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報/北緯網訊 雅安之東,宋塔名山區茅河鎮與蒲江縣甘溪鎮交界處,见证一座石塔矗立茶地中。百丈 這座塔,古城被當地人稱作“蠻塔子”,宋塔也稱為“宋塔”。见证 據《蒲江縣誌》記載:宋塔,百丈又名箭塔,古城位於臨溪河畔,宋塔鄉人稱“蠻塔子”。见证 石塔頂上長著幾棵小樹。百丈小樹已落葉,古城留下光禿禿的宋塔枝幹。唯有一棵棕樹枝繁葉茂。见证它挺立著身軀,百丈極力伸展著手臂,眺望著遠方,像是一名守望的戰士。 石塔上大下小,底部基座裸露的磚塊顯得破裂不堪。 塔身由宋代火磚砌成。磚長1尺,寬5寸,厚1寸,質地堅牢。塔已傾圮,殘存底座兩層。底層高丈許,坐東向西,有門可入。 石塔下,是蒲江縣甘溪鎮箭塔村6組的劉陽洪家。 在劉陽洪的記憶裏,小時候經常看到有村民在石塔處搬磚塊,“因為每塊磚上有四個鐵錢。” “鐵錢被帶走,磚塊也被掏走。於是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劉陽洪說,1982年,這座石塔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他也就成了宋塔的看護者。 為何又稱為“宋塔”? 原來,這與宋塔的修建時間有關,在臨溪河畔有塊石碑,上麵記載為宋代所建。 石塔已在此矗立千年,見證著這裏的變化。 石塔所在地,正是唐代百丈縣城的遺址。 貞觀八年(634年),百丈縣城正式建立。“百丈縣”早在清代《雅州府誌》上就有記載,其上有“今百丈驛晏家壩有城故址”的描述,古城遺址的確切方位就在今天的茅河鄉臨溪村。 當地村民稱,“宋塔”正是當年百丈縣縣城的哨所,也是百丈縣與其鄰縣的邊界。 遙想當年,登上“宋塔”便可遙望古城。東邊的成都平原從這裏延伸,融入了廣袤的川西群山。 今天,當百丈古城深埋在泥土之下,唯有石塔見證著古縣城的變遷。 如今,臨溪河畔,茶香四溢,新建的古色古香房屋,既有當地村民購買入住,也有周邊如蒲江縣、邛崍市的人來購買。當代“貞觀之治”的盛況,正在茅河鎮重現。 記者 黃偉
雅安日報/北緯網訊 雅安之東,宋塔名山區茅河鎮與蒲江縣甘溪鎮交界處,见证一座石塔矗立茶地中。百丈
這座塔,古城被當地人稱作“蠻塔子”,宋塔也稱為“宋塔”。见证
據《蒲江縣誌》記載:宋塔,百丈又名箭塔,古城位於臨溪河畔,宋塔鄉人稱“蠻塔子”。见证
石塔頂上長著幾棵小樹。百丈小樹已落葉,古城留下光禿禿的宋塔枝幹。唯有一棵棕樹枝繁葉茂。见证它挺立著身軀,百丈極力伸展著手臂,眺望著遠方,像是一名守望的戰士。
石塔上大下小,底部基座裸露的磚塊顯得破裂不堪。
塔身由宋代火磚砌成。磚長1尺,寬5寸,厚1寸,質地堅牢。塔已傾圮,殘存底座兩層。底層高丈許,坐東向西,有門可入。
石塔下,是蒲江縣甘溪鎮箭塔村6組的劉陽洪家。
在劉陽洪的記憶裏,小時候經常看到有村民在石塔處搬磚塊,“因為每塊磚上有四個鐵錢。”
“鐵錢被帶走,磚塊也被掏走。於是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劉陽洪說,1982年,這座石塔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他也就成了宋塔的看護者。
為何又稱為“宋塔”?
原來,這與宋塔的修建時間有關,在臨溪河畔有塊石碑,上麵記載為宋代所建。
石塔已在此矗立千年,見證著這裏的變化。
石塔所在地,正是唐代百丈縣城的遺址。
貞觀八年(634年),百丈縣城正式建立。“百丈縣”早在清代《雅州府誌》上就有記載,其上有“今百丈驛晏家壩有城故址”的描述,古城遺址的確切方位就在今天的茅河鄉臨溪村。
當地村民稱,“宋塔”正是當年百丈縣縣城的哨所,也是百丈縣與其鄰縣的邊界。
遙想當年,登上“宋塔”便可遙望古城。東邊的成都平原從這裏延伸,融入了廣袤的川西群山。
今天,當百丈古城深埋在泥土之下,唯有石塔見證著古縣城的變遷。
如今,臨溪河畔,茶香四溢,新建的古色古香房屋,既有當地村民購買入住,也有周邊如蒲江縣、邛崍市的人來購買。當代“貞觀之治”的盛況,正在茅河鎮重現。
記者 黃偉
慎防高空墜物 營造平安生活
履職盡責 主動出擊 提前完成民生實事任務
漢陰法院開展“陝亮執行•2024安康涉民生、治理欠薪”冬季集中執行行動
雅安境內新建、擴容這2條高速 將迎來這些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