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旱厕名山區植物油廠小區居民王守貴起床後,改造到小區公廁如廁。造福自管一條剛剛硬化的居民颈水泥路從家門口一直延伸到公廁,以往上個廁所也要踩一腳泥變成了曆史;曾經破敗不堪的理突小院,經過修整後變成了花園;新增的破瓶洗手池、分隔式蹲位、旱厕衣帽掛鉤等,改造讓居民開心得說也說不完…… 今年6月以來,造福自管雨城區、居民颈名山區、理突經開區針對“大雜院”小區進行旱廁改造,破瓶目前雨城區拆除旱廁20個、旱厕改建28個、改造新建28個,造福自管名山區關停旱廁1個、新建公廁1個、改造20個,經開區拆除旱廁2個、改造1個。走進旱廁改造後的小區,再也聞不到一絲異味。 旱廁改造,如何讓“大雜院”變身?改造後,在無專職人員管理的情況下,如何讓小區公廁更好發揮作用?名山區植物油廠小區改造後的公廁 旱廁改造 方便群眾解民憂 王守貴在名山區植物油廠小區住了近20年。一直以來,小區沒有專職的管理人員,垃圾亂丟亂扔現象時常發生。 “糞便堆成了小山,廁所裏麵下腳的地方都沒有。”最讓王守貴和居民頭痛的是正對小區入口的旱廁。“夏天蒼蠅、蚊子特別多,一進小區便臭氣熏天,大家苦不堪言,卻沒法解決。” 位於經開區範圍內的永興鎮興民街貿易市場,每逢趕集日,市場內人山人海,趕集群眾如廁便成了一個難題。“人流量大,如廁人數多,加上是旱廁,氣味非常難聞。”居住在旱廁旁邊的居民徐福珍感同身受。 對於旱廁帶來的煩惱,居住在雨城區挺進路249號的居民姚君漢用“一言難盡”來形容。走進249號大院,因為房屋建設時間久遠,每戶住戶都沒有獨立的廁所。10多戶居民如廁的地方是居住樓旁邊的旱廁。在249號大院,姚君漢已經居住了幾十年,對於旱廁帶來的不便,他一時半會兒說也說不完。 …… 蚊蟲、蒼蠅多,氣味難聞,衛生管理難……對於旱廁給生活帶來的影響,隻有在這樣的小區中生活的居民方能體會。 今年,我市“三區”啟動旱廁改造工作,並於6月初對“三區”轄區內101個旱廁進行關停、拆除、改造和新建。 “對於無人使用或者使用不多的旱廁進行關停,對於需求量大的進行新建或改造。”名山區旱廁改造負責人高永鬆介紹,對屋麵漏水、浸水滲漏、下水道堵塞和化糞池爆滿的旱廁進行防水處理或加蓋樹脂瓦屋頂,對內吊頂;建築破舊存在安全隱患的拆除重建,四周牆麵及地表貼磚;安裝便池、衝水箱、蹲位隔斷、衣帽掛鉤、正衣鏡等,接通水電,安裝洗手池。“我們還粘貼文明如廁溫馨提示,提醒大家文明如廁,維護好廁所衛生。” “通了電和水,如廁後可洗手,不僅衛生了,也給大家提供了方便。”“臭味沒有了,大家生活更舒適了。”……旱廁改造帶來的改變,受益群眾有不同的感受。 建立機製 自用自管破瓶頸 衝洗地麵、清理紙簍、擦拭洗手池……中午12時,永興鎮興民街貿易市場趕集的群眾慢慢散去,廁所管理員周澤蓉打掃完衛生也準備下班。