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界勤儉日嗎?世界善”“不曉得。”“還有這個日子?勤俭”“是幾號?”……近日,記者在街頭針對“世界勤儉日”這一話題,日勿對30名市民進行隨機詢問調查,世界善結果隻有兩人知道。勤俭的日勿確,在生活漸漸豐裕的世界善今天,勤儉這一傳統美德,勤俭似乎變得陌生。日勿 公共場合 資源浪費普遍 除了糧食浪費,世界善公共場所資源浪費現象也很驚人。勤俭 10月23日19時,日勿記者來到市區中大街一家大型超市,世界善20分鍾的勤俭時間裏,一個收銀台通道裏結賬的日勿20位顧客中,有3人自帶環保袋,以中老年人居多,其餘17人買了塑料袋。顧客劉先生告訴記者,他是下班後直接來的超市,不可能用環保購物袋,平時購物也多是臨時購買塑料袋。 對此,一位收銀員告訴記者,塑料袋一般0.2元至0.3元一個,大多數顧客會購買大塑料袋,而且以年輕人居多,隻有少數老人會自帶環保購物袋。 隨後,記者在市區大北街一家電賣場內看到,除了來回走動的銷售小姐,隻有孤零零的幾個顧客,牆上的50多部液晶電視卻在不知疲倦地閃爍,播放著同一畫麵。以每台電視機平均功率為50瓦計算,一天營業8小時要消耗掉0.4度電,那麽50台電視機一天就耗掉20度電。 與電的浪費相比,水的浪費同樣驚人。24日上午10時許,市區一家汽車美容店,一輛車洗過後,地上的水到處都是,水流出10多米後直接流到街道上,路人不時繞過。隨後,記者走訪的4家洗車店,都將自來水籠頭開到最大,每當高壓水槍一開,白花花的自來水噴射不停。 在市區多家酒店,幾乎所有酒店都為客人提供了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等衛生用品,每天的消耗量都很大。 對此,一家酒店的主管告訴記者:“經常有客人大白天在客房都開起電燈,認為反正不是自己家的電,浪費也無所謂。” 餐桌浪費觸目驚心 漫步街頭,記者走訪婚宴現場、賓館酒店、超市、家電賣場等處發現,這些不經意的浪費每天都發生在大家身邊,現象很普遍。 在眾多的浪費現象中,食物浪費是“重災區”。 最近參加了三場婚禮的林女士告訴記者,每場婚宴上的菜都很多,大家都忙於敬酒,吃得很少,大部分菜都剩下了。除了長輩桌子上的菜被一些有勤儉意識的老人打包帶走,其餘桌上的菜基本都浪費了。 一位剛辦了婚宴的市民劉宏告訴記者,結婚這種大事,來的都是親朋好友,為了麵子上好看,在婚宴和晚上的答謝宴上,肯定要多點一些菜。“明知道吃不了,不過為了感謝大家捧場,必須要多點些菜。”劉宏說。 對於婚宴浪費問題,市區一酒店的服務員告訴記者,他們在服務婚宴時,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由於許多婚宴時間太長,不少來參加婚禮的客人,吃完就離開,隻要有人離開,桌子上剩下的人也走得很快,常常是菜沒上齊,人就不見了。“有的市民辦婚宴還挺節約的,吃完後,把沒怎麽動的菜都打包帶走,有的客人比較有錢,或者為了麵子,幹脆一點不要,看著真讓人心疼。” 每逢周末,單身的閆敏就會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飯,可是兩個女生的食量畢竟有限,“到飯店點了3個菜,每樣隻吃了一半就飽了,每次都剩一半。” “與其點這麽多吃不完,還不如每份量少點,價格也便宜點。”閆敏說,自己也覺得剩餘太多飯菜浪費,還曾主動要求老板少給一點米飯,“一份飯菜太多了,即使我不想浪費,但畢竟實力有限,實在是吃不完。” 勤儉節約 應身體力行 走訪中記者發現,勤儉節約離一些市民越來越遠。清潔工盧女士告訴記者,在打掃衛生時,經常可以看到一整袋的過期食品,中秋節過後,她每天都能清理好幾盒過期月餅。“丟掉吧浪費,吃掉吧已經過期了,真的很可惜。”盧女士說。 還有一些人對勤儉節約的習慣不以為然。“縫三年、補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我們要過的是有品質的生活。”“90後”學生鄧劼說,“隻有沒錢的人才會節約,人沒必要把日子過得太摳。” 調查中,記者發現,大多數中老年人對勤儉的認同度還是比較高的,有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仍然保持著勤儉節約的習慣。 退休老人羅國波認為,今日談勤儉,更應該講長遠。 “勤儉不隻是經濟不寬裕的人應該做的事情,而是全人類的事情。勤儉不隻是為了省錢,更是為了節約我們有限的資源,為了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對此,社會學者李巫熙認為,社會應該提倡減少對物質的無限擁有的欲望,崇尚自然和諧,追求簡單生活,節約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勤儉節約應身體力行。 聯合國將10月31日確定為“世界勤儉日,可見“勤儉”已為世界所“矚目”,成為一個國際性的主題。 “勤儉”曆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家寶,我們正在建設節約型社會,因此,我們更應該從小事開始,從細節開始,培養勤儉的習慣。珍愛現在十分緊缺的資源,養成儉約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把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記者石雨川
明宇全係列工程機械震撼登場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加強作風整頓 狠抓工作落實
全球要聞:“五一”假期客流量大 北京移動運用大數據賦能城市管理
揚帆啟新程 喜迎開門紅——中國重汽掀起全國交付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