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互聯網下訂單,名山區建山鄉裝箱完畢的互联獼猴桃準備發往全國各地。因為“互聯網+扶貧”,石棉黃果柑成“致富果”。准扶天全縣農耕時代愛國農業扶貧電商配送中心內,市民選購貧困村的安农綠色蔬菜。 11月,特产大渡河畔,山成一株株黃果柑樹生長在石棉縣永和鄉白馬村的飞山坡上,青色的互联果實掛在枝頭,引人注目。网精网红果子還在樹上,准扶錢就已經揣進了果農的贫雅兜裏。果農唐權秀預計,安农再過幾個月,特产自己網銷黃果柑至少能有10萬元的收入。 鏡頭切換至名山區。茶山上,綠油油的茶樹間隨處可見茶農們忙碌的身影;茶廠裏,一陣陣茶香飄到了清新的空氣裏。 打開蒙頂山茶葉交易所的官方網站,點擊“智慧茶城”進入交易頁麵,“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蒙頂黃芽”銷售熱火朝天。其中一款預售的50克袋裝的2017年明前甘露,銷售量達到了近1300單。 “通過電子商務平台建設,有效帶動了當地茶葉企業利用互聯網和交易所平台拓展市場,促進了雅安市茶產業的發展。”蒙頂山茶葉交易所相關負責人說。 因為“互聯網+扶貧”,我市茶葉、花椒、蘋果、獼猴桃等“資格”農特產品走出了山溝溝,成為互聯網銷售界的“網紅”,拓寬了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將貧困地區帶入經濟發展快車道,成為貧困地區後發追趕的重要抓手。 互聯網+扶貧 農特產成為“香餑餑” “今年通過電商銷售,價格比以前翻了一倍不說,還從合作社領到了500多元返利分紅。”石棉縣宰羊鄉坪陽村61歲的彭萬學掩不住內心的喜悅。今年,種植黃果柑30多個年頭的他迎來了“大豐收”。 今年年初,一場關於“互聯網+扶貧”的雅安石棉黃果柑工作總結會在坪陽村舉行,像彭萬學一樣現場領到分紅的還有84戶農戶。 如今,坪陽村有黃果柑種植麵積2300畝,占全村耕地麵積的98%,實現可利用土地栽滿種盡的目標。2018年,坪陽村共售出黃果柑225餘萬公斤,實現產值720餘萬元,這其中,“互聯網+扶貧”有著很大的功勞。 2015年,在雅安市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的協調下,坪陽村黃果柑合作社入選中國扶貧基金會首批電商扶貧示範社。基金會依托“善品公社”,支持合作社優化發展,社員抱團合作,完善黃果柑種植規程並進行品控管理。 “通過這樣的方式,原本分散的果農之間建立了更強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製。”善品公社相關負責人說,銷售交由掌握了互聯網的合作社,農戶就可以把時間和精力更多投放在品質上。這樣就從上遊對整個社區的組織方式和黃果柑種植方式進行體係性調整優化,舊的產業生出了新的活力。 “近年來,我市發展勢頭良好的茶葉、蘋果、獼猴桃、黃果柑、大櫻桃、核桃等農業特色產品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豐足的貨源,網絡交易一直很活躍。”市商務和糧食局電子商務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把農戶組織起來搭上“互聯網+扶貧”的模式,利用新生市場的需求,提高產品的品質和價格,讓農戶的腰包實實在在鼓起來,這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個生動案例。 互聯網+扶貧 銷售渠道越來越寬 自2014年全國第一個扶貧日起,“互聯網+扶貧”之風吹拂全市。今年7月,天全縣首家扶貧超市——農耕時代愛國農業扶貧電商配送中心正式開業,互聯網電商精準扶貧成為貧困村、貧困群眾脫貧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名山區持續放大“互聯網+扶貧”效應,目前,該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42個貧困村已有24個成功“摘帽”,全區每個貧困村都有電商扶貧點…… “互聯網+扶貧”在我市脫貧攻堅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 “隨著互聯網在農村逐步普及,農產品搭上了電商的‘快車’,加上消費者的網購接受度不斷提升,農村的巨大消費潛力開始顯現。”