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区林业局已完成18个灾后重建项目

时间:2025-04-20 22:52:40来源: 分类:知識

  雨城區林業局已完成18個災後重建項目

  2013年4月20日,雨城业局已完蘆山強烈地震席卷全市,区林造成了巨大的灾后重建損失。轉眼2年多時間,项目雖然地震時的雨城业局已完場景還曆曆在目,但隨著重建進程,区林這座滿目瘡痍的灾后重建小城不僅恢複了往昔的麵貌,更美過從前。项目

  雨城區是雨城业局已完一座以生態而聞名的城市,震後,区林生態環境修複理所當然被擺在災後重建的灾后重建重要位置加緊實施,而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的项目林業部門自然成為生態環境修複的主要力量。

雨城區林區公路項目,雨城业局已完上裏鎮箭杆林林區道路

  重建任務解析

  雨城區是区林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重要地區,生態區位重要。灾后重建災後重建生態環境修複對恢複生態功能以及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災後重建中,雨城區林業局承擔19個災後重建項目,其中生態環境修複項目14個、農村建設項目5個。

  雨城區林業局將災後重建作為提升生態功能、促進產業調整、提高管理能力、帶動林農增收,以及提升林業發展整體水平的重要機遇,根據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建設的需求,按照“區域生態明顯改善、人居環境顯著提升”的目標,努力實現全區生態功能全麵恢複並超過災前水平。

  重建成效展示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重建,截至目前,雨城區林業局的災後重建項目已完成18個,僅新村聚居點生態綠化項目尚有4個村未完成。

  通過災後重建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改善了林區通行條件,壯大了產業基地規模,築牢了雨城生態屏障,優化了聚居點居民生活環境,提升了森林生態旅遊能力,提高了林業科技水平,提升了國有林業企業經營環境。

  這些成效看得見、摸得著。

  林區道路建設類項目,惠及林竹麵積8萬餘畝,有效減少林竹采運成本,提高林農收入,為全區林區經濟發展、動植物保護、森林觀光旅遊、森林資源利用等方麵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

  震損林地修複項目涉及全區18個鄉鎮,實施後有效促進了全區森林麵積增加、質量提高、林分調整,在恢複和維係區域森林生態係統的穩定性,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以及預防次生災害等方麵將發揮重要生態功能。

  產業基地類項目改善了雨城區林種結構,提高了林分質量,增加了林地單產,提高了林地效益,為培養林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和促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打下基礎。

  新村聚居點生態綠化項目,通過庭院綠化和道路及周邊綠化,極大促進了雨城區農村環境改善、農民生活品質提高和城鄉一體綠化景觀體係建設進程。

  周公山省級森林公園、羊子嶺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設施、雅安紅豆極小種群救護保護項目的實施,顯著提高了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珍稀種群(雅安紅豆)基礎條件,通過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帶動區域旅遊及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周邊群眾旅遊收入。

  種苗監測設施項目,使雨城區形成機構健全、手段先進的林木種苗監督檢驗服務體係,進一步保證全區林木種苗質量和品質,提高林業生產力和綜合效益。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設施項目,使全區初步形成具備監測預警、檢疫檢驗、除害處理、應急防控、數據處理、信息傳遞等基本功能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係。林業生態綜合信息監管平台項目,以更新全區森林資源基礎信息為基礎,建設森林資源監管係統和森林防火監管係統,有助於全區及時準確掌握資源現狀和動態,對提高資源監管能力、森林火災預防能力提供了技術保障。

  林區供水、林區供電建設,有效解決了國有林區長期以來的用水、用電難的問題。國有苗圃建設項目將為全區及周邊縣區提供優質壯苗,保障區內及周邊綠化用苗需求,推動珍稀樹種和林下經濟發展。

  項目點位分析

  災後重建項目建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每一個項目背後都包含著施工方、業主方、監理方等多方麵的努力。雨城區林業局在災後重建項目實施過程中,緊扣時間節點,加強協調配合,創新工作方式,為項目的如期竣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雨城區周公山林區公路是雨城區林區公路恢複重建項目之一,全長13公裏,總投資520萬元。恢複該林區公路既滿足沿線農戶生產生活的需要,又能滿足近1萬畝國有林地的生產和管護要求。

  然而,該林區原有道路通行條件極差,加之天氣狀況複雜,給施工建設帶來極大的不便,僅建設材料運輸一項的難度就大大超出了預期。作為災後重建項目,拖不得、等不得,雨城區林業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一方麵以倒排工期的形式緊抓規劃進度、設計進度、建設進度和資金撥付進度,並積極與項目所在地鄉鎮、其他項目業主單位和施工單位對接,及時協調解決建設中問題。另一方麵,將林區道路作為“民生路”和“產業路”建設,群眾自行投勞、業主投資,無償調整土地,最終拓寬了路基,改善了路麵,為項目實施創造了有利的基礎條件。

  震損林地植被恢複(人工植苗)建設項目,是生態環境修複中的一項重要重建項目。雨城區震損林地植被恢複(人工植苗)建設項目涉及13個鄉鎮,植苗造林麵積達13206畝。項目實施過程中,雨城區林業局創新方式,按照提升生態功能、促進產業調整、帶動群眾增收等發展理念,采用針闊混交方式套種栽植(紅豆杉-柳杉、楨楠-香樟、紅椿-銀杏)珍稀珍貴樹種,改變了過去栽植品種的單一性,進一步調整了林分結構,提高了林地畝產值和林木經濟附加值。

  再回首看重建

  目前,雨城區林業局承擔的災後重建項目均按時間節點推進。這都得益於項目實施中,責任分工到位、工期倒排到位、項目梳理到位、措施保障到位以及項目負責人員充分發揮“5+2”“白加黑”的精神,不畏艱苦,全身心投入到災後重建項目建設中。

  雨城區林業局災後重建項目順利推進並非偶然,項目在規劃時,不僅對項目進行全麵剖析,還向涉及的當地鄉鎮村組和老百姓征求意見,不做單方麵的決定,讓項目更具落地性。所有項目按業務範圍分解到科室,明確責任領導、責任人,確保每個項目“有牽頭、有督辦、有落實”。約談中標單位負責人、監理人員、項目經理等,講清時間節點、質量要求、安全要求和紀律要求,打好“預防針”。

  “有了完善的措施,還需要很好的執行。”雨城區林業局負責人介紹,2015年4月20日至7月20日期間,雨城區林業局先後14名工作人員因病住院。為推進項目建設,他們往往醫院工地兩頭跑,隻要能夠堅持絕沒有一絲懈怠。

  目前,雨城區林業局災後重建任務完成情況良好,工作重心將從項目建設逐漸轉入項目後期管理和維護。重建雖然告一段落,但之後如何發揮重建項目的後續效益,將成為雨城區林業局探索努力的新方向。

  記者 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