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跨越千年的守望

时间:2025-04-21 01:32:03来源: 分类:時尚

“中國最美楨楠” 

 古樹名木是古树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被譽為“活文物”。千年

  雅安,古树是千年四川省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城市,全市登記在冊的古树古樹名木16920株。這些古樹曆經千百年風雨雷電的千年洗禮,依舊屹立在這片土地上,古树無言地講述著雅安的千年曆史,也記錄和見證雅安經曆的古树一切。

  四川古樹名木的千年“老大哥”

  沿著雨城區雅碧路驅車而行,山路曲折,古树路兩旁茂密的千年樹上不時傳來各類鳥鳴。不多時,古树紅豆相思穀的千年字樣出現在眼前。

  2600多年前,古树一粒種子遺落在峽穀之中,這裏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和水。種子開始萌發,逐漸長大。時光流轉,朝代更迭,小小的一粒種子如今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胸圍8.3米,樹冠重疊九層,樹冠幅直徑達20米,樹冠遮陰700多平方米。

  人們叫這棵樹“雅安紅豆樹”。

  雅安紅豆樹會開紅白相間的蝶形花,花謝後結出肥厚的綠豆角,掰開豆角裏麵鑲嵌著成雙成對的紅豆果。紅豆果實一莢結兩顆種子,不多也不少,正是一豆雙心,心心相印。傳說是心有相思之苦難以化解,最終形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因紅豆樹在四川僅記載有兩種,這株樹被認為是罕見的第三種,從植物分類學上將此樹定為蝶形花科,學名雅安紅豆。目前,經過進一步研究比對,確認這棵樹為禿葉亨氏紅豆,是紅豆屬常綠喬木。

  2022年,為了進一步對雅安紅豆樹極小種群進行有效保護和科學研究,雨城區林業局委托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四川省農竹建築景觀設計有限公司,對雅安紅豆樹的年齡進行了科學鑒定。

  鑒定單位在不破壞和損傷紅豆樹的前提下,分別選取紅豆樹距離地麵高度3.6米、3.2米、1.1米、0.7米4個不同部分作為掃描部位,最終根據掃描測定法和回歸估測法的結果取平均值,將雅安紅豆樹的年齡鑒定為2675年。

  據統計,目前全省共有古樹及名木71578株,其中樹齡在2000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有49株,樹齡最大就是雅安紅豆樹。

  在當地村民的記憶中,紅豆樹是“鎮村之寶”,人們愛護它,也敬畏它。它凝結著一代代人關於家鄉的回憶,寄托著不少出門在外遊子的鄉愁。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村子遇到罕見的幹旱,村莊不少樹木受災幹死,村民為了救活這棵紅豆樹,不惜沿著數裏山路,自發來回挑木桶從山下打水為其灌溉。

  如今,我市建立的古樹名木動態監測體係,做到了“一樹一證”“一樹一碼”,實現古樹名木保護信息化管理。

  根據“一樹一策”管護措施,我市為雅安紅豆樹量身打造古樹主題公園,通過“護樹、建園”,從單一保護樹木本體,到統籌保護周邊環境,擴展生長空間、改善生長環境,實現了保護理念的根本性轉變。

  隨著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這棵古樹成為重要的景點,常有遊人在樹下拍照留影。

蒙頂山古銀杏群落

  蒙頂山上的茶與銀杏

  在距離雅安紅豆樹十餘公裏的蒙頂山上,十二株雌銀杏在這裏落地生根,蒙頂山上也修建起了一座“天蓋寺”。

  《四川通誌》記載:“甘露道人始結廬於此,宋淳熙時重建,明洪武及萬曆時屢經補修。邑之寺院惟此為古。”

  銀杏樹生長的同時,蒙頂山上的另一種樹也開始嶄露頭角。西漢吳理真在蒙頂山發現野生茶的藥用功能,於是在蒙頂山五峰之間的一塊凹地上,移植種下七株茶樹。

  清代《名山縣誌》記載,這七株茶樹“二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蒙覆其上,凝結不散”。吳理真種植的七株茶樹,被後人稱作“仙茶”,他是世界上種植馴化茶葉的第一人,被後人稱為“種茶始祖”。

  茶樹被人類馴服,在蒙山生長起來,成為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一片“偉大的葉子”。蒙頂山也成為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世界茶文明發祥地、世界茶文化聖山。