“以前沒有專人管理,廁所衛生一天不如一天,現在我們全家都參與管理,改善了生活環境,也方便了群眾。”周澤蓉說,旱廁改造後,自己成了專職的管理員,但對於廁所的管理,卻是全家都在參與。 旱廁衛生之所以越來越糟糕,無人管理是問題的主要根源。改造之後,如何讓廁所更好發揮作用、打破無人管理這個瓶頸? “我們在每個小區都建立了自管委,對小區內改造的廁所進行管理。”名山區蒙陽鎮德福社區書記王翠霞介紹,社區內改造的旱廁有4個,為了加強小區管理,5月以來,各小區先後成立了自管委。“居民是直接受益者,隻有形成自用自管,充分發揮居民主人翁精神,才能把廁所管理好。”王翠霞說,自管委成立後,徹底解決了旱廁改造後的管理難題。 王守貴不僅是名山區植物油廠小區黨支部書記,還是自管委委員。“我們積極參與小區管理,在旱廁改造後,讓大家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公廁管理工作。”王守貴說,通過自我管理後,人人都參與進來,大家更加珍惜每一分勞動付出。 在名山區植物油廠小區隔壁是隆興酒廠。宋載均在酒廠當了9年的門衛。位於大門背後的公廁,之前也是一個旱廁。“以前沒有專人管理,時常聞到臭味。”宋載均說,旱廁改造後,他又多了一個身份——廁所管理員。 在挺進路249號,每一個居民都是廁所管理員,為了方便廁所管理,每人都有一把廁所鑰匙。“我們把管理工作落實到每個人身上,真正體現誰使用誰管理的原則。”挺進路社區書記張煜說。 對於旱廁改造後如何管理的問題,名山區、雨城區和經開區都有不同的方法,但無論什麽樣的管理,最終都形成了規範的管理機製。 “下一步,我們將製定廁所管理規章製度,並掛到每一個廁所的顯眼位置。”高永鬆說,旱廁改造後,名山區在探索廁所管理模式上,形成了自用自管的統一模式,實現了管理到位、責任到人。 截至目前,雨城、名山和經開區改造、改建的77個廁所都落實了專人管理,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機製,覆蓋率達到100%。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周代慶
7月2日,旱厕名山區植物油廠小區居民王守貴起床後,改造到小區公廁如廁。造福自管一條剛剛硬化的居民颈水泥路從家門口一直延伸到公廁,以往上個廁所也要踩一腳泥變成了曆史;曾經破敗不堪的理突小院,經過修整後變成了花園;新增的破瓶洗手池、分隔式蹲位、旱厕衣帽掛鉤等,改造讓居民開心得說也說不完……
今年6月以來,造福自管雨城區、居民颈名山區、理突經開區針對“大雜院”小區進行旱廁改造,破瓶目前雨城區拆除旱廁20個、旱厕改建28個、改造新建28個,造福自管名山區關停旱廁1個、新建公廁1個、改造20個,經開區拆除旱廁2個、改造1個。走進旱廁改造後的小區,再也聞不到一絲異味。
旱廁改造,如何讓“大雜院”變身?改造後,在無專職人員管理的情況下,如何讓小區公廁更好發揮作用?
