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兴起新“乡村建设”

时间:2025-04-20 18:16:06来源: 分类:探索

    
  四川新村建設既擺脫傳統農村的乡村建设散亂無序,又拒絕簡單複製城市社區盲目追求鋼筋水泥,川兴起新力求保有鄉村田園風光
  精致細膩的乡村建设川西庭院合圍在池塘周邊,白牆灰瓦的川兴起新川東民居鱗次櫛比地散落在山坡上,修葺一新的乡村建设彝家新寨整潔而幹淨,石砌的川兴起新藏式碉樓群矗立在藍天白雲下……
  從成都平原到秦巴山區,從大小涼山到雪域高原,乡村建设經過四年多時間的川兴起新新村建設,四川廣大農村的乡村建设麵貌為之一變:7400多個新村、近百萬戶鄉村民居被新建或改建,川兴起新一大批農村危舊房、乡村建设因災受損房被基礎設施更完善的川兴起新新房所取代。
  
  新民居新生活新風尚
  
  站在何宗漢家的乡村建设4層小樓上,一眼看出去,川兴起新是乡村建设平整的村道和修葺一新的村小學操場,旁邊是以前的村活動室,如今成了“陽光新槐”苗木合作社的辦公室;遠處,可以望見一家林業公司建設的育苗大棚;而在他家屋後,一座座青瓦白牆的民居依山而立……
  55歲的何宗漢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東榆鎮槐樹村人,在這裏生活了一輩子。三年前何宗漢本打算賣掉家業,離開槐樹村去投奔在海南三亞的兩個女兒。不過老何還沒動身,槐樹村就已變了樣。
  如今的槐樹村,土坯房沒了,一座座按川北民居風格統一打造的樓房拔地而起,水電俱全;水泥通村路直達農家小院,寬闊的村民活動廣場美觀大氣,還配套有公共體育設施;蔬菜大棚、鄉村旅遊等產業正欲蓬勃發展……難以想象,僅僅兩年前這裏還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現在住的是小洋房,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來水。”何宗漢的一番話,道出了他感受到的切身變化。這些變化,得益於巴中市大力推進的“巴山新居”工程。這項工程以新農村聚居點建設為載體,在農戶自願的基礎上,把他們的原有住房改造或遷建,使他們從分散居住變為集中居住,聚居點同步配套道路、水、電、氣、電視等基礎設施和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公共服務,最終要實現到2020年城鄉同步步入全麵小康的目標。
  新村建設不僅帶來新村貌,還通過文化設施的建設引導了新風尚。在四川省廣安市代市鎮嶽廟新村的農民聚居點,100多棟白牆灰瓦的川東民居鱗次櫛比,一些民房的外牆上勾勒著當地的民俗畫,通連到每戶人家的小區道路寬闊整潔,道路兩旁每隔十多米就豎立著太陽能路燈和分類垃圾箱,社區中間的一片廣場上放置各種體育健身器材,在村委會的辦公樓裏還設有醫務室、警務室、閱覽室等各項公共服務配套……

  代市鎮鎮長趙小林介紹說,齊備的體育設施讓村民們有了體育鍛煉和閑暇交流的地方,豐富的圖書閱覽室可供村民們查閱資料、借閱圖書,在房屋的外牆上,我們還請當地農民畫家作畫,主題都是宣揚鄰裏和睦、敬老愛幼的優良鄉風民俗。
  記者在四川農村調研發現,槐樹新村、嶽廟新村並不是四川省新村建設的孤本,這隻是近年來四川省通過新村建設從整體上改善農村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的一個縮影。據四川省委農工委介紹,在過去的3年中,槐樹新村、嶽廟新村這樣的新農村已經在四川省“複製”了7400多個,覆蓋了近百萬農戶。
  
