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从“治未病”开始

时间:2025-04-20 22:55:33来源: 分类:時尚

  近年來,治未病隨著社會的健康進步,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从开可身體狀況反而越來越糟。治未病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健康真正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定義、从开達到健康標準的治未病人群已越來越少,亞健康人群數量正在不斷增長。健康

  麵對我國龐大的从开亞健康群體,如何有效運用傳統中醫藥診療為群眾健康保駕護航,治未病成為了世代中醫人共同的健康追尋,“治未病”的从开理念也由此應運而生,並隨著療效的治未病增進,逐漸走進千家萬戶。健康

  那麽,从开“治未病”究竟有哪些奧秘呢?市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坐診專家鄧國忠為你解答這一問題。

  認識“治未病”的

  三個層麵

  “治未病”,最早源於我國醫學名著《黃帝內經》,其中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概念。那麽,什麽是“治未病”呢?鄧國忠介紹說,一般來講有三個層麵,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愈)後防複。

  具體來講,未病先防,是指在沒有疾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一方麵注重平素養生,防病於先,著眼於平時的養護和調攝,提高機體抗邪能力;另一方麵就是防微杜漸,欲病救萌,重視疾病的早期征兆,及早采取措施,將疾病止於萌芽狀態;

  既病防變,即指在已經發病的情況下,要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和惡化。在疾病早期病位較淺,病情較輕時積極治療,同時在診治疾病時,不僅治療已發病變,還需掌握疾病發展轉變的規律,提前采取預防措施,阻止疾病發展與轉變。

  瘥(愈)後防複,即指疾病痊愈後仍然要謹慎對待,防止其複發。疾病初愈,雖症狀消失,但尚需進一步調整,所以在病愈後,可適當用藥物鞏固療效,同時配合飲食調養,注意勞逸得當,生活起居有規律,從而避免疾病的複發。

  養生是“治未病”的

  關鍵所在

  “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即順應自然規律的生存法則。”鄧國忠介紹說,中醫‘治未病’的任務就在於促進身體向健康狀態轉化,無論是哪一類人群,關鍵都還是要在日常生活規律上多下工夫。

  一般來說,健康的養生講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人們應以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髒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為養生的原則。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首先是要合理飲食。”鄧國忠說,飲食養生要做到謹和五味,合理搭配;其次是適量運動,增強人的免疫功能,打太極拳、慢步走等運動方式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特別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即精神調養,七情過激則傷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此,中醫在養生保健治病過程中,始終重視心理調治。

  了解體質類型

  是“治未病”前提

  有的人一到冬天,穿上厚厚的棉衣還直喊冷,有的人隻穿著襯衫卻嫌熱;有的人一吃火鍋就上火長痘,有的人百無禁忌卻完好無事。為什麽不同的人遇到同樣的情況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表現呢?中醫認為,這與個人的體質差異有很大關係。鄧國忠介紹說,體質辨識的目的,就是要認識自身的體質狀態,發現疾病隱患;正確調理,達到“防患於未然”。

  中醫將人體大致區分為九種體質,分別是平和、氣虛、陽虛、陰虛、血瘀、痰濕、濕熱、氣鬱、特稟。鄧國忠說,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對中醫認識嚴重不足,更不會主動去了解自己的體質類型,不少人也因此錯失“治未病”的良機。

  據了解,在市中醫醫院,體質辨識也是該院治未病科開設的一項特色服務。作為首家把體質辨識納入健康體檢項目的醫院,市中醫醫院采用中醫方法篩查出大量亞健康人群。

  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健康體檢效果明顯優於傳統體檢。到目前為止,市中醫醫院中醫體質辨識係統已服務萬餘人,其中中醫非藥物療法幹預十幾萬餘人次。

  閱讀延伸:

  為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雅安市中醫醫院以傳統中醫學為基礎,結合現代醫學,融合現代科技,組建了雅安市首家以中醫傳統療法為主,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全新治未病科。科室擁有先進的診查評估儀器,能全麵整體地評估個體的健康與功能情況,如中西醫體質辨識、亞健康狀態評估等,評估後製定無痛中醫特色個體化的養生保健、排毒、抗衰老及慢性病康複的綜合調理方案。

  目前開展的傳統自然療法如保健按摩、耳穴壓丸、三九敷貼療法、無痛針灸、艾灸、刮痧、中醫推拿、撳針、平衡火罐、蛋白質植入療法(穴位埋線)、茶療等無痛診療項目,均深受患者好評。近期三九貼敷正火熱進行中。

  記者楊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