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三争”难题促洞庭湖区“人水和谐” 世界新动态

时间:2025-04-21 01:34:50来源: 分类:知識

“魚米之鄉”洞庭湖區,三争曾長期麵臨三個難題:“樹鳥爭湖”,解难大麵積單一種植歐美黑楊侵奪水鳥等野生動物棲息地;“人珠爭水”,题促态珍珠養殖嚴重汙染人居環境;“漁糧爭地”,洞庭養殖魚鱉等水產影響糧食生產。湖区和谐記者近期深入洞庭湖區采訪,人水發現湖區農業大縣近年推行珍珠退養、世界清退歐美黑楊等措施,新动探索稻漁共生等生產模式,三争有效助力“人水和諧”局麵形成。解难


【資料圖】

暮春時節,题促态記者來到湖南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和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洞庭無論沿著漫長岸線行進,湖区和谐還是人水乘船進入大湖深處,舉目四望都是世界水天茫茫、草長鶯飛、候鳥翔集的原生濕地景象。而在前些年,造紙等產業催生的歐美黑楊單一樹種大麵積種植,曾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

沅江市林業局森林病蟲害防治保護站站長、高級工程師熊立先介紹,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沅江區域)歐美黑楊種植麵積曾高達24.96萬畝。沅江市近年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截至2022年底清退保護區歐美黑楊19.2萬畝,預計到2024年底全麵完成清退。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莊本璨介紹,保護區原有的12.2萬畝歐美黑楊已經全部退出,按照“自然修複為主,人工促進為輔”原則,目前正推進濕地生態修複和保護。

從內湖到外湖,洞庭湖區珍珠養殖曾“密如蛛網”。一些養殖戶追逐利益最大化,向水中大量投餌施肥,導致相關水域水質嚴重惡化。按照生態環境治理有關要求,漢壽縣、沅江市等地近年發起珍珠退養“清零”行動。其中漢壽縣約7.9萬畝珍珠養殖已全麵退出,沅江市退出的珍珠養殖麵積也在萬畝以上。

伴隨珍珠養殖等全麵“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產生活方式正加快“上”。

沅江市畜牧水產事務中心水產站站長、高級工程師李紅炳說,沅江市垸內湖泊水產養殖如今采取“人放天養、以魚養水”、禁止投餌施肥模式,不僅出產的鮮魚品質提高,自然生長的魚兒還能消耗浮遊生物淨化水質,促進水生態環境改善。

在“中國甲魚之鄉”漢壽縣,洋淘湖鎮衝天村等地通過推廣“鱉稻共生”,解決“爭地”困境。漢壽縣盈通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肖金良介紹,在一季稻田中養殖甲魚,水稻能為甲魚遮陰避暑;稻田豐富的生物餌料,是甲魚的天然“美食”;甲魚可以疏鬆稻田土壤,甲魚排泄物也是優良的水稻有機肥料;發展“鱉稻共生”,可以減少化肥、農藥和飼料的使用。

據了解,漢壽縣“鱉稻共生”目前已發展到1.5萬畝規模,還衍生出了鱉、稻與魚、鴨、蓮藕、葡萄等共生的融合生產模式。“一水多用、一地多收”,既減少農業麵源汙染,又提高農產品質量,還有利於穩糧增效。

在洞庭湖區,從破解“三爭”難題,到畜禽養殖汙染治理、水產養殖“尾水”處理和達標排放,促進“人水和諧”的綠色發展探索正在深化,帶來的生態效益逐漸顯現。

環境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沅江市小河嘴、南嘴、萬子湖3個國控斷麵水質首次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是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2022年漢壽縣國、省控水質監測斷麵均達到考核目標要求,特別是蔣家嘴斷麵連續兩年達到Ⅲ類標準。

莊本璨說,近年來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新記錄到大天鵝、白頭鶴、草鴞等鳥類26種,新記錄到魚類史氏鱘等2種,新記錄到濕地植被10種。

“2021年沅江市觀測到水鳥數量28.8萬隻,2022年增加至38.37萬隻。2022年,在車便湖一次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秋沙鴨21隻,在上風港發現成群的夜鷺有6000多隻。”熊立先說。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