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勳(右二)回到德義村務工。 清澈的引领业脱溪流潺潺不絕,一條產業路盤山而上,助发展产致富藍天白雲下的贫共2000餘畝黃金芽為山坡換上新衣…… 7月12日,滎經縣新廟鄉德義村徐家山黃金芽茶葉種植基地內,党建村民雷啟忠擦了擦額頭的引领业脱汗,望了望空中的助发展产致富烈日又繼續拔草。 “我已經3年沒有外出務工了。贫共自從村裏開始發展產業,党建我和妻子就在這裏務工,引领业脱一天能掙200多元。助发展产致富”雷啟忠說,贫共每天上班8小時,党建加班還要加班費,引领业脱這樣的助发展产致富好事以前從來沒有想過。 近年來,很多德義村村民因產業發展而改變生活。“基地建好的第一天就有208人來這裏務工,平時有50多人,采茶時超過300人,每年種植基地支付給村民的務工工資超過200萬元。”基地管理員宋誌良說,德義村近幾年的變化,是因為黨建引領產業發展,選對了帶頭人。 黨建引領 “後進村”煥發生機 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產業滯後……10多年前,因為在德義村沒有出路,長期在外務工的村民很多。 因為貧窮,雷啟忠的兩個兒子到外地安家,如今家裏隻剩下夫婦二人。 “每年春節沒過完,就要收拾行李踏上打工的路;眼看除夕臨近,許多人還在趕回家的路上。”說起打工的經曆,雷啟忠說。 德義村經濟落後、交通不便,還因為黨組織渙散一度成為全鄉的“後進村”“問題村”。 “隻要提起德義村,鄉幹部就搖頭,大家都不願意去聯係該村。”新廟鄉黨委書記楊本平說,由於該村一企業與村民存在利益糾紛,村“兩委”在處理問題上方法簡單,導致幹群關係緊張。 “村裏貧窮,村民沒有出路,村組幹部威信幾乎喪失。”那時的德義村,無疑成了新廟鄉的一個燙手山芋。 如何重新樹立德義村“兩委”的威信?如何扭轉德義村的工作局麵? “經過鄉黨委研究決定,重新選舉能幹事、敢幹事、能幹成事的人擔當村黨支部書記一職,帶領德義村發展致富。”楊本平說,德義村工作局麵要扭轉,必須從黨建入手抓起。 通過組織層層選拔,最後德義村的重擔被交到老黨員宋光品的手上。 為了加強德義村基層組織建設,新廟鄉黨委決定下派鄉紀委書記對口聯係該村,夯實德義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通過黨支部書記帶領黨員,黨員帶領群眾,逐步扭轉黨組織思想渙散、村民發展不齊心的舊況。 在宋光品的帶領下,德義村遺留的諸多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村民的思想觀念得到進一步解放。村民充分意識到招商引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重要性,眼光也看得更遠了。 “問題得到解決後,大家都忙著發展產業,尋求出路,再沒有心思去幹一些無聊的事情。”雷啟忠說,通過基層黨組織建設,村民的思路全部被引到產業發展上來。 如今,隻要提起宋光品,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說鄉黨委給德義村選對了領頭羊。 產業落地 貧困村走上致富路 走進徐家山,一條剛硬化的水泥路在山間纏繞,從山腳一直盤旋到山頂。 為了引進企業落戶德義村,最近幾年,該村修建了10餘公裏林區道路,“產業基地建在哪裏,基礎設施就配套到哪裏”。 宋光品擔任黨支部書記之初,對於德義村的發展就有考慮。德義村位於海拔1300—1400米之間,無論是土壤還是氣候,都具備發展高山雲霧茶的基礎,人少地多也是德義村的發展優勢。 “我們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滎經縣啟迪茶業有限公司;該公司經過對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的檢測之後,決定在徐家山建黃金芽茶葉種植基地。”楊本平介紹,該公司計劃在德義村建立5000畝黃金芽茶葉種植基地。 黃金葉、黃金芽……一個個山坡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已建成的2000餘畝基地從這個山頭延伸到那個山頭。在茶園中穿行,藍天白雲之下,雨後的徐家山格外秀麗。 “再等幾年,一壟壟的茶樹圍著山丘纏繞,你再來,肯定又是另外一番美景。”