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的农村建設,讓百姓生活更便利,公路广圖為漢源縣片馬鄉農村公路 路,群众是富路一方發展的根本,也是农村一方群眾生活便捷的依靠。 在我市建設川西交通樞紐的公路广大潮中,高速公路、群众國省幹道作為道路交通的富路“主動脈”發展迅速,同時作為道路交通“毛細血管”的农村農村公路也不斷延伸著裏程,為一方群眾帶來福祉。公路广 自黨的群众十六大以來,我市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富路重要基礎設施來抓,一條條通鄉公路得到硬化、农村一條條通村公路建成通車,公路广讓原本蜿蜒在山間的群众小路變成了車輛可以通行的公路,讓原本顛簸難行的碎石路變成了平坦順暢的硬化路。 農村公路的建設,猶如一道道甘泉流到群眾身邊。以路為本,群眾的生活方便了,經濟生產加快了,群眾的腰包了鼓了起來。 路通了 農產品田邊賣成錢 “現在的火炬村和幾年前相比,完全不一樣了。小樓房多了,小汽車多了,摩托車更是成為了普通的交通工具……”11日,細數著這幾年村裏的變化,蘆山縣蘆陽鎮火炬村黨支部書記趙正本如數家珍,“這些變化都源於村裏的公路,是這路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的變化由路而來,過去的麵貌也要從路說起。 過去的火炬村路況如何?全村1100多人深有體會:“下雨一包糟,晴天一把刀,推自行車要用棍棍撬。” 路爛的日子是辛苦的。火炬村原來隻有一條爛泥路與外界相通,下雨天就是滿地稀泥,遇到大晴天又是漫天灰,惡劣的出行條件讓這裏的村民備受煎熬。趙正本說:“以前村裏人用的就是自行車和三輪車,遇到下雨天稀泥厚的時候,自行車根本就騎不動,還經常看到人扛著車走路,真的不是人騎車,而是車騎人。” 路爛的日子是心酸的。火炬村多年以來種植生薑,但由於路不好走,外麵的商販不願進來,村裏的群眾不得不用背簍將生薑背出村子。 “眼看著大好的生薑來不及賣出去就要爛在地裏,真是很心痛。”用人背馬馱方式運輸生薑,畢竟是杯水車薪,不僅運輸的人力、時間成本高,而且還賣不出好價錢。 路爛,不僅讓當地群眾生活不便,更是嚴重製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有一條好路,成為了火炬村群眾最大的願望。 2007年,火炬村在市、縣交通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修通了村裏與外界連通的公路,群眾的願望實現了,火炬村也由此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收購生薑的商販直接把車開到村裏,農民在田地邊就將生薑賣成了錢;依托修好的環山公路,收購林木的車輛直接開到山上,村民在山林間就可以數“票子”;依托便捷的道路交通,火炬村大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了近千畝的獼猴桃種植,農家樂也搞得紅紅火火,群眾增收致富的門路不斷擴展。 路通了 雅安青山變金山 有著翻天覆地變化的不僅是火炬村,在全市1.53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每一個鄉鎮、每一個村組都因為路的改變而發生著變化。 雨城區晏場鎮寶田村火燒坡組,一個隻有72人,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的小山村,出現了人均集資4000元修建農村公路的奇跡,鑄就了“貸款修路,打工還貸”的火燒坡精神。有了公路,火燒坡的青山變成了金山。 漢源縣清溪鎮順利村,這裏出產的花椒從唐宋到明清曆代均作為“貢品”,堪稱巴蜀一絕。但由於交通不便,這個花椒大村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一條接近3公裏的水泥路直接從村裏通到了108國道上。修通水泥路的順利村名氣更大了,不僅成了全省僅有的8個花椒示範村之一,而且由於花椒項目拓展的需要,還向上爭取到了上百萬元的發展資金,大規模發展花椒,讓深處偏遠山區的順利村更加出名。 天全縣興業鄉銅廠溝位於天全縣最南端,蘊藏著豐富的森林竹木和煤、鐵、銅等礦產資源,但由於地處深山之中,地勢險峻,銅廠溝一直都沒有通公路,當地的交通運輸全部靠人背馬馱,極大地製約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後來,一條長達12公裏的公路貫通,把銅廠溝與興業鄉場鎮連接在了一起,山外的汽車開進了村,結束了銅廠溝不通公路的曆史。 …… 這些,都是路帶來的變化。 “十一五”期間,我市農村公路規劃項目完成通鄉公路建設445公裏,通村公路通達項目建設1540公裏,通村公路通暢項目建設1422.3公裏,再加上地方自建和災後恢複重建等其他項目的建設,全市農村公路道路通達深度和通行能力全麵提升。 根據市交通運輸局農建科的最新統計,目前全市的各個鄉鎮都已經通上了公路,全市的行政村中也僅有2個行政村因為地質地貌原因暫未通公路。記者 周昆 張毅
農村公路的农村建設,讓百姓生活更便利,公路广圖為漢源縣片馬鄉農村公路
路,群众是富路一方發展的根本,也是农村一方群眾生活便捷的依靠。
