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森林地處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惬意這裏四季分明,雅安氣候宜人,市民生活空氣質量、森林地表水質量名列全國前茅,惬意被稱為“天然氧吧”。雅安 讓森林擁抱城市,市民生活讓城市走進森林。森林“森林城市”所倡導的惬意城市生活願景,在我市能得到真切體現。雅安我市森林麵積達1564萬畝,市民生活森林覆蓋率居全省第一;森林蓄積超億立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麵積達980公頃,森林綠化覆蓋麵積1132公頃,惬意綠化率99%,雅安綠地率35.33%、綠化覆蓋率40.79%(其中林木覆蓋率35%),人均公園綠地麵積12.76平方米…… 這一長串數字背後,是這座城市曆來崇尚自然、熱愛綠色的生動表現,也是這座城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文明統領經濟社會發展,走“綠而美、綠變金”特色發展道路的成果體現。綠樹成蔭的河邊步道 高標準嚴要求 塑城市森林生態基底 青衣江畔,綠意環城,從山頂到江邊,綠色畫卷“傾瀉”而下,染綠了每一寸土地。 如今,我市全市森林麵積達1564萬畝,森林覆蓋率居全省第一。而將時光倒流21年,1998年時全市森林覆蓋率僅有42.8%。 自從1998年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啟動以來,通過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的一步步展開,我市國土綠化美化工程也在悄然推進。 據市林業局給出的數據,截至2013年,全市完成退耕還林94.27萬畝,配套荒山造林(含封山育林)81.4萬畝。1998年開始啟動的天然林保護工程,讓森林得到了有效保護,而1999年啟動的退耕還林以及配套的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更讓荒山荒坡重新煥發出生機。 然而,雅安追求綠色的腳步從來不曾停歇。 近年來,我市繼續加快造林舉措,即科學編製城市周邊造林綠化實施方案,加快一般宜林荒山、荒坡、荒丘、荒灘、未利用地、不適宜耕作土地等造林。對未成林地、稀疏林地補植補造和封禁封育,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提高森林覆蓋率。 “三大生態工程”建設開展以來,有效管護國有林1021.39萬畝,有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94.27萬畝,管護新一輪退耕還林3.31萬畝,完成0.17萬畝栽植任務。此外,我市1467萬畝森林得到有效保護,97.75萬畝坡耕地退耕還林。 我市森林每年涵養水源5.361萬噸,固土441.09萬噸,根據《2011年全國第一次水土普查成果》顯示,我市減少水土流失476平方公裏。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26個各類自然保護地麵積達7200多平方公裏,占轄區麵積47.8%。全市建成國省森林公園5個、自然保護區9個,省級濕地公園3個,風景名勝區6個。 2018年,我市在全省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製考核中達到優秀等次;獲省上“李冰杯”考評二等獎;天保工程“四到市州”考核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陣,獲批“全國森林旅遊示範市”稱號;退耕還林工程、創建森林小鎮等四項工作,在全省進行經驗交流推廣,各項工作取得較好成績。 一項項工作背後是實打實的數據,而數據背後,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能夠感受到的“綠色效益”。大麵積的森林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綠色向原本脆弱貧瘠的土地延伸,有效遏製了泥石流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 舉目而望,雅安山巒疊翠,綠意盎然。市區某小區綠意盎然 城鄉添綠 突破綠色發展瓶頸 漫山遍野的綠意是綠色底蘊的根本,而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生長出來的綠意,則更令人心馳神往。 近年來,我市依托“一江三河”構建城市森林網絡,堅持“因地製宜、適地適樹、科學合理”的原則,加快改造、完善、提升中心城區骨幹通道、重要節點、重點廣場等重點城市景觀的綠化美化,建設重點城市園林,打造特色鮮明的城市“綠化群”“林蔭網”“慢綠道”。開展國家森林公園驗收工作,努力將雅安打造成為一個大的城市公園,讓城市中處處見綠。 無論是綠草如茵的熊貓綠島公園,還是植被豐富的張家山公園,都是市民們休憩時青睞的地點。冬日暖陽灑在草地林間,鋪滿了綠草坪和繽紛的時令花草,構成了一幅和諧的自然畫卷。而更多的綠色,則從城市生硬的水泥中穿插進來。 晚飯過後,居住在市區第一江岸小區的居民,便開啟了一天之中最悠閑的時間。該小區仿佛一個充滿綠色的花園,植物綠化品種豐富、合理分布,呈現出色彩斑斕、五光十色的樣子。這裏高大喬木與低矮灌木合理種植,園林空間分布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各種花卉與常綠植物有機搭配,形成一年四季季季有花開、四季常綠、空氣清新的人居環境。 破硬建綠、見縫插綠、拆牆透綠、通道架綠。 當機關、學校、醫院、住宅小區、工礦企業等都充滿了綠色。綠色,便成為立體化的綠色,空間進一步拓展,城市景觀也更加豐富。越來越多的建築物外牆、立交橋、屋頂、室內牆麵等通過立體綠化實現綠色變身,生硬的水泥變得會呼吸。 目光移到鄉村,圍繞著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和村莊的生態保護建設正在穩步推進。