  時至今日,蒙頂山依舊是中國著名的茶葉產區,在四川省茶葉生產格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今,十二株雌銀杏成為胸圍平均約3.8米,高度平均約25米的“大姑娘”,人稱“蒙頂十二釵”,其中一株入選“四川省百佳古樹名木最具人氣古樹”。

  據介紹,蒙頂山古銀杏樹所產的白果被譽為“蒙頂四仙”之一,它和普通的銀杏果是有區別的,不僅無胚芽,而且腰上還有環帶,被稱為“玉帶空心果”。

  景區工作人員說,每年的深秋季是銀杏最美的季節。那時,千年古銀杏樹的樹葉變黃,隨風飄落,宛如金色的地毯鋪滿了整座古寺,入眼便是大片大片奪目的金黃,仿佛置身於童話仙境。

  這十二株雌銀杏的生長地——蒙頂山,因背靠青藏高原寒流,前迎成都平原熱氣流,冷熱交替形成多雲、多霧、多雨的氣候特征,自古就有“西蜀漏天,中心蒙山”之說,常年煙雨蒙蒙,雨霧茫茫,森林覆蓋率達到95%。特殊的氣候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古樹名木生長提供了絕佳場所,而曆經2000年歲月洗禮仍葉茂枝繁、果實累累的古銀杏群也成為生態文明的見證。

  雲峰山上的“中國最美楨楠”

  如果一棵樹要被稱為“王”,那麽它必須具有不凡的氣質。

  驅車繞過蜿蜒的盤山公路,抵達滎經雲峰山,“王”就在這裏——兩株樹齡高達1700多年的楨楠,樹幹高大偉岸,高聳入雲,被譽為“中國楨楠王”。

  雲峰山這兩株楨楠從何而來?目前並沒有明確記載。隻能從周邊村民代代相傳的傳說中,探得一星半點略帶傳奇的故事——古時候有一位雲南來的遊僧,在去往峨眉山時途經此地,便在馬耳山(古時稱為雲峰山)小住,並在這裏種下了幾株楨楠。後來,僧人離開此地繼續雲遊,當他重回此地時,發現楨楠生機盎然、一片蔥蘢,自認與這些楨楠有緣,便在此地停了下來,並化緣建廟。

  僧人何時來到雲峰山已經無據可考,不過根據1700年的樹齡,我們大致能夠知道,六朝陳文帝用楠木建造戰艦時,“楨楠王”大約240歲;唐肅宗時代,巴州人用楠木修建廟宇,節度使題詩讚美“淩霜不肯讓鬆柏,作宇由來稱棟梁”,這時“楨楠王”大約440歲;公元1328年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之時,“楨楠王”差不多長出第1000圈的年輪。

  1700年的樹齡,雅安經曆的無數曆史瞬間,它是見證者,更是親曆者。

  如果說避開運氣成分,曆經多次災難而依舊屹立不倒,就不得不讓人欽佩“楨楠王”的堅韌了。

  數百年前,其中一株楨楠曾遭雷擊,樹幹被雷電擊中卻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枯了的枝幹上長出新枝,年複一年,古樹不斷向另一方向生長,終於重新長出健壯枝幹。

  除去天災,“楨楠王”也曾遭罹人禍。如今,位於上山方向右手邊的那株楨楠,可以明顯看到其樹幹有一麵遭過火燒的痕跡。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四川軍閥劉文輝每到夏天常來雲峰山避暑,他和警衛隊就駐紮於雲峰山中。一天夜裏,士兵將未完全熄滅的煙頭隨手一丟,湊巧扔到一棵大楨楠樹腳下。古木歲暮,枝幹難免中空枯朽,火勢從樹洞中蔓延而上,樹高無法撲救。枝繁葉茂的大樹遭受劫難。另有一種說法是,劉文輝的士兵偶然發現樹洞中有一條蛇,便想用煙火將其熏出,沒想到釀成大禍。結果都是一樣,樹遭受大災大難,卻又堅強地活了下來。

  2010年,央視《國寶檔案》讚譽雲峰山上的楨楠群落是“中國西南最大規模的古楨楠林”;2015年,“100株中華人文古樹保健名錄”上,“楨楠王”赫然在列;2018年, 全國綠化委員會將“楨楠王”命名為“中國最美楨楠”。

  千百年來,“楨楠王”如謙謙君子般質樸地和這片土地上一切生靈和諧共生,它將根係埋頭深深紮進土壤,長成的大樹蔭蔽周圍,造福世人。

  本報記者  魯妮娜

樹齡2675年的雅安紅豆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