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扶貧科科長孟國才認為,電子商務進農村,一方麵把新鮮的農產品賣出去,另一麵,相當於把貨物送到農民家門口,讓他們享受與城市一樣的消費體驗,也讓他們足不出戶便能購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我們曾通過互聯網,在3個小時銷售了5萬公斤黃果柑。接觸‘互聯網+’後,村民才知道黃果柑的市場前景有多廣闊。”孟國才說,電子商務帶來的神奇效應,讓老百姓對脫貧致富充滿信心。 今年,雨城區多營鎮的當當合作社社員沒有為蓮花白的銷售發愁。借助“淘寶·特色中國·雅安館”,合作社今年約5萬公斤蓮花白通過電商平台銷售了三分之二,直接從田地裏供應到了餐桌上。 其實,自2014年創辦當當合作社開始,社長肖嬋娟每年都要為產品銷路發愁,如今,網絡平台無疑幫助她解決了銷售難題。 “淘寶·特色中國·雅安館”整合了全市小散戶資源,立體式拉動生態農業經濟全麵“觸網”。 目前,全市與該平台長期合作的專合社已有200多家,蘋果、獼猴桃等生鮮產品,源源不斷銷往省內外。 不僅如此,“京東·中國特產雅安館”被京東集團評為2017年度全國最佳店鋪。 2017年,京東雅安館采取“農商對接”確定上架產品,通過走訪我市26個蔬菜、水果基地,建立起了15家合作關係,將名山獼猴桃、漢源蘋果和花椒、寶興枇杷和牛肉幹、石棉黃果柑等120款特色農產品上架京東平台銷往全國。同時聯合亞馬遜平台、蘇寧平台、拚多多平台,對石棉黃果柑進行多網營銷,銷售總額達到87萬元。 “如今,越來越多的平台進入雅安,打開了雅安發展格局,我們可以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和更大的社會平台,電商企業合作,開展創新型項目,助力農戶增收。”孟國才表示,下一步,我市將拓展“互聯網+扶貧”示範縣建設的覆蓋範圍,繼續完善運營模式和業務體係,最終形成完整的電商扶貧係統;將整合更多社會力量共同支持和參與“互聯網+扶貧”建設,給農民增添體麵和尊嚴,給消費者增加放心和安全,讓價格和品質互相促進,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共贏。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蔣陽陽
通過互聯網下訂單,名山區建山鄉裝箱完畢的互联獼猴桃準備發往全國各地。
因為“互聯網+扶貧”,石棉黃果柑成“致富果”。准扶
天全縣農耕時代愛國農業扶貧電商配送中心內,市民選購貧困村的安农綠色蔬菜。
11月,特产大渡河畔,山成一株株黃果柑樹生長在石棉縣永和鄉白馬村的飞山坡上,青色的互联果實掛在枝頭,引人注目。网精网红果子還在樹上,准扶錢就已經揣進了果農的贫雅兜裏。果農唐權秀預計,安农再過幾個月,特产自己網銷黃果柑至少能有10萬元的收入。
鏡頭切換至名山區。茶山上,綠油油的茶樹間隨處可見茶農們忙碌的身影;茶廠裏,一陣陣茶香飄到了清新的空氣裏。
打開蒙頂山茶葉交易所的官方網站,點擊“智慧茶城”進入交易頁麵,“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蒙頂黃芽”銷售熱火朝天。其中一款預售的50克袋裝的2017年明前甘露,銷售量達到了近1300單。
“通過電子商務平台建設,有效帶動了當地茶葉企業利用互聯網和交易所平台拓展市場,促進了雅安市茶產業的發展。”蒙頂山茶葉交易所相關負責人說。
因為“互聯網+扶貧”,我市茶葉、花椒、蘋果、獼猴桃等“資格”農特產品走出了山溝溝,成為互聯網銷售界的“網紅”,拓寬了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將貧困地區帶入經濟發展快車道,成為貧困地區後發追趕的重要抓手。
互聯網+扶貧 農特產成為“香餑餑”
“今年通過電商銷售,價格比以前翻了一倍不說,還從合作社領到了500多元返利分紅。”石棉縣宰羊鄉坪陽村61歲的彭萬學掩不住內心的喜悅。今年,種植黃果柑30多個年頭的他迎來了“大豐收”。
今年年初,一場關於“互聯網+扶貧”的雅安石棉黃果柑工作總結會在坪陽村舉行,像彭萬學一樣現場領到分紅的還有84戶農戶。
如今,坪陽村有黃果柑種植麵積2300畝,占全村耕地麵積的98%,實現可利用土地栽滿種盡的目標。2018年,坪陽村共售出黃果柑225餘萬公斤,實現產值720餘萬元,這其中,“互聯網+扶貧”有著很大的功勞。
2015年,在雅安市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的協調下,坪陽村黃果柑合作社入選中國扶貧基金會首批電商扶貧示範社。基金會依托“善品公社”,支持合作社優化發展,社員抱團合作,完善黃果柑種植規程並進行品控管理。
