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招聘因其便捷性受到很多企業和應聘者的线上信息泄露息受行监青睞。隨著線上招聘越來越普遍,招聘第三方招聘平台的实招應用也越發廣泛。但是聘信聘平這類招聘平台也存在泄露信息、倒賣簡曆等問題。期待近日,对招對1539名受訪者進行的台进一項調查顯示,信息泄露(63.7%)和發布不實招聘信息(51.4%)是线上信息泄露息受行监受訪者認為招聘平台存在較多的問題。90.3%的招聘受訪者期待對第三方招聘平台進行監管。
相比傳統線下招聘,实招網絡招聘平台可大大提升用人單位和求職者的聘信聘平信息匹配效率,對企業和個人來講,期待都是对招好事。尤其是台进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企業和個人都更願意使用線上招聘方式。线上信息泄露息受行监因此,這幾年線上招聘平台獲得了迅猛發展。但從調查來看,63.7%的受訪者認為招聘平台存在信息泄露現象,並有9成以上的受訪者期待對第三方招聘平台進行監管,這顯然與當前第三方招聘的巨大市場規模和社會需求形成了明顯的落差。
事實上,網絡招聘平台的信息泄露問題,並非第一次遭到曝光,甚至“招聘網站成隱私泄露重災區”的說法也早就有之。此前有媒體報道,倒賣個人簡曆的賣家稱,一手實時簡曆每份3.5元左右,二手簡曆每份1元左右,甚至誇張到“40元可買10萬份簡曆”。今年的央視“3·15”晚會也曝光了多家招聘平台簡曆被售賣現象。這些信息表明,簡曆販賣可能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小的灰色利益鏈,成為一個突出的行業性問題,這次的調查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於此現實麵前,網絡招聘平台的個人信息保護籬笆,顯然需要紮緊。
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受到更嚴重的挑戰,這是一個行業性問題,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既考驗治理水平和法規的完善程度,也對網絡平台提出了更多要求。而相較於其他網絡應用,招聘網站在個人信息保護上的標準理應更高。畢竟,招聘平台所匯集的數以億計的個人簡曆,幾乎包括了求職者所有最基本的個人信息和隱私,一旦泄露,對於個人信息安全的威脅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壓實招聘平台在個人信息保護上的責任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說,讓求職者享有信息安全是該行業的立身之本,否則,倒逼求職者拿信息安全換求職便捷的行業,注定行之難遠。
具體來看,平台既需要外防“黑客”,也要有效防範“內鬼”。除了加強技術上的投入,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力度,還要在內部管理上,為個人簡曆信息加上安全鎖。當然,更重要的是,平台首先不能打個人信息的主意,利用個人信息的“變現”牟利。此前央視就報道過,在一些招聘平台上,企業賬戶隻要交錢辦理會員,就可以不受數量限製下載包含姓名、電話及郵箱地址等關鍵信息的完整簡曆。這無疑在業務層麵放大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因此,部分第三方招聘平台的盈利模式、服務設計,可能還需要進行源頭矯正。
麵對網絡招聘市場所暴露的個人信息泄露風險,相關監管體係也在不斷完善。2020年年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就明確要求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個人信息,違者將被處罰。但是,就現實來看,包括該規定以及其他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在內的監管製度,顯然還需要展示更強的執行力。同時,對於消費者維權,也應該有更有力的製度支撐,讓平台不敢抱有僥幸心理。
作者:朱昌俊(媒體評論員)
除了信息泄露,不少受訪者認為,發布不實招聘信息、以招聘為名欺詐等問題也比較突出。這些同樣應該納入對招聘平台的監管射程之內。無論如何,掌握著數以億計求職者個人信息的招聘平台,不能陷入信息監管的盲區,以提升信息匹配效率為核心功能的第三方招聘平台,不能成為個人信息泄露的黑洞。
標簽: 第三方招聘平台,線上招聘,信息泄露,不實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