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時尚不是聆听今天才有的名詞,不同的歌岁年代有著不同的時尚。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月追忆收音机人們的聆听時尚就是“三轉一響”。這耀人的歌岁“四大件”, 不僅是月追忆收音机當時人們生活地位的標簽,同時也是聆听體現一個人生活品味的象征。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歌岁人們的月追忆收音机時尚標準又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證明身份的聆听物品仍然是“四大件”,但卻從“三轉一響”的歌岁小兒科演變到彩電、冰箱、月追忆收音机洗衣機、聆听空調這四個名副其實的歌岁四大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月追忆收音机提高,電子管收音機、鳳凰牌自行車等物品已經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有的成為追憶過去的的家具擺設,有的成為壓箱底的“古董”,有的甚至成為廢品回收站的“常客”…… 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也許對收音機有一份特殊的情意。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家用電器才剛剛進入市民家庭,別說擁有一台收音機,就連一個手電筒都足以引得不少家庭投來羨慕的目光。有一台收音機很風光 在上壩路的一處居民樓裏,54歲的市民馮明慧每天都會抽出一會兒時間聽廣播。擺在臥室書桌上的這台收音機已經陪伴了馮明慧20餘年,有磚頭大小、深灰色的外漆已經被磨成淺灰色、長長的天線支得老高,此刻收音機裏一個聲音洪亮、激揚的男中音正繪聲繪色地講著故事。 馮明慧很喜歡聽廣播,盡管這些年家裏買了大彩電、DVD、攝像機等多種豐富生活的家用電器,但是這台收音機還是會經常使用。馮明慧告訴記者,別看收音機破舊,在當年它可是炙手可熱的家用電器。 馮明慧還記得1966年,她剛剛上小學三年級。有一天父親抱回來一個“寶貝”,家裏幾姐妹迎上去才發現父親手中的是一台台式收音機。“我們家第一台收音機是紅燈牌的,體積很大,比現在的電腦還要大些。我還記得那天很高興,父親剛剛把收音機擺放好,我們幾個孩子就迫不及待地給收音機插上電,而父親就拿著說明書一邊研究一邊調著頻率。不一會兒收音機就發出響聲,周圍鄰居都圍了過來湊熱鬧。” 家裏有了收音機,每天跟著馮明慧一起“ 回家”的小夥伴突然變多了,而附近鄰居來串門的也多了。“當時的人大多都是通過露天廣播站才能收聽到廣播,哪個家要是有一台收音機可以自行選擇頻率聽廣播,那絕對是風光的事。” “三轉一響”在當時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沒有錢不可能買得起這四大件,有了錢也不一定就買得到這些東西。"不是誇張的講,家裏有收音機的男孩都容易找到女朋友。"靠它才能獲得時尚資訊 記憶中家裏的第一台收音機就是家裏的"鎮家之寶",全家上下都特別愛護,每次聽完後馮明慧的母親都會用幹淨的彩色紗巾將收音機蓋住,以免沾了灰塵。 馮明慧繼續說,每當吃飯時父親就會將收音機擺放在飯桌前,一家人一邊吃飯,一邊聽廣播。也許前一刻幾個孩子還在相互打鬧,隻要收音機一響四周立刻鴉雀無聲。當時還小,隻覺得收音機特別神奇,唱歌、評書、相聲、故事……幾乎什麽都有。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當時的收音機就是人們獲得外界信息的最好來源。 “後來家裏的經濟條件寬裕了,家裏又買了一台半導體的收音機。體積比台式小很多,功能卻都一樣。那個時候我經常拿著這台收音機聽港台的流行歌曲,可謂是如癡如醉。”馮明慧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港台流行歌就是通過收音機,時到今日每當唱起港台的經典老歌時,馮明慧都會不自覺地想到當初自己青春年少時,獨自聆聽那些情歌時的情景。 隨著時代的進步,黑白電視、彩色電視、有線電視、VCD以及DVD等不斷更新換代的家用電器流入了大眾的生活,同時廣播聽眾的人數也逐年下滑。如今收音機更融合在MP3、手機裏,形成現代化電子產品的其中一個功能。 記者 邵也萍