“通過這樣的方式,原本分散的果農之間建立了更強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製。”善品公社相關負責人說,銷售交由掌握了互聯網的合作社,農戶就可以把時間和精力更多投放在品質上。這樣就從上遊對整個社區的組織方式和黃果柑種植方式進行體係性調整優化,舊的產業生出了新的活力。
“近年來,我市發展勢頭良好的茶葉、蘋果、獼猴桃、黃果柑、大櫻桃、核桃等農業特色產品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豐足的貨源,網絡交易一直很活躍。”市商務和糧食局電子商務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把農戶組織起來搭上“互聯網+扶貧”的模式,利用新生市場的需求,提高產品的品質和價格,讓農戶的腰包實實在在鼓起來,這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個生動案例。
互聯網+扶貧 銷售渠道越來越寬
自2014年全國第一個扶貧日起,“互聯網+扶貧”之風吹拂全市。今年7月,天全縣首家扶貧超市——農耕時代愛國農業扶貧電商配送中心正式開業,互聯網電商精準扶貧成為貧困村、貧困群眾脫貧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名山區持續放大“互聯網+扶貧”效應,目前,該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42個貧困村已有24個成功“摘帽”,全區每個貧困村都有電商扶貧點……
“互聯網+扶貧”在我市脫貧攻堅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
“隨著互聯網在農村逐步普及,農產品搭上了電商的‘快車’,加上消費者的網購接受度不斷提升,農村的巨大消費潛力開始顯現。”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扶貧科科長孟國才認為,電子商務進農村,一方麵把新鮮的農產品賣出去,另一麵,相當於把貨物送到農民家門口,讓他們享受與城市一樣的消費體驗,也讓他們足不出戶便能購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我們曾通過互聯網,在3個小時銷售了5萬公斤黃果柑。接觸‘互聯網+’後,村民才知道黃果柑的市場前景有多廣闊。”孟國才說,電子商務帶來的神奇效應,讓老百姓對脫貧致富充滿信心。
今年,雨城區多營鎮的當當合作社社員沒有為蓮花白的銷售發愁。借助“淘寶·特色中國·雅安館”,合作社今年約5萬公斤蓮花白通過電商平台銷售了三分之二,直接從田地裏供應到了餐桌上。
其實,自2014年創辦當當合作社開始,社長肖嬋娟每年都要為產品銷路發愁,如今,網絡平台無疑幫助她解決了銷售難題。
“淘寶·特色中國·雅安館”整合了全市小散戶資源,立體式拉動生態農業經濟全麵“觸網”。
目前,全市與該平台長期合作的專合社已有200多家,蘋果、獼猴桃等生鮮產品,源源不斷銷往省內外。
不僅如此,“京東·中國特產雅安館”被京東集團評為2017年度全國最佳店鋪。
2017年,京東雅安館采取“農商對接”確定上架產品,通過走訪我市26個蔬菜、水果基地,建立起了15家合作關係,將名山獼猴桃、漢源蘋果和花椒、寶興枇杷和牛肉幹、石棉黃果柑等120款特色農產品上架京東平台銷往全國。同時聯合亞馬遜平台、蘇寧平台、拚多多平台,對石棉黃果柑進行多網營銷,銷售總額達到87萬元。
“如今,越來越多的平台進入雅安,打開了雅安發展格局,我們可以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和更大的社會平台,電商企業合作,開展創新型項目,助力農戶增收。”孟國才表示,下一步,我市將拓展“互聯網+扶貧”示範縣建設的覆蓋範圍,繼續完善運營模式和業務體係,最終形成完整的電商扶貧係統;將整合更多社會力量共同支持和參與“互聯網+扶貧”建設,給農民增添體麵和尊嚴,給消費者增加放心和安全,讓價格和品質互相促進,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共贏。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蔣陽陽
嚴打賭博犯罪 群眾拍手稱快
蘋果也難逃魔爪!半年損失635億收入,iPhone還遭十年來首次停產
詹姆斯維護主帥沃格爾 不要介意別人怎麽說
奧克斯訴格力電器侵權獲賠1.6億背後,還有一家日本公司“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