名山區植物油廠小區改造後的公廁
旱廁改造
方便群眾解民憂
王守貴在名山區植物油廠小區住了近20年。一直以來,小區沒有專職的管理人員,垃圾亂丟亂扔現象時常發生。
“糞便堆成了小山,廁所裏麵下腳的地方都沒有。”最讓王守貴和居民頭痛的是正對小區入口的旱廁。“夏天蒼蠅、蚊子特別多,一進小區便臭氣熏天,大家苦不堪言,卻沒法解決。”
位於經開區範圍內的永興鎮興民街貿易市場,每逢趕集日,市場內人山人海,趕集群眾如廁便成了一個難題。“人流量大,如廁人數多,加上是旱廁,氣味非常難聞。”居住在旱廁旁邊的居民徐福珍感同身受。
對於旱廁帶來的煩惱,居住在雨城區挺進路249號的居民姚君漢用“一言難盡”來形容。走進249號大院,因為房屋建設時間久遠,每戶住戶都沒有獨立的廁所。10多戶居民如廁的地方是居住樓旁邊的旱廁。在249號大院,姚君漢已經居住了幾十年,對於旱廁帶來的不便,他一時半會兒說也說不完。
……
蚊蟲、蒼蠅多,氣味難聞,衛生管理難……對於旱廁給生活帶來的影響,隻有在這樣的小區中生活的居民方能體會。
今年,我市“三區”啟動旱廁改造工作,並於6月初對“三區”轄區內101個旱廁進行關停、拆除、改造和新建。
“對於無人使用或者使用不多的旱廁進行關停,對於需求量大的進行新建或改造。”名山區旱廁改造負責人高永鬆介紹,對屋麵漏水、浸水滲漏、下水道堵塞和化糞池爆滿的旱廁進行防水處理或加蓋樹脂瓦屋頂,對內吊頂;建築破舊存在安全隱患的拆除重建,四周牆麵及地表貼磚;安裝便池、衝水箱、蹲位隔斷、衣帽掛鉤、正衣鏡等,接通水電,安裝洗手池。“我們還粘貼文明如廁溫馨提示,提醒大家文明如廁,維護好廁所衛生。”
“通了電和水,如廁後可洗手,不僅衛生了,也給大家提供了方便。”“臭味沒有了,大家生活更舒適了。”……旱廁改造帶來的改變,受益群眾有不同的感受。
建立機製
自用自管破瓶頸
衝洗地麵、清理紙簍、擦拭洗手池……中午12時,永興鎮興民街貿易市場趕集的群眾慢慢散去,廁所管理員周澤蓉打掃完衛生也準備下班。“以前沒有專人管理,廁所衛生一天不如一天,現在我們全家都參與管理,改善了生活環境,也方便了群眾。”周澤蓉說,旱廁改造後,自己成了專職的管理員,但對於廁所的管理,卻是全家都在參與。
旱廁衛生之所以越來越糟糕,無人管理是問題的主要根源。改造之後,如何讓廁所更好發揮作用、打破無人管理這個瓶頸?
“我們在每個小區都建立了自管委,對小區內改造的廁所進行管理。”名山區蒙陽鎮德福社區書記王翠霞介紹,社區內改造的旱廁有4個,為了加強小區管理,5月以來,各小區先後成立了自管委。“居民是直接受益者,隻有形成自用自管,充分發揮居民主人翁精神,才能把廁所管理好。”王翠霞說,自管委成立後,徹底解決了旱廁改造後的管理難題。
王守貴不僅是名山區植物油廠小區黨支部書記,還是自管委委員。“我們積極參與小區管理,在旱廁改造後,讓大家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公廁管理工作。”王守貴說,通過自我管理後,人人都參與進來,大家更加珍惜每一分勞動付出。
在名山區植物油廠小區隔壁是隆興酒廠。宋載均在酒廠當了9年的門衛。位於大門背後的公廁,之前也是一個旱廁。“以前沒有專人管理,時常聞到臭味。”宋載均說,旱廁改造後,他又多了一個身份——廁所管理員。
在挺進路249號,每一個居民都是廁所管理員,為了方便廁所管理,每人都有一把廁所鑰匙。“我們把管理工作落實到每個人身上,真正體現誰使用誰管理的原則。”挺進路社區書記張煜說。
對於旱廁改造後如何管理的問題,名山區、雨城區和經開區都有不同的方法,但無論什麽樣的管理,最終都形成了規範的管理機製。
“下一步,我們將製定廁所管理規章製度,並掛到每一個廁所的顯眼位置。”高永鬆說,旱廁改造後,名山區在探索廁所管理模式上,形成了自用自管的統一模式,實現了管理到位、責任到人。
截至目前,雨城、名山和經開區改造、改建的77個廁所都落實了專人管理,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機製,覆蓋率達到100%。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周代慶
特朗普對華貿易戰注定失敗,原因如下
西築公司召開創建平安企業暨安全承諾動員會
拒絕僥幸 杜絕酒駕從我做起
市醫院核醫學科通過“ISO15189醫學 實驗室”國家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