  微田園民族風
  進入秋季,綿竹市清平鄉藺家坎新村村民房前屋後的空地上又有了一季輪換:上一季的四季豆、黃瓜采摘結束,新一季的萵筍、白菜苗已栽好,脆生生、綠瑩瑩一片。
  “這菜園子不僅好看,更實用。”清平鄉黨委書記陳文剛介紹說,在清平鄉的新村建設中,房前屋後都有意識地給農民留下了小菜園,既保有田園風光,又實現小區綠化。平整的地麵上,根據田型,用大小相宜的鵝卵石在房前屋後擺放、壓實形成生態埂;遇到地麵傾斜,則根據地形地貌,用卵石砌成適當斜麵的堡坎,建成“梯形田塊”。清平鄉的村民們將新村聚居點裏這種“農田式綠化”稱之為“微田園”。
  “農民房前屋後如果連一根草、一棵樹也看不到,‘雞犬之聲’也聽不到了,那新村建設就是失敗的!”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表示,在新村建設過程中,有個別地方把老百姓房前屋後的樹木菜園全部除掉,一草一木都不留,這種傾向要及時糾正,不能把城市的鋼筋水泥全部搬到農村去,否則,農村就失去了它的本色。
  “新村建設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體現山水田園風光和民族地域特色,讓農村在保持空間開敞、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同時,又具有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條件,一個個頗具農村特色、田園風光、農家情趣的新村愜意生長,這是新村建設的目標。”四川省委農工委新農村處處長董進智說,“微田園”就是新村建設中既讓農民過上現代生活但又不孤立於農村的具體體現。
  作為一個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多樣的地形特點的省份,四川省的新村建設並不千篇一律,還突出地展現了民族風情和地域特點。甘孜縣下雄鄉洛戈一村牧民定居點,在昔日荒涼的山坡上,一個個牧民新居,布局錯落有致,庭院幹淨整潔,極具民族特色的藏家小村莊魔術般挺立了起來。三年前,這裏還是一片普通的草場,隻有山坳裏幾戶低矮的簡易土坯房。如今數十戶藏式民居呈梅花型分布,朱紅色鐵花門、紅瓦白牆、藏式牆垛圍牆都讓人賞心悅目,寬闊的硬化路直通向各家各戶,儼然“別墅群”一般,簡潔明快的格調與藍天、白雲、草地相映成趣,居住在這裏的都是曾經居無定所的牧民。
  理縣的甘堡藏寨坐落在一片青草茵茵、樹木成林的山坡上,是通過災後重建新建起來的藏族新村。一幢幢石頭壘砌而成的屋樓,毗鄰相連、錯落有致,一條山泉從山上穿寨流過,一條大河經寨口由西向東奔流;藏碉、白塔、經筒散落在寨子中,樓台、軒榭、棧道順勢依河而建;經幡、紅旗、哈達在風中飄蕩……無論是從對麵的山上俯瞰,還是在公路邊遠眺,甘堡藏寨都像是一組鮮活而壯觀的藝術群雕,濃鬱的藏族風情、迷人的藏家韻味,無不令人沉醉。寨子裏居住著大約上百戶村民,大部分做起了藏家旅遊的生意,各地的遊客紛紛慕名到這裏,領略藏家風情的無窮韻味。
  在美姑縣特西村的“彝家新寨”,記者看到,村裏的道路平整潔淨,一座座具有濃厚彝族特色的房屋整齊地排列著。每棟房子都是白牆青瓦,牆壁上畫有彝族傳統的“羊角紋”,象征生活幸福美滿。走進有著“山鷹的壩子”美稱的昭覺縣的城北鄉穀都村,記者為眼前美麗的彝族村寨讚歎不已。全村82戶農房錯落有致,屋簷上的羊角雄勁有力,土漆刷的牛頭栩栩如生。50歲的阿爾木莫此的家有190多平方米,分為廚房、客廳、臥室和衛生間,沙發、電磁爐、液晶電視等一應俱全,一半藏於地下的豬圈遠離居室。
  
  一切皆在“規劃”中
  在大規模啟動新村建設之前,四川省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鄉村建設曆史上,至少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各出現過一次農房建設高潮。董進智介紹說,第一次建房高潮的特點是,剛剛小富起來的農民在各家宅基地上任意修建,缺乏規劃;第二次是,先富起來的一部分農民通過購買宅基地方式自發地向小集鎮集中,缺乏科學規劃。
  與前兩次完全不同的是,現在的新村建設始終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規劃,實現民居和配套合理布局、產業與新村一體相融的農村新形態。
  四川省委常委、農工委主任李昌平對記者說,在新村建設的具體規劃中有三個基本原則:打破簡單圍著公路建設的“夾皮溝”,提高村莊布局水平;打破整齊劃一沒有特點的“軍營式”,提高村落規劃水平;打破千篇一律高樓公寓的“火柴盒”,提高民居設計水平。
  巴中市南江縣槐樹村200多戶村民分別聚居相鄰不遠的三個居住區,相互之間既有池塘、農田相隔,也有寬闊的水泥路相連。靠近村口的居住區以村委會、衛生院、休閑廣場為中心,是全村公共服務功能區,山坡下的居住區以苗木果園種植、觀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為中心,山坡上的居住區則主要以勞務或種養殖為主,三個居住區分別覆蓋了全村大部分耕地。
  李昌平說,新村建設既要擺脫傳統農村的散亂無序,促使城市文明加快向農村延伸;又要拒絕簡單地複製城市社區盲目追求鋼筋水泥,必須保有鄉村的田園風光。
  在具體的規劃和建設中,四川省把這種理念指導下的新村建設形象地總結為“房前屋後、前庭後院,栽瓜種菜、采桑養蠶,雞犬之聲相聞,既具有實用價值,又保有農村特色和鄉村生活的情趣”。
  四川省還以“統籌城鄉發展”為理念,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放到區域經濟發展大局中進行定位和謀劃,合理布局新村項目和農業園區,做到產業和新村融合,從而實現“新村讓農民享受現代生活,產業讓農民增收致富,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局麵。
  以四川省廣安市為例。全市編製了統一的《現代農業產業規劃綱要》和《新村建設整體方案》,在規劃區內因地製宜調整產業結構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並確定合理生產半徑,科學布點農民新村,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廣安市委書記王建軍說,新村建設就是要按照統籌城鄉的理念,讓城市成為現代城市,把農村建成現代農村,從而形成城鄉一體發展的新格局。覆蓋城鄉的全域式科學規劃非常重要。
  為了保證新村建設能夠在高水平的科學規劃指導下,確保規劃無盲區,四川省還建立了一支鄉村規劃師隊伍。一方麵通過公開招聘、交流任職等方式充實基層規劃建設力量。成都市以10萬元年薪,全球招聘150位鄉村規劃師,為每個鄉鎮都配備專業的規劃人員,並從去年開始每年安排3000萬元主要用於農村規劃編製;巴中市的平昌縣、南江縣已將村鎮建設規劃機構設置覆蓋所有鄉鎮,大專以上專職建設規劃人員共達到100多人。另一方麵啟動新村規劃建設管理培訓計劃,已經在最近3年內輪訓全省所有縣、鄉分管農村工作的主要領導幹部和基層村鎮規劃建設管理人員3萬多人次,為科學規劃建設新村提供人才支撐。
  文/《瞭望》新聞周刊
  記者 房方 侯大偉 楊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