隻是名山渡槽的一個縮影,名山境內還有很多渡槽。”今年74歲的張正明介紹,玉溪河工程是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1967年10月,四川省水利設計院規劃,1968年開始修建,1978年建成通水。主體工程從青衣江支流玉溪河金雞峽出口引水,途經蘆山、天全、名山、蒲江、邛崍等地,全長51.5公裏。幹渠渡槽共有18座,全長1.16千米。由名山縣承擔修的幹渠上有渡槽四座(包括建山渡槽),全長404米。 由建山渡槽引水,名山縣還分別修建了四條支渠:萬星渠(萬古到紅星),中廖渠(中峰鄉到廖場鎮)、名左渠(萬古鄉到前進鄉)、建西渠(建山鄉到蒙頂山鎮)。 除中廖渠外,其他支渠都有渡槽的蹤跡。萬星渠有渡槽4座,長544.8米。名左渠有渡槽10座,總長396米。建西渠有渡槽10座,共長156.6米。 除支渠外,分支渠也有渡槽:雙河分支渠有渡槽5座,長182米,前(進)紅(岩)分支渠,有渡槽一座,長103米。 “名山的渡槽,就像是水利長城!”張正明說,名山縣境區內的引水幹支渠,無論是建山渡槽,還是騎崗渡槽,建成後的30多年裏,一直發揮著引水灌溉農田的作用。渡槽在名山縣被稱為“生命工程”,也是雅安水利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 對於渡槽在第三次文化普查中進入文物行列,名山縣文管所相關負責人說,隨著文化遺產外延的擴大,一些新的文化遺產類型進入了這次普查的視野。就分類來講,渡槽屬於20世紀遺產。 “20世紀遺產的概念是上世紀90年代由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的,是指人類在20世紀中創造的有價值的值得保護的文化遺產。”名山縣文管所所長鄧黎民說,“渡槽在名山農村分布很廣,它記錄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念。”
記者 黃偉
瀑電移民工作:再鼓幹勁 奮力衝刺100天
英超-狼隊中鋒紅牌 斯特林破僵局 曼城力奪6連勝
創4大紀錄!老詹近7戰5次30+ 1數據25年來最多
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百億藍海 看資本如何跑步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