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器艺术馆 来了新面孔

时间:2025-04-20 19:44:05来源: 分类:焦點

  7月24日,砂器走進滎經尚未開門迎客的艺术砂器藝術館,感受未來砂器藝術村的馆新雛形。這裏有著傳承悠久曆史的面孔黑砂,同時又多了一絲現代藝術的砂器氣息。

  距離原定的艺术4月20日開館已經有一段日子,地震打亂了很多計劃,馆新但是面孔也讓藝術館有了更充裕的時間迎接一個開始。

  近期,砂器未開張的艺术滎窯砂器藝術館在成都寬窄巷子一茶舍內舉辦砂器展覽,數百件時尚精美的馆新滎經砂器,讓人眼前一亮,面孔耳目一新,砂器觀賞之人絡繹不絕。艺术

  近日,馆新一群暑期實踐的大學生走進滎經砂器藝術館,給它帶來了新的活力。

  藝術院校學生

  感受文化,傳播文化

  走進滎窯砂器藝術館,大廳裏陳列著各種砂器。黑砂器獨特的韻味,加上時尚的外型,強烈的藝術氣息撲麵而來。

  穿過大廳,上到二樓便是藝術館的工作室。工作室裏堆滿了擺放砂坯的架子,架子上擺滿了成形的砂坯。

  一群年輕人正在忙碌著,有的在和砂土,有的在拉坯,還有的在精修著模子。他們就是前來暑期實踐的大學生。

  “滎經的文化深厚,出土的文物中有些都是國家一級文物,但是來這兒之前,我對滎經砂器不是很了解。”漆富高是四川藝術職業技術學院文物鑒定與修複專業大二的學生,在藝術a館裏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他對滎經的砂器從陌生變成了熟悉。

  “不虛此行,學到了很多東西。”在砂器藝術館,漆富高學會了拉坯、修坯等技術,他非常高興。

  在工作室裏兩排砂坯架子之間,來自成都理工大學的楊誌豪和侯克英正在精修模坯。在別人製作的簡單坯子上打孔,為模具增加細節是他們兩個現在的工作任務。

  “第一次接觸到滎經砂器,感覺色澤很特別。”兩人的專業都是產品設計,侯克英一邊在模具上做著茶壺嘴,一邊說道:“現在還在了解關於砂器和砂器製作,等對砂器的屬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準備設計一些漂亮的作品。”

  據了解,今年暑假20多名來自四川美術學院、成都理工大學、西南交大等各大院校的學生到這裏來學習和感受砂器文化。

  今年剛剛大二的侯克英說,等下次來的時候,他還要帶其他同學一起過來。

  “讓他們感受砂器的文化,然後用他們的方式去宣揚砂器,這是我的目的,也是未來藝術村所擔負的責任。”作為藝術館的主辦人葉驍說道。

  景德鎮陶藝師

  “掌握特性,技術就可以共通”

  有了學生當然就離不開老師,胡國壽和李發揮是景德鎮的陶藝師,也是目前進駐滎窯砂器藝術館的老師。

  “我的技藝是從父輩那裏傳下來的,後來也在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過。”胡國壽在景德鎮開有自己的工作室,他表示,如果可以把景德鎮的工藝和滎經砂器結合起來,那一定會讓滎經砂器更上一層樓。

  “滎經砂器價值不言而喻,但是製作工藝的傳統,讓它在造型藝術上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通過技術的改良,滎經砂器不僅可以是砂鍋,也可以是其他生活用品和工藝品。”胡國壽一邊說,一邊打磨著手裏的砂器模子,學生們則在旁邊看著。

  一塊黑砂土坯到了胡國壽手裏,不一會兒就初具了一個茶壺的模型。胡國壽向旁邊的學生說道:“黑砂的特性和陶瓷用的黏土還是有差異的,不過熟能生巧。掌握黑砂的特性後,技術是可以共通的。”

  在這裏,作為老師胡國壽和李發揮都很受學生們的喜愛。李發揮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發哥”。

  一邊修著手裏的一個茶杯坯子,胡國壽開始了他今天的教學:“我們看到的成品的砂器,要經過和泥、拉坯、修坯、燒製四個階段,可以說每個階段都是技術活。砂器用來做茶具挺好的,因為它的透氣性很好。”

  “在景德鎮,年輕人對於學習陶藝是很有興趣的,但是滎經當地的年輕人對於砂器的製作好像都不太感興趣。”張發揮給學生做著示範,突然發出了一句感歎。

  主辦人葉驍

  “不是追隨,而是並駕齊驅”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的“滎經砂鍋”成了滎經砂器的代名詞,外地人從砂鍋開始認識滎經砂器。滎經砂器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產品工藝也開始多樣化。

  2006年以前,滎經六合鄉的砂器作坊有上百家,形成了上規模的砂器一條街,古城村的村民幾乎家家都生產砂鍋。但隨著生產用煤價格、勞動力成本提高,砂器的成本大幅上升,而本身銷售價格變化卻不大,導致砂器利潤驟減。

  加之電氣化進程的衝擊,人們生活習慣不斷變化,滎經砂器外銷門路越來越窄,砂器作坊先後關門,到2010年時,僅有10家左右砂器廠在苦苦支撐。

  “滎經砂器要想得到複興,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和大眾的需求。隻有在傳統工藝上進行創新,在造型設計、燒製技藝上有所突破,製作出質量好、藝術價值高的產品,滎經砂器才能打開市場、形成規模。”作為滎經砂器藝術館的主辦人,葉驍在無意中接觸到滎經砂器之後就被其魅力所深深吸引,也因此踏上了砂器複興的征途。

  “大部分人看到砂器的使用價值,而沒有看到它的藝術價值。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滎經砂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的曆史久遠,屬於原始的傳承,並且滎經砂器本身的材料和燒製都具有獨特性。但是現在從業的工人很少,年輕人也很少學習,非常遺憾。”學美術出身的葉驍曾是四川日報的美術編輯,對青花瓷和陶器頗有研究。

  滎經砂器製作工藝的古樸和原始是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符號。葉驍所想做的,就是為這一古老文化披上新的嫁衣,讓它更加符合當今的潮流。

  “我想的是通過一個平台,把景德鎮的製陶技術引進來,把新的藝術靈感加進來,與滎經砂器進行結合並傳承。”葉驍說,開設砂器藝術館就是要建立一個讓砂器與潮流和外界交流的平台。

  “藝術館開業以後,這裏不僅是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基地,我們還會邀請國內和世界頂級藝術家過來搞創作,不僅能為滎經砂器注入新的元素,還會提高它的名氣。”在葉驍的藝術館二樓工作室的牆上,“四川美術學院大學生實踐基地”的牌子相當醒目。

  葉驍覺得,通過藝術館和未來的藝術村,滎經砂器的未來之路肯定可以越走越寬。

  采訪結束已近中午,洗去手上黑黑的砂土,關掉工作室裏的音樂,忙碌了一個上午的學生和老師也開始準備收工了。

  三樓是藝術館的餐廳還有師生們的寢室,粉紅色的牆壁顯得有些慵懶和閑適。大家圍坐在餐桌前,相互聊著天。漆富高和“發哥”黏在一起,兩人相互開起了玩笑。

  一群與藝術家還沾不上邊的學生,一個大學生實踐基地,一切似乎都還隻是一個雛形。“滎經砂器的發展,在期待著藝術館到藝術村的轉變,還有藝術家們的進駐。”葉驍說道。

  記者 郝立藝 王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