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金融生活的變化對普通市民而言,體現在收入的零花變化,與金融機構打交道方式的钱秀變化,對自身資金支配的出收长荷變化等方麵。 變化總在不經意間發生,當我們將時間的包变維度拉長,從市民生活的年代秀細節中去窺探這些變化時,總能感受到時代的零花發展,社會的钱秀進步,以及人們幸福感獲得感的出收长荷不斷增長。 從本期起,金融保險周刊將推出金融生活“年代秀”係列報道,包变以微小的年代秀切口,生活化的零花視覺,捕捉市民金融生活的钱秀變遷。 談及零花錢,可能每一位市民都對這三個字有著深刻的感受,特別是對自己尚未獨立時候的零花錢,可謂記憶猶新。 60後 一分兩分都貴重 家住市區張家山路的楊建瓊,生於1965年。“5分錢能買一個牛奶冰糕,8分錢可以喝一杯牛奶,一角錢可以買兩個月餅……”說起六七歲讀書時的各種小吃,楊建瓊如數家珍,“那時沒有固定的零花錢,通常是賣廢品,換點零花錢。” “我三弟媳婦是1968年生人,她的父母每個月會給她5元零花錢,可以買好多東西。”楊建瓊說,她家條件盡管不錯,但母親管錢管得緊,沒在孩子零花錢上多花費,所以她和哥哥弟弟都很羨慕其他有零花錢的小朋友。 時至今日,早已為人母的楊建瓊也能理解父母的勤儉節約,但對自己的兒子,她會適度給一些零花錢,如今兒子已經參加工作了,她偶爾讚助兒子幾千元錢用於旅遊或者日常大宗消費。 70後 一毛不嫌少五毛不嫌多 寶興人高俊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但他的零花錢也不多。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沒有固定工作,家裏的開銷基本靠父親的工資維持。直到進入上世紀90年代,高俊的母親在縣城做起了小生意,家裏條件慢慢好轉,高俊才開始有了零花錢,“上初中時,我的零花錢多數是從早飯錢裏省出來的。” 和高俊一樣,他的同學零花錢也不多,在他的記憶裏,一個星期能有三五塊就算多的了。 80後 每周三五元仍覺不夠用 相對於城市裏的孩子,1982年出生於雨城區草壩一農村家庭的唐鳳林,對零花錢執念頗深,“我最喜歡幾個時間,暑假、生日、春節,隻有這些時間我才有真正意義上的零花錢。”唐鳳林說,從小學到初中,他暑假都要到外婆家住一個月,外婆會給零花錢,從幾角到幾元不等。 85後蔣炎燚的童年則基本沒有為零花錢而煩惱,父母在城區開餐館,每天零花錢雖然不多但相對固定,“小時候零花錢不多,每天買點零食還是夠的,但隨著年齡增長,零花錢也水漲船高,自己心儀的文具、學習用具或喜歡吃的零食,都有錢買。”如今,蔣炎燚自己在城區開韓料店多年,已結婚生子,手中小有積蓄,但還是保留了給自己留零花錢的習慣。 90後 每月零花錢全家都在給 90後張雯和閨蜜這次國慶出遊,總計花費了1.5萬元,在這筆開支中,她自己僅花了7000元,父母“讚助”了5000元,外公外婆“讚助”了3000元,可謂“一人旅遊,全家讚助”。 “從我有記憶開始就沒缺過零花錢。”張雯說,小時候除了爸爸媽媽會給零花錢外,每次到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家時,都得到一筆“不菲”的零花錢,少則5元錢,多則50元錢。 如今,張雯已經工作3年了,雖然工資並不多,但也夠平時生活開銷,每次旅遊時,父母以及外公外婆還是會給她一些“讚助”。 另一位90後的陳宇航也表示,從小到大,自己的零花錢幾乎是全家人都在給,除了父母,家裏的長輩或多或少都會給一些。 00後 不愁零花錢就怕亂花錢 進入21世紀,部分80後已經成家並且有了孩子,在雨城區某醫療機構工作的張亮就是其中之一。“我小時候特別希望有零花錢,現在女兒要零花錢我都會給,但老婆對女兒管得比較嚴,對女兒壓歲錢等大筆零花錢等專門開了一個賬戶進行管理。”張亮說。 張亮的女兒張可可今年13歲,已經就讀初一,“她們學業比較忙,壓力也挺大,最大的消費就是假期和同學逛街買東西,她的零花錢還是挺可觀的,光是每年長輩給的壓歲錢等,幾年下來也不是一筆小數目了,和我們小時候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張亮說。 對於00後“不菲”的零花錢,不少父母也表示出自己的擔心:就怕孩子亂花錢!為此,我市某國有銀行專業人士提醒: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這樣有利於孩子在成長中對生活、學習有目標、有規劃。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蔣陽陽
編前語:
金融生活的變化對普通市民而言,體現在收入的零花變化,與金融機構打交道方式的钱秀變化,對自身資金支配的出收长荷變化等方麵。