在我市建設川西交通樞紐的公路广大潮中,高速公路、群众國省幹道作為道路交通的富路“主動脈”發展迅速,同時作為道路交通“毛細血管”的农村農村公路也不斷延伸著裏程,為一方群眾帶來福祉。公路广
自黨的群众十六大以來,我市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富路重要基礎設施來抓,一條條通鄉公路得到硬化、农村一條條通村公路建成通車,公路广讓原本蜿蜒在山間的群众小路變成了車輛可以通行的公路,讓原本顛簸難行的碎石路變成了平坦順暢的硬化路。
農村公路的建設,猶如一道道甘泉流到群眾身邊。以路為本,群眾的生活方便了,經濟生產加快了,群眾的腰包了鼓了起來。
路通了
農產品田邊賣成錢
“現在的火炬村和幾年前相比,完全不一樣了。小樓房多了,小汽車多了,摩托車更是成為了普通的交通工具……”11日,細數著這幾年村裏的變化,蘆山縣蘆陽鎮火炬村黨支部書記趙正本如數家珍,“這些變化都源於村裏的公路,是這路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的變化由路而來,過去的麵貌也要從路說起。
過去的火炬村路況如何?全村1100多人深有體會:“下雨一包糟,晴天一把刀,推自行車要用棍棍撬。”
路爛的日子是辛苦的。火炬村原來隻有一條爛泥路與外界相通,下雨天就是滿地稀泥,遇到大晴天又是漫天灰,惡劣的出行條件讓這裏的村民備受煎熬。趙正本說:“以前村裏人用的就是自行車和三輪車,遇到下雨天稀泥厚的時候,自行車根本就騎不動,還經常看到人扛著車走路,真的不是人騎車,而是車騎人。”
路爛的日子是心酸的。火炬村多年以來種植生薑,但由於路不好走,外麵的商販不願進來,村裏的群眾不得不用背簍將生薑背出村子。
“眼看著大好的生薑來不及賣出去就要爛在地裏,真是很心痛。”用人背馬馱方式運輸生薑,畢竟是杯水車薪,不僅運輸的人力、時間成本高,而且還賣不出好價錢。
路爛,不僅讓當地群眾生活不便,更是嚴重製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有一條好路,成為了火炬村群眾最大的願望。
2007年,火炬村在市、縣交通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修通了村裏與外界連通的公路,群眾的願望實現了,火炬村也由此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收購生薑的商販直接把車開到村裏,農民在田地邊就將生薑賣成了錢;依托修好的環山公路,收購林木的車輛直接開到山上,村民在山林間就可以數“票子”;依托便捷的道路交通,火炬村大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了近千畝的獼猴桃種植,農家樂也搞得紅紅火火,群眾增收致富的門路不斷擴展。
雅安青山變金山
有著翻天覆地變化的不僅是火炬村,在全市1.53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每一個鄉鎮、每一個村組都因為路的改變而發生著變化。
雨城區晏場鎮寶田村火燒坡組,一個隻有72人,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的小山村,出現了人均集資4000元修建農村公路的奇跡,鑄就了“貸款修路,打工還貸”的火燒坡精神。有了公路,火燒坡的青山變成了金山。
漢源縣清溪鎮順利村,這裏出產的花椒從唐宋到明清曆代均作為“貢品”,堪稱巴蜀一絕。但由於交通不便,這個花椒大村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一條接近3公裏的水泥路直接從村裏通到了108國道上。修通水泥路的順利村名氣更大了,不僅成了全省僅有的8個花椒示範村之一,而且由於花椒項目拓展的需要,還向上爭取到了上百萬元的發展資金,大規模發展花椒,讓深處偏遠山區的順利村更加出名。
天全縣興業鄉銅廠溝位於天全縣最南端,蘊藏著豐富的森林竹木和煤、鐵、銅等礦產資源,但由於地處深山之中,地勢險峻,銅廠溝一直都沒有通公路,當地的交通運輸全部靠人背馬馱,極大地製約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後來,一條長達12公裏的公路貫通,把銅廠溝與興業鄉場鎮連接在了一起,山外的汽車開進了村,結束了銅廠溝不通公路的曆史。
……
這些,都是路帶來的變化。
“十一五”期間,我市農村公路規劃項目完成通鄉公路建設445公裏,通村公路通達項目建設1540公裏,通村公路通暢項目建設1422.3公裏,再加上地方自建和災後恢複重建等其他項目的建設,全市農村公路道路通達深度和通行能力全麵提升。
根據市交通運輸局農建科的最新統計,目前全市的各個鄉鎮都已經通上了公路,全市的行政村中也僅有2個行政村因為地質地貌原因暫未通公路。記者 周昆 張毅
上半年我市高速公路完成投資逾12億元
全球最資訊丨新一股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地區 全國大部地區降水稀少
人人爭當誌願者 處處開展誌願服務
漢陰縣衛健局召開集體談話會話“廉潔”過“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