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良養殖的大雁司令大雁 “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名山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對大多數人來說,大雁司令這是名山對小學課本的記憶,也是大雁司令我們對大雁的記憶。而今生活在城市,名山已經多年看不見雁陣、大雁司令聽不到雁鳴了。名山 但對名山縣的大雁司令何明良來說,這些都不是名山難事。因為,大雁司令何明良養殖了30多隻大雁。名山他正準備借助大雁,大雁司令放飛致富夢想。名山 無法飛翔的大雁司令大雁 3月16日,走過名山縣百丈鎮街道,順著臨溪河往下遊走,來到何明良的大雁養殖場。 100多平方米的水塘內,30多隻大雁正在池塘邊上嬉戲,享受著春日的陽光。見有陌生人來,它們高聲鳴叫,仿佛是對客人的歡迎,又仿佛是抱怨陌生人對它們的打擾。 有幾隻大雁鳴叫幾聲,跳進水裏。“撲通……”接著其它的夥伴也跟著跳進了水裏,拍打著翅膀,擊起水裏的浪花。 它們望著藍天,盡力伸展翅膀,似乎想展翅翱翔。 這些大雁,對於何明良來說,隻是家禽族類中最特殊的成員。說它是“家禽”,是因為這些大雁從來無法像它的先輩們那樣在藍天上自由地翱翔,而隻能拖著笨重的身體生活在地麵上。 “這些都是大雁的第三代至第四代種,在它們的大翅沒有長出來之前,它們已經七八斤重了,沒有什麽能支撐它們回到空中了。”何明良指著圍著池塘周圍一米的護欄說,“剛開始飼養時,很多人都認為是鵝,所以,曾有人叫我‘鵝’司令。” 當個“大雁司令” “物以稀為貴。我養殖大雁也是一個偶然。”今年47歲的何明良,家住名山縣紅星鎮天王村6組,他曾做過泥水匠,當過廚師,在家裏養過家禽。 2009年,何明良依靠家裏十多畝茶地的收入,加上多年的積蓄,在318國道線附近和成雅高速路出口處的百丈鎮租下一塊傍水之地,建設了一個農家樂。 “起初,我隻是在院子裏養些雞鴨鵝等,方便客人前來就餐。”何明良說,“我的一個親戚曾在成都某餐館吃到過家養的大雁,就建議我賣大雁。” 於是,何明良上網查詢,在成都找到一家大雁養殖場,與他們合作,給何明良供應大雁。 何明良將大雁圈養起來,喂食青草。養殖場旁邊的臨溪河成為大雁的樂園,水麵是它們經常的、理想的棲息地,吃魚捕蝦,嚼草吞糧,灰白相間的羽毛飄搖在碧水綠坡之間,悠遊而慵懶。 優美的環境,加上稀有的大雁,前來遊玩的客人越來越多。於是,何明良決定再次與成都某大雁養殖場合作,養殖大雁。 於是,何明良成為了遠近皆知的“大雁司令”。 精心養殖大雁 在野生狀態下,大雁性成熟需三年,一雄配一雌,年產蛋4枚至8枚。人工養殖時,可以一雄配多雌,性成熟時間為8個月至9個月,年產蛋量初產在10枚至15枚左右。第二年至第六年產蛋可達25枚,蛋重150克,孵化期為31天。 圈養的大雁也有野性的時候。2010年秋天,兩隻大雁擺脫了池塘和臨溪河的束縛,向藍天翱翔,飛到了村落裏。 “有一隻大雁飛了2公裏,被好心村民送回來了,另一隻不知去向。”何明良說,“後來請養殖專家分析,除去大雁在秋天有‘往南飛’的習性外,主要原因是因為大雁雌雄搭配不合理。” 何明良發現,是因為雌性大雁太少而導致雄雁飛走。於是,何明良再次購回了雌雁,並利用大雁蛋自繁自育大雁。 “每年春天正是大雁下蛋的季節,我已經撿了50多個蛋。”何明良說著,拿出了一個大雁蛋。大雁蛋比鵝蛋稍大,相當於3個至5個雞蛋大,通體潔白。 孵化大雁蛋,何明良原來沒有經驗,10個蛋才孵化了3個,如今,他在相關養殖場的培訓下,已經很有經驗了。 “這個是沒受精的,給客人吃的。”何明良拿著蛋說,“50多個蛋裏,隻有35個受精的蛋,再過幾天,他們就快孵化了。” 當小雁衝破蛋殼時,也正是何明良忙碌時,“也是我的夢想孵化時。”何明良說。 大雁放飛夢想 大雁稱得上是水裏的真正舞者,笨碩的身子一到了水裏就活躍。一會兒潛泳,倏忽不見了;一會兒滑翔,任意東西。那翩翩的姿態,那雍容的氣勢著實令人著迷。 在100平方米的池塘裏,20多隻灰雁和幾隻通體潔白的大雁徜徉在碧綠的湖水上,慢慢地散開。 “大雁全身是寶。”何明良一方麵加強與成都某大雁養殖場的合作,另一方正爭取得到相關部門的審批,“我也想準備建立一個大型的大雁養殖場所,這個發展潛力很大。” 何明良正準備在農家樂附近建立更大的養殖場,養殖真正能飛翔的大雁。 望著水中嬉戲的大雁,何明良展望著美好未來:晨曦中,大雁滑翔低飛,翩翩而至;夕陽下,伴著狂躁過後漸漸消逝的雁鳴,緩緩拉開夜幕…… 記者黃偉
何明良養殖的大雁司令大雁
