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难重建难 众人联手不再难

时间:2025-04-20 22:58:15来源: 分类:百科

工人正在修建轉角房

拆遷戶正在丈量聯建牆體長度

張福生和葛餘瓊等6戶拆遷戶聯建的拆迁房子開工,工人正在放線

 

  李天策家開始修建二層、难重难張福生家已經澆築完了一層、建难高德瓊家已經蓋起了三層……12月5日,众人雖然已經進入冬季,联手但天全縣舊城改造黃銅西城片區災後恢複重建依然如火如荼地進行,不再一棟棟“連體”民房拔地而起。拆迁

  在自家建房工地旁邊,难重难李天策老人生了一堆火,建难每天就坐在火堆旁邊監督施工。众人看著房子一天天長高,联手以前不敢想、不再不敢做的拆迁事情馬上就要變成現實,老人禁不住豎起大拇指稱讚“聯建”就是难重难好。“我家原來有50多平方米的建难地,退出紅線之後麵積有所減少,靠自己根本沒法建,大家聯手,不僅房子建起來了,而且使用麵積也變大了。”李天策說。

  遺留問題多 拆遷重建難

  隨著城市的發展,天全縣黃銅西城片區民房建築越來越密集,房屋一棟連著一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住房都是共壁共牆,每戶占地麵積都比較小,嚴重製約了城市改造提升。”李天策說,黃銅西城片區是天全縣老城區,寬6米以上的街道隻有兩條,其餘都是寬3米左右的小巷,縱橫交錯的小巷將黃銅西城串在了一起。

  街道狹窄,基礎設施落後,整個片區沒有一個像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廣場。“每逢夏天汙水橫流,大家都夢想早日實施舊城改造。”在老城區生活了多年,居民都盼望著重建美麗的新家園。

  李天策老人靠經營一家小賣部維持生計,除去日常開銷後幾乎沒有節餘。舊城改造啟動後,李天策率先拆除了房子,以實際行動支持舊城改造工作。

  張福生的父輩一直居住在縣城解放街。在張福生的記憶中,解放街曾經是天全縣最繁華的街市之一。後來,張福生五兄妹都到外地參加了工作,老屋租給了別人。“多年來,我一直想重建新房子,但老房子不是共壁就是縱橫交錯,靠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根本無法把房子修起來。”張福生說。

  今年3月初,天全縣全麵啟動了五大片區城市改造拆遷工作,天全老城區——黃銅西城片區迎來了發展新機遇,也讓一直盼望舊城改造的張福生看到了新希望。5月初,張福生便簽訂了拆遷協議,就在房子即將拆除之時,問題發生了——鄰居葛餘瓊家房屋的屋簷支出了1.5米在他家房背上,兩家房屋麵積的核算有了爭議。

  張福生的土地證上清楚寫著“一分兩厘地,瓦屋兩間”,房屋麵積非常清楚。葛餘瓊出示的房產證、土地證同樣也登記得清清楚楚。兩家訴求都有法律依據。

  經過拆遷工作人員反複做工作,張福生和葛餘瓊開始協商解決辦法。

  解放街片區拆遷負責人、天全縣環保局局長趙韓軍告訴記者,黃銅西城片區因為曆史遺留問題,像張福生和葛餘瓊一樣存在邊界爭議的拆遷戶很多。“按照法律程序走,雙方出據的證據都非常有力,並且法院開庭到判決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在如火如荼的重建大背景下,邊界爭議直接影響到整個片區的拆遷進程。

  大家聯起手 共建新家園

  “忍一忍讓一讓,邊界爭議好商量。”在黃銅西城片區,這條標語格外引人注目。

  “如果不抓住這次重建機遇,以後要想再修建房子就會更加困難,通過趙局長做思想工作,我們都明白了這個道理。”張福生說,在拆遷工作人員的勸說下,他同意讓出50厘米距離給葛餘瓊開門,葛餘瓊把原來的天井空出,保證兩家房屋采光。

  7月初,兩家邊界爭議終於得到了解決,房屋也順利進行了拆遷。矛盾化解後,兩家人又恢複了和諧的鄰裏關係,如今,兩家又聯合周邊幾戶拆遷戶開始聯建,對於未來生活,他們更是充滿了信心。

  雖說葛餘瓊家原來的房屋占地100多平方米,但房子非常不規則,光轉角就有3個。“不僅不好施工,還浪費建築材料,修建起來的房子還不實用。”葛餘瓊說。

  邊界爭議解決了,不規則、麵積小的問題又困擾著大家,葛餘瓊和張福生的房子又該如何建?

  為了把房子建得更好,布局更加合理,更加便於施工管理,葛餘瓊和張福生兩家人不僅達成了聯建協議,還和其餘4家鄰居商議攜手建新房。

  省材料、省地基、省工錢,方便施工、方便管理、方便提升質量……談起聯建的好處,葛餘瓊說,根據她的計算,聯建一堵牆可以節約12厘米的寬度,6戶人聯建可以節省不少占地麵積,並且修建三樓一底房子,僅她一家就可以節約用磚近5萬匹。

  居民楊俊英告訴記者,她們總共是10戶拆遷戶一起聯建,施工方是一個正規的施工單位,聯建房屋設計更加合理,實用性更強。“明年6月,我們整個房子就可以建成,10棟樓設計風貌全部一樣,連成一片就形成了一條街。”楊俊英說。

  “你看,我這30多平方米的房子,就有兩間門麵房。”建起新房,李天策老人不僅可以繼續經營小賣部,還可以拿出一間門麵出租,生活來源更有保證。

  “我們現在輪流進行質量監督,每個時間段都沒有空缺。”在重建現場,張福生和葛餘瓊等6家人輪班監督建房質量,工作中不分彼此,外人根本無法區分他們是鄰居還是一家人。

  記者 周代慶

  采訪後記

  聯建,不是張福生、李天策等人的原創,而是天全縣大坪鄉2組高寶平等4戶農房的草根智慧。“4·20”蘆山強烈地震後,高寶平等農戶積極想辦法重建家園,為了確保農房建設質量,又能夠打工掙錢,高寶平等人便想出了大家聯建新房的方法。

  房子建築整體承包出去,重建農戶又到建築工地打工掙錢,聯建這一方式很快在天全縣推廣使用。麵對重建中的種種困難,天全縣思經鄉民主村重建戶徐中弟參照煤礦從高處往低處運煤時用的溜槽,在村裏搭建起運送磚塊、砂石和混凝土等建材的的溜槽,解決了民主村大部分重建戶材料運輸不方便的問題……

  災後恢複重建,勤勞智慧的天全人用草根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如今,聯建這一方式又在舊城改造中被拆遷戶廣泛使用,使之前大家麵臨的重重困難迎刃而解。

  草根智慧,是不可忽視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