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英雄”让城市更有温度

时间:2025-04-20 23:31:42来源: 分类:時尚

  “三獻”即無償獻血、热血英雄造血幹細胞捐獻、让城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市更無論參與哪一獻,有温都是热血英雄幫助病人解除病痛、搶救他們生命的让城崇高行為,對於彌足珍貴的市更生命來說,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有温“三獻”中每一位奉獻者,热血英雄都是让城讓人敬重的平民英雄。

  紅十字會的市更主責主業是依法參與、推動無償獻血、有温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热血英雄參與開展造血幹細胞捐獻的让城相關工作。一直以來,市更我市紅十字會清醒地認識到“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廣泛聯係群眾,聚焦主責主業,努力在幫助最易受損群體、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中發揮作用。

  全市紅十字會係統采取線上+線下宣傳模式,著力推進“三獻”活動常態長效開展,組織紅十字誌願者深入院校、街道社區、農村鄉鎮,宣傳、普及、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氛圍,把“三獻”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建設中,讓“三獻”這朵文明之花常開常豔、絢麗多彩。

  近年來,我市湧現出許多集“三獻”於一身的誌願者,他們不僅樂於無償捐獻全血、無償獻血小板,還是造血幹細胞、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誌願者,更是“三獻”工作的義務宣傳員。正是在全市紅十字會係統密集宣傳、捐獻誌願者的積極參與下,全市無償獻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據市中心血站統計,今年1月1日到11月25日,全市有17611人次參加無償獻血,其中獻全血17219人次、成分獻血392人次,捐獻血液5252100ml,其中全血5155800ml,成分血96300ml,連續14年被評為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市。

  以下是我市部分無償獻血誌願者的故事,正是因為有無數像他們這樣的“熱血英雄”,我們的城市才有了更多溫暖。

陳啟鑫參與無償獻血

  故事一

  27年無償獻血138次

  遺憾造血幹細胞沒遇到匹配者

  45歲的陳啟鑫,雨城區人,是一名“三獻”誌願者。11月25日,陳啟鑫接受采訪時說,生活在新時代,就要有新的理念對待人生。

  “無償獻血不僅光榮,能挽救別人生命,且能增強體質,減少患‘三高’的風險,因為無償獻血能促進血液的新陳代謝……”陳啟鑫說。18歲那年,陳啟鑫在市人民醫院當保安,當他得知無償獻血對身體有好處,且看到有的患者因缺血隻能等待時,便萌生無償獻血的想法。

  說獻就獻,18歲生日當天,陳啟鑫獻了第一次血,他將第一本無償獻血證當作送給自己的“成人禮”,從此成為無償獻血誌願者。

  27年來,盡管陳啟鑫換過不少工作,也到過全國20多個城市,但每次到了無償獻血的時間,他都會到當地的血站無償獻血。如今,他已獲得30多本無償獻血證,任意打開一本,上麵都是滿滿的無償獻血記錄。

  10年前,陳啟鑫到雲南省玉溪市辦事,無償獻血的時候,一名血站工作人員告訴他,當地缺血小板,能不能獻血小板?他也由此開始了血小板的捐獻,“隻要有需要,全血、血小板都可以捐獻。”

  陳啟鑫回到雅安後,無償獻血一事從未間斷,為保持隨喊隨到,他盡量不喝酒,吃清淡食物,用他的話說,如果接到血站獻血或獻血小板的電話,這樣就可以隨時捐獻應急。

  除自己無償獻血外,陳啟鑫還是“三獻”宣傳的積極分子,他不僅加入造血幹細胞捐獻誌願者隊伍,還成為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誌願者。為了更多人加入到“三獻”公益行動中,他的抖音、微信名都是“無償獻血人的故事”,內容是宣傳“三獻”知識,轉發有溫度的“三獻”故事。前不久,陳啟鑫轉發了一個“三獻”捐獻的正能量視頻,瀏覽量843萬人次,點讚達28萬人次。此外,陳啟鑫還經常給身邊親朋好友介紹參加“三獻”公益事業的好處,影響、帶動身邊的人。陳啟鑫簡單算了一下,在他的帶動下,已有100多人加入到“三獻”隊伍中,其中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有近20人。

