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红军建功地 今日旅游新热点

时间:2025-04-20 19:25:39来源: 分类:百科

  1935年,昔日中央紅軍為在安順場順利並迅速渡過大渡河,红军在大樹堡(今漢源縣大樹鎮)設計佯攻富林,建功通過分散敵人注意力,地今將敵人的日旅热点主力吸引至此,從而使主力順利渡過大渡河——至今,游新當地還流傳著“佯攻大樹堡”的昔日傳奇故事。

  曆史的红军足印

  大樹佯攻 牽製敵軍主力

  1935年5月,中央紅軍由瀘沽到大渡河邊,建功本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地今經越西縣到大渡河南岸的大樹堡,但這裏通往雅安、日旅热点成都的游新大道,沿途均有敵軍重兵扼守;另外一條則是昔日過彝區到石棉縣安順場的山間小路,但崎嶇難行。红军

  5月22日,建功紅一方麵軍一軍團二師五團和軍團偵察連由參謀長左權帶領,於拂曉從瀘沽出發,向大樹堡挺進,實施佯攻,牽製和迷惑敵軍。黎明前,紅軍奪取了小相嶺,越西縣長彭燦和一個連的守敵棄城逃跑。23日淩晨,紅軍到達曬經關,智奪敵軍楊家溝、魚塘哨所,駐防大樹堡的敵軍聞風逃跑。

  大樹堡與富林隔河相望,是當時大渡河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更是成都通往建昌(西昌)的咽喉要塞。

  紅軍占領大樹堡後,左權命令部隊構築工事,集木造船、砍竹紮筏。紅軍宣傳員在群眾中廣泛宣傳,“紅軍要從這裏過河,攻打富林鎮,直取雅安和成都”。當地群眾也參與到紮筏、造船和構築工事中。攻打富林的架勢做得相當逼真,甚至於大部分紅軍戰士也認為要從此處攻打富林。

  數千軍民在大渡河邊聚集,北岸敵軍見此情景,不敢輕易進攻,不斷向上司告急。敵總部認為紅軍主力在此,急調四川暫編陸軍第二十軍楊森部第二旅赴富林增援。

  對方中計了。對岸守敵驚惶不安,日夜修築工事,還調集其他部隊前來增援,從而放鬆了對安順場和瀘定橋等大渡河北岸沿線的防備。

  中央紅軍主力以佯攻為掩護,把大量敵軍調到漢源富林後,使紅軍主力於5月25日成功渡過大渡河。

  25日夜,紅軍五團三營在大樹堡勝利完成佯攻富林任務後,折回曬經關,取道河南站,翻竹馬埡口與主力勝利會合。

  現實的新貌

  美如畫卷 環湖遊成熱點

  漢源湖畔,湖光山色。

  進入縣城長800米、寬30米的迎賓大道,幹淨整潔的道路兩旁栽植著銀杏、桂花、香樟、三角梅等,各種花草樹木隨著山勢的起伏錯落有序,綠意撲麵而來。

  昔日的黃土坡逐漸被綠色覆蓋,群芳吐豔的鮮花牆成為縣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當年紅軍佯攻的地方,已經‘沉’入湖底。”6月3日下午,漢源縣政協文史委主任郭朝林介紹,當年的大樹堡因瀑布溝水電站蓄水被淹於水下,如今的大樹新集鎮倒影在平靜的湖麵上,少了昔日的烽火連連,呈現出一派祥和景象。

  作為瀑布溝水電站庫區,漢源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還有廣闊的湖麵。如今,漢源縣走上旅遊興縣的道路。

  “三麵環水的漢源新縣城已經成為旅遊熱點。”郭朝林說,漢源湖總麵積是西昌邛海和瀘沽湖麵積的總和,目前,漢源湖已經成功申報成濕地公園。

  碧波蕩漾的漢源湖畔,一幢幢高樓挺立——漢源的災後重災成果,盡收眼底。

  “高峽出平湖,碧水照蒼山”,漢源湖成為新興旅遊、養魚、水上運動和交通新亮點。如今,新縣城和大樹鎮以及環繞漢源湖的新集鎮都成了風景區。

  偉大的精神

  精神傳承 漢源明天更美好

  漢源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建製於公元前97年,至今有二千多年的建製曆史。

  舊縣城所在地富林鎮,有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古犛牛道”記敘著“南方絲綢之路”的悠悠歲月。富林文化、獅子山文化、麥坪遺址等享譽中外;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文物古跡貫古傳今。漢武帝平定西南、諸葛亮南征、石達開西征、紅軍長征等,在漢源留下了不少傳聞和古跡。

  如今的新漢源,高樓林立、風景如畫、繁華依舊。浴火重生的漢源從昔日的“立體廢墟”變成今日馳名的鮮花碧水陽光城。

  如今,安居的漢源人,正走向“樂業”之路。

  櫻桃、花椒、核桃……各種農產品、水果、幹果在這片土地上生長,成為漢源人致富的源泉。

  漢源的明天更美好,源於漢源人民的勤勞樸實,得益於紅軍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漢源新縣城夜景(資料圖片)

  記者 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