“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名山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對大多數人來說,大雁司令這是名山對小學課本的記憶,也是大雁司令我們對大雁的記憶。而今生活在城市,名山已經多年看不見雁陣、大雁司令聽不到雁鳴了。名山 但對名山縣的大雁司令何明良來說,這些都不是名山難事。因為,大雁司令何明良養殖了30多隻大雁。名山他正準備借助大雁,大雁司令放飛致富夢想。名山 無法飛翔的大雁司令大雁 3月16日,走過名山縣百丈鎮街道,順著臨溪河往下遊走,來到何明良的大雁養殖場。 100多平方米的水塘內,30多隻大雁正在池塘邊上嬉戲,享受著春日的陽光。見有陌生人來,它們高聲鳴叫,仿佛是對客人的歡迎,又仿佛是抱怨陌生人對它們的打擾。 有幾隻大雁鳴叫幾聲,跳進水裏。“撲通……”接著其它的夥伴也跟著跳進了水裏,拍打著翅膀,擊起水裏的浪花。 它們望著藍天,盡力伸展翅膀,似乎想展翅翱翔。 這些大雁,對於何明良來說,隻是家禽族類中最特殊的成員。說它是“家禽”,是因為這些大雁從來無法像它的先輩們那樣在藍天上自由地翱翔,而隻能拖著笨重的身體生活在地麵上。 “這些都是大雁的第三代至第四代種,在它們的大翅沒有長出來之前,它們已經七八斤重了,沒有什麽能支撐它們回到空中了。”何明良指著圍著池塘周圍一米的護欄說,“剛開始飼養時,很多人都認為是鵝,所以,曾有人叫我‘鵝’司令。” 當個“大雁司令” “物以稀為貴。我養殖大雁也是一個偶然。”今年47歲的何明良,家住名山縣紅星鎮天王村6組,他曾做過泥水匠,當過廚師,在家裏養過家禽。 2009年,何明良依靠家裏十多畝茶地的收入,加上多年的積蓄,在318國道線附近和成雅高速路出口處的百丈鎮租下一塊傍水之地,建設了一個農家樂。 “起初,我隻是在院子裏養些雞鴨鵝等,方便客人前來就餐。”何明良說,“我的一個親戚曾在成都某餐館吃到過家養的大雁,就建議我賣大雁。” 於是,何明良上網查詢,在成都找到一家大雁養殖場,與他們合作,給何明良供應大雁。 何明良將大雁圈養起來,喂食青草。養殖場旁邊的臨溪河成為大雁的樂園,水麵是它們經常的、理想的棲息地,吃魚捕蝦,嚼草吞糧,灰白相間的羽毛飄搖在碧水綠坡之間,悠遊而慵懶。 優美的環境,加上稀有的大雁,前來遊玩的客人越來越多。於是,何明良決定再次與成都某大雁養殖場合作,養殖大雁。 於是,何明良成為了遠近皆知的“大雁司令”。 精心養殖大雁 在野生狀態下,大雁性成熟需三年,一雄配一雌,年產蛋4枚至8枚。人工養殖時,可以一雄配多雌,性成熟時間為8個月至9個月,年產蛋量初產在10枚至15枚左右。第二年至第六年產蛋可達25枚,蛋重150克,孵化期為31天。 圈養的大雁也有野性的時候。2010年秋天,兩隻大雁擺脫了池塘和臨溪河的束縛,向藍天翱翔,飛到了村落裏。 “有一隻大雁飛了2公裏,被好心村民送回來了,另一隻不知去向。”何明良說,“後來請養殖專家分析,除去大雁在秋天有‘往南飛’的習性外,主要原因是因為大雁雌雄搭配不合理。” 何明良發現,是因為雌性大雁太少而導致雄雁飛走。於是,何明良再次購回了雌雁,並利用大雁蛋自繁自育大雁。 “每年春天正是大雁下蛋的季節,我已經撿了50多個蛋。”何明良說著,拿出了一個大雁蛋。大雁蛋比鵝蛋稍大,相當於3個至5個雞蛋大,通體潔白。 孵化大雁蛋,何明良原來沒有經驗,10個蛋才孵化了3個,如今,他在相關養殖場的培訓下,已經很有經驗了。 “這個是沒受精的,給客人吃的。”何明良拿著蛋說,“50多個蛋裏,隻有35個受精的蛋,再過幾天,他們就快孵化了。” 當小雁衝破蛋殼時,也正是何明良忙碌時,“也是我的夢想孵化時。”何明良說。 大雁放飛夢想 大雁稱得上是水裏的真正舞者,笨碩的身子一到了水裏就活躍。一會兒潛泳,倏忽不見了;一會兒滑翔,任意東西。那翩翩的姿態,那雍容的氣勢著實令人著迷。 在100平方米的池塘裏,20多隻灰雁和幾隻通體潔白的大雁徜徉在碧綠的湖水上,慢慢地散開。 “大雁全身是寶。”何明良一方麵加強與成都某大雁養殖場的合作,另一方正爭取得到相關部門的審批,“我也想準備建立一個大型的大雁養殖場所,這個發展潛力很大。” 何明良正準備在農家樂附近建立更大的養殖場,養殖真正能飛翔的大雁。 望著水中嬉戲的大雁,何明良展望著美好未來:晨曦中,大雁滑翔低飛,翩翩而至;夕陽下,伴著狂躁過後漸漸消逝的雁鳴,緩緩拉開夜幕…… 記者黃偉
東風D7V前四後八普通液體運輸車
李家岩路段已搶通 管製時間延續至6日
聲音樂團闖入“紅歌會”全國十強
培養具有臨床經驗和科研能力的麻醉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