宋誌良說。 走進茶園,駐村工作隊隊員李沁倫與務工村民拉起家常。李沁倫想通過初步的走訪,了解村民的產業發展情況,然後再共同商議德義村的產業發展思路。“我們準備培養一批種植、養殖大戶,通過他們帶動大家發展產業。”李沁倫說。 脫貧攻堅以來,德義村不僅發展起黃金茶種植,還另外發展茶園600餘畝、方竹1000餘畝,成立德義村香爐上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並在村內建立蔬菜收購點,確保蔬菜銷售。 黃金茶、方竹、肉牛是新廟鄉的三個重要產業,其中德義村就占了兩個。 “創新發展思路,就是推動‘輸血’變‘造血’,實現可持續發展。今後,我們將繼續在拓展集體經濟方麵下功夫,讓村民有務工機會,獲得技術、銷售方麵的支持和幫助,並讓村集體經濟多元化增收,持續反哺貧困群眾發展和貧困村建設。”楊本平說。 共話感恩 農民夜校架起連心橋 “基本工資135元,加上加班費,一天可以掙170元……”勞作之餘,宋誌良和雷啟忠算了一筆當天的收入賬。“由於前段時間降雨多,最近需要加班加點對茶園進行管護,每個工人的工資都有增加。”宋誌良說。 雷啟忠介紹,自從到基地務工,他一直滿懷感恩之心,他和妻子每天都非常認真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以最好的狀態來感謝企業和鄉村幹部的關心支持。 “要不是大家的關心,德義村還是老樣子,村民隻有外出務工。現在,村民都有活幹,在家就能掙到錢。”雷啟忠夫婦二人,在基地務工一年能掙2萬多元。 目前,徐家山黃金芽茶葉種植基地基本消化了該村的剩餘勞動力,老老少少都可以掙到錢,村民的積極性也非常高。同時,通過土地流轉,農戶一年土地流轉租金最高能收入1萬餘元。“目前,茶葉加工廠已經建好,投營之後會消化更多的勞動力,這些都是脫貧攻堅帶給村民的實惠。”據估算,茶葉加工廠建成後最少能解決300人就業。 以前,村民陳學勳到外村安家,如今他又返回德義村務工。“不出門就能掙到錢,既能夠一家人在一起,還能解決生存問題。”陳學勳說。 楊本平介紹,2016年德義村農民夜校的第一課,便是給大家上感恩課。“我們通過農民夜校,不僅給大家傳授種養技術,還要給大家講法治、講感恩等內容,轉變大家的思想觀念,樹立感恩意識。”楊本平說,通過農民夜校不僅讓村民掌握了知識技術,更是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劉光銳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周代慶
陳學勳(右二)回到德義村務工。
清澈的引领业脱溪流潺潺不絕,一條產業路盤山而上,助发展产致富藍天白雲下的贫共2000餘畝黃金芽為山坡換上新衣……
7月12日,滎經縣新廟鄉德義村徐家山黃金芽茶葉種植基地內,党建村民雷啟忠擦了擦額頭的引领业脱汗,望了望空中的助发展产致富烈日又繼續拔草。
“我已經3年沒有外出務工了。贫共自從村裏開始發展產業,党建我和妻子就在這裏務工,引领业脱一天能掙200多元。助发展产致富”雷啟忠說,贫共每天上班8小時,党建加班還要加班費,引领业脱這樣的助发展产致富好事以前從來沒有想過。
近年來,很多德義村村民因產業發展而改變生活。“基地建好的第一天就有208人來這裏務工,平時有50多人,采茶時超過300人,每年種植基地支付給村民的務工工資超過200萬元。”基地管理員宋誌良說,德義村近幾年的變化,是因為黨建引領產業發展,選對了帶頭人。
黨建引領
“後進村”煥發生機
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產業滯後……10多年前,因為在德義村沒有出路,長期在外務工的村民很多。
因為貧窮,雷啟忠的兩個兒子到外地安家,如今家裏隻剩下夫婦二人。
“每年春節沒過完,就要收拾行李踏上打工的路;眼看除夕臨近,許多人還在趕回家的路上。”說起打工的經曆,雷啟忠說。
德義村經濟落後、交通不便,還因為黨組織渙散一度成為全鄉的“後進村”“問題村”。
“隻要提起德義村,鄉幹部就搖頭,大家都不願意去聯係該村。”新廟鄉黨委書記楊本平說,由於該村一企業與村民存在利益糾紛,村“兩委”在處理問題上方法簡單,導致幹群關係緊張。
“村裏貧窮,村民沒有出路,村組幹部威信幾乎喪失。”那時的德義村,無疑成了新廟鄉的一個燙手山芋。
如何重新樹立德義村“兩委”的威信?如何扭轉德義村的工作局麵?