編者按:時尚不是聆听今天才有的名詞,不同的歌岁年代有著不同的時尚。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月追忆收音机人們的聆听時尚就是“三轉一響”。這耀人的歌岁“四大件”, 不僅是月追忆收音机當時人們生活地位的標簽,同時也是聆听體現一個人生活品味的象征。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歌岁人們的月追忆收音机時尚標準又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證明身份的聆听物品仍然是“四大件”,但卻從“三轉一響”的歌岁小兒科演變到彩電、冰箱、月追忆收音机洗衣機、聆听空調這四個名副其實的歌岁四大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月追忆收音机提高,電子管收音機、鳳凰牌自行車等物品已經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有的成為追憶過去的的家具擺設,有的成為壓箱底的“古董”,有的甚至成為廢品回收站的“常客”……
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也許對收音機有一份特殊的情意。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家用電器才剛剛進入市民家庭,別說擁有一台收音機,就連一個手電筒都足以引得不少家庭投來羨慕的目光。
有一台收音機很風光
在上壩路的一處居民樓裏,54歲的市民馮明慧每天都會抽出一會兒時間聽廣播。擺在臥室書桌上的這台收音機已經陪伴了馮明慧20餘年,有磚頭大小、深灰色的外漆已經被磨成淺灰色、長長的天線支得老高,此刻收音機裏一個聲音洪亮、激揚的男中音正繪聲繪色地講著故事。 馮明慧很喜歡聽廣播,盡管這些年家裏買了大彩電、DVD、攝像機等多種豐富生活的家用電器,但是這台收音機還是會經常使用。馮明慧告訴記者,別看收音機破舊,在當年它可是炙手可熱的家用電器。 馮明慧還記得1966年,她剛剛上小學三年級。有一天父親抱回來一個“寶貝”,家裏幾姐妹迎上去才發現父親手中的是一台台式收音機。“我們家第一台收音機是紅燈牌的,體積很大,比現在的電腦還要大些。我還記得那天很高興,父親剛剛把收音機擺放好,我們幾個孩子就迫不及待地給收音機插上電,而父親就拿著說明書一邊研究一邊調著頻率。不一會兒收音機就發出響聲,周圍鄰居都圍了過來湊熱鬧。” 家裏有了收音機,每天跟著馮明慧一起“ 回家”的小夥伴突然變多了,而附近鄰居來串門的也多了。“當時的人大多都是通過露天廣播站才能收聽到廣播,哪個家要是有一台收音機可以自行選擇頻率聽廣播,那絕對是風光的事。” “三轉一響”在當時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沒有錢不可能買得起這四大件,有了錢也不一定就買得到這些東西。"不是誇張的講,家裏有收音機的男孩都容易找到女朋友。"
靠它才能獲得時尚資訊
記憶中家裏的第一台收音機就是家裏的"鎮家之寶",全家上下都特別愛護,每次聽完後馮明慧的母親都會用幹淨的彩色紗巾將收音機蓋住,以免沾了灰塵。 馮明慧繼續說,每當吃飯時父親就會將收音機擺放在飯桌前,一家人一邊吃飯,一邊聽廣播。也許前一刻幾個孩子還在相互打鬧,隻要收音機一響四周立刻鴉雀無聲。當時還小,隻覺得收音機特別神奇,唱歌、評書、相聲、故事……幾乎什麽都有。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當時的收音機就是人們獲得外界信息的最好來源。 “後來家裏的經濟條件寬裕了,家裏又買了一台半導體的收音機。體積比台式小很多,功能卻都一樣。那個時候我經常拿著這台收音機聽港台的流行歌曲,可謂是如癡如醉。”馮明慧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港台流行歌就是通過收音機,時到今日每當唱起港台的經典老歌時,馮明慧都會不自覺地想到當初自己青春年少時,獨自聆聽那些情歌時的情景。 隨著時代的進步,黑白電視、彩色電視、有線電視、VCD以及DVD等不斷更新換代的家用電器流入了大眾的生活,同時廣播聽眾的人數也逐年下滑。如今收音機更融合在MP3、手機裏,形成現代化電子產品的其中一個功能。
記者 邵也萍
《晚霞》雜誌雅安獻愛心
揭秘穆帥子女!女兒設計珠寶獲獎 21歲兒子當教練
解決電動車冬季續航難題 比亞迪海豚十萬也能擁有熱泵空調
41歲章子怡不抗老?臉部塌陷皺紋明顯 網友:像老太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