變化總在不經意間發生,當我們將時間的包变維度拉長,從市民生活的年代秀細節中去窺探這些變化時,總能感受到時代的零花發展,社會的钱秀進步,以及人們幸福感獲得感的出收长荷不斷增長。
從本期起,金融保險周刊將推出金融生活“年代秀”係列報道,包变以微小的年代秀切口,生活化的零花視覺,捕捉市民金融生活的钱秀變遷。
談及零花錢,可能每一位市民都對這三個字有著深刻的感受,特別是對自己尚未獨立時候的零花錢,可謂記憶猶新。
60後
一分兩分都貴重
家住市區張家山路的楊建瓊,生於1965年。“5分錢能買一個牛奶冰糕,8分錢可以喝一杯牛奶,一角錢可以買兩個月餅……”說起六七歲讀書時的各種小吃,楊建瓊如數家珍,“那時沒有固定的零花錢,通常是賣廢品,換點零花錢。”
“我三弟媳婦是1968年生人,她的父母每個月會給她5元零花錢,可以買好多東西。”楊建瓊說,她家條件盡管不錯,但母親管錢管得緊,沒在孩子零花錢上多花費,所以她和哥哥弟弟都很羨慕其他有零花錢的小朋友。
時至今日,早已為人母的楊建瓊也能理解父母的勤儉節約,但對自己的兒子,她會適度給一些零花錢,如今兒子已經參加工作了,她偶爾讚助兒子幾千元錢用於旅遊或者日常大宗消費。
70後
一毛不嫌少五毛不嫌多
寶興人高俊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但他的零花錢也不多。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沒有固定工作,家裏的開銷基本靠父親的工資維持。直到進入上世紀90年代,高俊的母親在縣城做起了小生意,家裏條件慢慢好轉,高俊才開始有了零花錢,“上初中時,我的零花錢多數是從早飯錢裏省出來的。”
和高俊一樣,他的同學零花錢也不多,在他的記憶裏,一個星期能有三五塊就算多的了。
80後
每周三五元仍覺不夠用
相對於城市裏的孩子,1982年出生於雨城區草壩一農村家庭的唐鳳林,對零花錢執念頗深,“我最喜歡幾個時間,暑假、生日、春節,隻有這些時間我才有真正意義上的零花錢。”唐鳳林說,從小學到初中,他暑假都要到外婆家住一個月,外婆會給零花錢,從幾角到幾元不等。
85後蔣炎燚的童年則基本沒有為零花錢而煩惱,父母在城區開餐館,每天零花錢雖然不多但相對固定,“小時候零花錢不多,每天買點零食還是夠的,但隨著年齡增長,零花錢也水漲船高,自己心儀的文具、學習用具或喜歡吃的零食,都有錢買。”如今,蔣炎燚自己在城區開韓料店多年,已結婚生子,手中小有積蓄,但還是保留了給自己留零花錢的習慣。
90後
每月零花錢全家都在給
90後張雯和閨蜜這次國慶出遊,總計花費了1.5萬元,在這筆開支中,她自己僅花了7000元,父母“讚助”了5000元,外公外婆“讚助”了3000元,可謂“一人旅遊,全家讚助”。
“從我有記憶開始就沒缺過零花錢。”張雯說,小時候除了爸爸媽媽會給零花錢外,每次到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家時,都得到一筆“不菲”的零花錢,少則5元錢,多則50元錢。
如今,張雯已經工作3年了,雖然工資並不多,但也夠平時生活開銷,每次旅遊時,父母以及外公外婆還是會給她一些“讚助”。
另一位90後的陳宇航也表示,從小到大,自己的零花錢幾乎是全家人都在給,除了父母,家裏的長輩或多或少都會給一些。
00後
不愁零花錢就怕亂花錢
進入21世紀,部分80後已經成家並且有了孩子,在雨城區某醫療機構工作的張亮就是其中之一。“我小時候特別希望有零花錢,現在女兒要零花錢我都會給,但老婆對女兒管得比較嚴,對女兒壓歲錢等大筆零花錢等專門開了一個賬戶進行管理。”張亮說。
張亮的女兒張可可今年13歲,已經就讀初一,“她們學業比較忙,壓力也挺大,最大的消費就是假期和同學逛街買東西,她的零花錢還是挺可觀的,光是每年長輩給的壓歲錢等,幾年下來也不是一筆小數目了,和我們小時候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張亮說。
對於00後“不菲”的零花錢,不少父母也表示出自己的擔心:就怕孩子亂花錢!為此,我市某國有銀行專業人士提醒: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這樣有利於孩子在成長中對生活、學習有目標、有規劃。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蔣陽陽
投資13.8億元 全麵提升國省幹道公路通行水平
9月雅安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環比下跌0.96%
9歲大熊貓“汪佳”昨日淩晨產下一個“胖閨女”
工銀二維碼支付 帶你進入“掃碼購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