“經過鄉黨委研究決定,重新選舉能幹事、敢幹事、能幹成事的人擔當村黨支部書記一職,帶領德義村發展致富。”楊本平說,德義村工作局麵要扭轉,必須從黨建入手抓起。
通過組織層層選拔,最後德義村的重擔被交到老黨員宋光品的手上。
為了加強德義村基層組織建設,新廟鄉黨委決定下派鄉紀委書記對口聯係該村,夯實德義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通過黨支部書記帶領黨員,黨員帶領群眾,逐步扭轉黨組織思想渙散、村民發展不齊心的舊況。
在宋光品的帶領下,德義村遺留的諸多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村民的思想觀念得到進一步解放。村民充分意識到招商引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重要性,眼光也看得更遠了。
“問題得到解決後,大家都忙著發展產業,尋求出路,再沒有心思去幹一些無聊的事情。”雷啟忠說,通過基層黨組織建設,村民的思路全部被引到產業發展上來。
如今,隻要提起宋光品,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說鄉黨委給德義村選對了領頭羊。
產業落地
貧困村走上致富路
走進徐家山,一條剛硬化的水泥路在山間纏繞,從山腳一直盤旋到山頂。
為了引進企業落戶德義村,最近幾年,該村修建了10餘公裏林區道路,“產業基地建在哪裏,基礎設施就配套到哪裏”。
宋光品擔任黨支部書記之初,對於德義村的發展就有考慮。德義村位於海拔1300—1400米之間,無論是土壤還是氣候,都具備發展高山雲霧茶的基礎,人少地多也是德義村的發展優勢。
“我們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滎經縣啟迪茶業有限公司;該公司經過對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的檢測之後,決定在徐家山建黃金芽茶葉種植基地。”楊本平介紹,該公司計劃在德義村建立5000畝黃金芽茶葉種植基地。
黃金葉、黃金芽……一個個山坡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已建成的2000餘畝基地從這個山頭延伸到那個山頭。在茶園中穿行,藍天白雲之下,雨後的徐家山格外秀麗。
“再等幾年,一壟壟的茶樹圍著山丘纏繞,你再來,肯定又是另外一番美景。”宋誌良說。
走進茶園,駐村工作隊隊員李沁倫與務工村民拉起家常。李沁倫想通過初步的走訪,了解村民的產業發展情況,然後再共同商議德義村的產業發展思路。“我們準備培養一批種植、養殖大戶,通過他們帶動大家發展產業。”李沁倫說。
脫貧攻堅以來,德義村不僅發展起黃金茶種植,還另外發展茶園600餘畝、方竹1000餘畝,成立德義村香爐上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並在村內建立蔬菜收購點,確保蔬菜銷售。
黃金茶、方竹、肉牛是新廟鄉的三個重要產業,其中德義村就占了兩個。
“創新發展思路,就是推動‘輸血’變‘造血’,實現可持續發展。今後,我們將繼續在拓展集體經濟方麵下功夫,讓村民有務工機會,獲得技術、銷售方麵的支持和幫助,並讓村集體經濟多元化增收,持續反哺貧困群眾發展和貧困村建設。”楊本平說。
共話感恩
農民夜校架起連心橋
“基本工資135元,加上加班費,一天可以掙170元……”勞作之餘,宋誌良和雷啟忠算了一筆當天的收入賬。“由於前段時間降雨多,最近需要加班加點對茶園進行管護,每個工人的工資都有增加。”宋誌良說。
雷啟忠介紹,自從到基地務工,他一直滿懷感恩之心,他和妻子每天都非常認真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以最好的狀態來感謝企業和鄉村幹部的關心支持。
“要不是大家的關心,德義村還是老樣子,村民隻有外出務工。現在,村民都有活幹,在家就能掙到錢。”雷啟忠夫婦二人,在基地務工一年能掙2萬多元。
目前,徐家山黃金芽茶葉種植基地基本消化了該村的剩餘勞動力,老老少少都可以掙到錢,村民的積極性也非常高。同時,通過土地流轉,農戶一年土地流轉租金最高能收入1萬餘元。“目前,茶葉加工廠已經建好,投營之後會消化更多的勞動力,這些都是脫貧攻堅帶給村民的實惠。”據估算,茶葉加工廠建成後最少能解決300人就業。
以前,村民陳學勳到外村安家,如今他又返回德義村務工。“不出門就能掙到錢,既能夠一家人在一起,還能解決生存問題。”陳學勳說。
楊本平介紹,2016年德義村農民夜校的第一課,便是給大家上感恩課。“我們通過農民夜校,不僅給大家傳授種養技術,還要給大家講法治、講感恩等內容,轉變大家的思想觀念,樹立感恩意識。”楊本平說,通過農民夜校不僅讓村民掌握了知識技術,更是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劉光銳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周代慶
大培訓 大練兵打造一支業務過硬的交警隊伍
漢源縣大田鄉新堰社區推行依法治理 實現六個自我提升
陽光燦爛暖洋洋 迎接佳節喜洋洋
圍繞重建發展 強化保障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