  截至目前,陳啟鑫無償獻血138次,全血捐獻總量11800毫升;成分獻血總量117治療量。

  說到遺憾,陳啟鑫直言,他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華骨髓庫)10餘年,至今沒有與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如果哪天成功配型,將是他人生一大幸事,他會第一時間同意捐獻。

  “人生,因奉獻而更具價值!”陳啟鑫說,他將繼續在無償獻血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直到血站說不能再捐獻為止,他會繼續宣傳“三獻”,讓更多人加入到造血幹細胞、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誌願者隊伍中來,盡其所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今年,陳啟鑫榮獲四川省無償獻血無私大愛英模榜傑出奉獻獎。

李文軍參與無償獻血

  故事二

  身體因故不能無償獻血

  仍把“三獻”宣傳當作終生事業

  同陳啟鑫一樣,家住名山區蒙陽街道的李文軍也是一名“三獻”誌願者,但不一樣的是,李文軍是一名殘疾人,但身體的缺陷沒有影響他從事公益事業的熱情。今年,李文軍榮獲市第六屆“感動雅安”道德模範稱號。

  “人生一世,幾十年光陰,多做有益於社會、有益於民生的好事,對得起自己的人生!”這是李文軍接受采訪時說的。

  2004年下半年的一天,李文軍在街上看到B型血告急的消息,毫不猶豫地加入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但當時的他卻沒有想過自己能夠堅持多久,隻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李文軍一直堅持到去年。在去年一次無償獻血時,醫生告知,他的身體不能繼續獻血。10多年來,李文軍獻全血近10000毫升,成分獻血4個治療量。

  2006年,李文軍在電視、報紙上看到白血病患者因不能及時找到HLA(人類淋巴細胞抗原)相合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而失去生命,他進一步了解得知,沒有血緣的人要配型成功,比例在萬分之一,這就意味著,加入造血幹細胞捐獻隊伍的人越多,成功配型的概率越大。為此,李文軍捐獻了血樣,成為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華骨髓庫)捐獻誌願者。同時,李文軍還登記成為一名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誌願者。 

  為了讓更多人加入到“三獻”隊伍中,李文軍除牽頭成立攜手公益誌願者組織,平時還是“三獻”義務宣傳員,在不間斷無償獻血的過程中,他先後組織5000餘名城鄉居民成為市中心血站固定應急獻血誌願者,每當出現“血荒”時,李文軍便帶領誌願者配合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到名山區街道、鄉鎮開展無償獻血活動,助力緩解燃眉之急。

  李文軍牽頭成立的誌願者隊伍從起初的10餘名誌願者不斷壯大至現在的數百人,其中有很多人成為造血幹細胞捐獻誌願者、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誌願者,參與無償獻血10次以上的誌願者有上百人。

  “無償獻血是舉手之勞的事,愛心不分大小,伸出手臂獻出一次血,對獻血者來說損失不了什麽,但卻能為患者點燃生命的希望。”李文軍告訴記者,他早已把“三獻”宣傳當作自己的終生事業對待,隻要有需要,會放棄所有事務參與,毫不含糊。

  本報記者  彭加權


  采訪後記:無償獻血終身榮耀

  血液是生命之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生命離不開血液,就像鳥兒離不開天空、魚兒離不開河流……

  每當有病人急需血液時,總有一批又一批無私而勇敢的人不約而同來到獻血屋,擼起衣袖獻血,他們沒有華美的外衣、動聽的語言,但他們擁有相幫相扶的真誠,他們用身體裏流淌的血液,傳遞著人間真情,他們用身體力行書寫人間大愛,其價值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無償獻血是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的崇高行為,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助共濟行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他們是我們身邊的模範榜樣、平民英雄,無償獻血,終身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