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造血”扶贫 开拓增收新路

时间:2025-04-20 19:59:09来源: 分类:熱點

黃光鴻

  雅安日報/北緯網訊  播下希望,收獲美好。立足

  2018年,扶贫滎經縣嚴道街道民樂村實現脫貧摘帽,开拓近兩年來,增收該村在“種養結合”發展特色養殖、新路種植的造血同時,立足本村資源優勢及特點,立足挖掘特色產業,扶贫構建“1+3”產業發展格局,开拓通過“短平快”模式實現可持續增收,增收提升“造血”功能,新路不僅探索出產業脫貧新路徑,造血也加快了當地百姓的立足奔康步伐。

  近日,扶贫記者再次來到民樂村,看到脫貧後的村民正在為致富奔康而幸福地忙碌著。

  多元發展

  產業興旺有支撐

  “現在,自己幹活感覺渾身是勁,因為種水果比以前種莊稼收益好多了。”讓民樂村村民胡興瓊倍感開心的是,家中種植的約3400平方米的脆紅李即將在8月底迎來第一輪收獲。

  2017年,民樂村大力實施脆紅李特色種植,胡興瓊想著既有政策幫扶又有後續保障,她便和其他村民們陸續開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將莊稼地換成了經果林。如今,民樂村全村脆紅李種植麵積共約1000000平方米,涉及該村14個村民小組,成為帶領群眾增收的主要產業。

  “我們村的脆紅李每年上市的時間,正好錯開了其他李子銷售的高峰期,這樣能以更高的市場價銷售出去。今年,全村脆紅李試投產,產量雖僅有1.5萬千克,但依然能讓村民們嚐到增收的甜頭。”民樂村第一書記稅犁說,等到2022年全村脆紅李達到豐產期,產量將達175萬千克至200萬千克,脆紅李讓村民們感受到“守著黃土地也能賺大錢”的好處。

  依托當地種植曆史和土地資源優勢,民樂村種植的脆紅李味道可口,吸引了許多客商前來訂購。為了給產業發展提供充分保障,民樂村不僅安排駐村農技員、合作企業、院校和縣級農業部門,前來提供種植管理技術,還采取村資公司滎經縣民泰農旅有限公司與雅安善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模式,為脆紅李銷售和種植提供渠道,給群眾吃下一顆“定心丸”。

  “我們村的脆紅李又能賣錢又不愁銷。”民樂村脫貧戶黃丹說,全村62戶脫貧戶都跟她一樣發展起脆紅李,就等著今年試投產。如今,民樂村已構建起“1+3”產業鏈,發展脆紅李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1”個方麵,養豬場、養雞場、蔬菜基地則是讓村民通過“短平快”模式,實現可持續增收的“3”個部分。

  “下一步,我們還將打造一個約67000平方米的脆紅李示範點,並在果樹下種植花卉,給遊客感受‘花田李下’的氛圍。”稅犁說。

  道路改造

  村民奔康有信心

  談及今日民樂村發展勢頭正旺的增收產業,村民們首先想到的是全村的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其中之一便是該村升級改造的5.5千米道路。

  7月14日下午1點,從滎天路(滎經縣至天全縣)出發前往民樂村村委會,一條5.5米寬的通村公路卻有著明顯的兩種顏色。“左邊色彩較亮的是2018年新加寬的公路,而公路沒加寬前隻有2.5米,車輛會車都困難。”稅犁說。

  盡管民樂村離縣城僅3千米,但優越的區位並沒能讓當地群眾富裕起來,特別是這條曾經隻有2.5米寬的通村公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限製著該村脫貧奔康的腳步。

  “現在路加寬了交通更方便了,我們的產業發展之路也越來越順暢。”該村村民黃光鴻說,道路提升改造後,對他的養雞場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養殖場每天人來人往,前來購買雞苗和成品雞的人絡繹不絕。

  “有了果蔬產業環線後,以前很難售賣的農產品現在都能賣成錢了。”村民周賢均口中的果蔬產業環線,也是5.5千米道路提升改造的一部分。其中,該路段1.3千米的果蔬產業環線於2019年12月完成,在此之前,這條環線是毛路,通過加寬和硬化後,不僅打通了全村產業環線,也提升了村民產業發展積極性。 “以前賣蔬菜,我們隻能靠肩挑背扛或摩托車運輸,特別是雨季時出行很不方便,銷售成本、時間成本都很大,現在守在家中就能賣上好價錢。”周賢均說。

  與產業更豐富、道路更暢通相對應的,是全村百姓幸福感、獲得感的不斷提升。 “今年,自家種植的約6700平方米的脆紅李已開始試掛果了,來年一定能賣個好價錢。”對於未來,周賢均和大多數村民一樣充滿信心。

  記者 鄭雨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