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第一坝——戴村坝:从明朝迁都说起

时间:2025-04-21 01:32:01来源: 分类:知識

戴村壩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中国始建於明永樂九年,古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第坝戴村曆史。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朝被中國大運河申遺考察組稱為“中國古代第一壩”,迁都2014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说起

戴村壩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中国能夠獲得如此高的古代評價?這要從明朝遷都說起。

朱棣在“靖難之役”奪權後遷都北京,第坝戴村為了營造宮室、明朝調運糧餉,迁都決定恢複運河通航,说起命工部尚書宋禮征調民工30萬,中国疏通會通河。古代此時,第坝戴村會通河段因洪武年間黃河決口,已大部分淤塞多年。每逢汛期,運河兩岸又常發水患,民眾苦不堪言。宋禮曾在袁口(今梁山縣韓崗鎮袁口村)以北,東移20餘裏開挖新河,長90餘裏。但新河即便在豐水期,南旺河段水量仍然不足,重載漕船難以通行。這是因濟寧向北至南旺一段,地勢由低向高,水爬坡上行,水勢不足所致。因此,如何在東平為大運河注入水流成為解決運河難題的關鍵。宋禮等官員對此束手無策,最終,他們采納了汶上民間治水專家白英的建議,破元代罡城壩,使汶水不再流入洸河,在汶水下遊南城子附近攔河築壩,遏汶水進入小汶河,引流到南旺的分水口。此壩即戴村壩,它截汶水南流趨於濟寧南旺段運河,為運河提供了充足的水量,徹底解決了水量不足的難題。

最初的戴村壩由夯土築成,壩長五裏,後經明清兩朝多次修整改建。現如今,整個大壩分主石壩、竇公堤、三合土壩三部分,全長1600米,均為石結構,石塊之間采用束腰扣結合法,將大壩鎖為一體。大壩基本呈“L”形,主石壩南北向,向東呈弧形,以迎擊東來汶水。主石壩又分為亂石壩、滾水壩、玲瓏壩,三壩高低不同,分級漫水,既能保證小汶河持續供水,又能排洪防溢。竇公堤和三合土壩都是起著擋洪水、泄洪峰、保主壩作用的輔助壩。多年以來,戴村壩保障了明清兩代數百年的漕運暢通,水情平穩,為運河注入了流淌的生機,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心”。

1959年春,小汶河築壩堵截。現如今,大汶河水經過戴村壩已不再流入運河,而是流入東平湖。戴村壩雖失去濟運作用,這顆“心髒”不再為運河跳動,卻仍舊發揮著緩洪攔沙、控製河勢、灌溉農田的重要作用,持續滋養著兩岸的百姓,迸發著經久不息的活力。

標簽: 泰安市東平縣南城子村中國大運河大汶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