“百萬農戶種千萬棵樹”;五美鄉村森林行動;天然林、林盤體係、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閑置土地、道路、水係的綠化;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綠化”……新村民居正逐步變成一個前庭後院瓜果飄香、花紅樹綠、蛙唱蟬鳴的“花香農居”。據統計,全市目前已建成市級綠美新村201個。 高速公路、國省道、縣鄉道和鐵路同側建設防護綠帶、景觀林帶,這是正在實施的骨幹通道森林行動。目前,雨城區範圍內完成了高速公路,國、省幹道景觀綠化130公裏,打造重要節點景觀10處,完成縣、鄉通道綠化80公裏,實現通道綠化率98%以上。 青衣江及周公河、隴西河、濆江河 “一江三河”,雨城湖、大興湖、龜都府庫區、黃龍水庫等兩岸及周邊的宜林荒山、荒坡、荒灘、支流溪溝等,也在進行全麵綠化工程。其中,重點建設的青衣江雨城區城區段上下遊景觀林帶,已完成青衣江雨城區段沿岸綠化美化25公裏,已完成周公河、隴西河、濆江河等重要河道綠化美化共100 公裏,已完成水庫重要水源庫區綠化600畝,江河水庫沿岸宜綠地段綠化率達到了98%以上。 站在金鳳山公園極目遠眺,滔滔江水奔流不息,一條已具雛形的綠色岸線通向遠方。 森林為載體 樹立全民生態觀 張家山公園有喬木、灌木、竹類百種以上,各種鳥類數十種。 在鬱鬱蔥蔥的樹林裏,一群孩子在老師帶領下,靜靜領略著自然神奇,這裏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瀕危植物桫欏;還有香樟、楨楠、烏桕、樸樹、銀杏等40株古樹。 在雨城區漢碑路,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頤墓闕及石刻遺址公園融為一體的雅安生態博物館內,就為人們展示著雅安人與生態的古往今來。 在雅安,依托森林、濕地、綠地等豐富的自然資源,一個個從娃娃抓起的自然課堂在我市建立起來。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科普宣傳活動長期開展,讓保護生態的觀念深入人心,也讓植樹造綠、護綠成為人們的習慣。 在雨城區南郊鄉周公橋兩邊,共青團雨城區委的“青年林”裏種植了260株紅楓;雨城區大興鎮上,由雨城區司法局組織社區矯正人員進行日常除草等維護的法製林示範基地占地60畝,這裏種植著美國紅楓;雨城區南郊鄉獅子村落皇寺林場內的巾幗林示範基地,建成於2018年,占地麵積1000餘畝,擁有一條條生產便道。該基地栽植的樹種主要為彩葉開花植物,如銀杏、美國紅楓、梅花、白(紫)玉蘭、紫薇、紅梅、蠟梅,形成“樹種豐富、錯落有致、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花彩生態旅遊基地。 每年3月,市民們以義務植樹節為契機,投入到春天義務植樹的活動中。自2016年以來,我市連續4年在中心城區南、北外環線開展義務植樹活動。據統計,2018年我市完成營造林46萬畝,超額完成省上下達目標5萬畝,參加義務植樹活動79.02萬人次,植樹459.56萬株。全民植樹,共築綠色生態屏障已蔚然成風。 近年來,我市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動員和鼓勵適齡公民每年開展義務植樹3棵以上,新建義務植樹基地4處(含一定規模的領導綠化示範點),樹木保存率達到90%以上。營造巾幗林、青年林、法製矯正林等各類紀念林10處,年均完成義務植樹70萬株,公民盡責率96%以上。並積極開展義務植樹認種認養,打造森林科普知識宣傳基地2處。 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用2年時間,完成全市古樹名木普查建檔工作並修訂完善《雅安市古樹名木名錄》,全市古樹名木共1318株,其中古樹1315株、名木3株。2018年,在全國“中國最美古樹”遴選活動中,我市滎經縣青龍鄉柏香村雲峰寺楨楠和雨城區碧峰峽鎮後鹽村紅豆樹被評為“中國最美古樹”。 雅安,正迎著綠色發展春潮,不斷鞏固提升森林城市建設成效,持續深入推進大規模綠化全川綠美雅安行動和森林城市建設,力爭早日實現森林走進城市、城市擁抱森林的宏偉願景。 數據展示 ●我市城市建成區綠地麵積達到980公頃,綠化覆蓋麵積1132公頃,綠化率99%,綠地率35.33%、綠化覆蓋率40.79%(其中林木覆蓋率35%) ●人均公園綠地麵積12.76平方米 ●單位綠地率41%,單位綠化覆蓋率50%,道路綠化率99%,水係綠化率100% ●城市轄區(雨城區)有林地麵積64729.5公頃,森林覆蓋率71.94%,綠化覆蓋率82.87%,通道綠化率99.9%,水係綠化率100% ●年均參加義務植樹45萬人次,適齡公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6%以上,義務植樹基地和領導綠化示範點保存率91%以上 ●雨城區範圍內,328株(其中雅安市建成區有122株)古樹名木全部進行了掛牌管護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魯妮娜
雅安,森林地處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惬意這裏四季分明,雅安氣候宜人,市民生活空氣質量、森林地表水質量名列全國前茅,惬意被稱為“天然氧吧”。雅安
讓森林擁抱城市,市民生活讓城市走進森林。森林“森林城市”所倡導的惬意城市生活願景,在我市能得到真切體現。雅安我市森林麵積達1564萬畝,市民生活森林覆蓋率居全省第一;森林蓄積超億立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麵積達980公頃,森林綠化覆蓋麵積1132公頃,惬意綠化率99%,雅安綠地率35.33%、綠化覆蓋率40.79%(其中林木覆蓋率35%),人均公園綠地麵積12.76平方米……
這一長串數字背後,是這座城市曆來崇尚自然、熱愛綠色的生動表現,也是這座城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文明統領經濟社會發展,走“綠而美、綠變金”特色發展道路的成果體現。
綠樹成蔭的河邊步道
高標準嚴要求
塑城市森林生態基底
青衣江畔,綠意環城,從山頂到江邊,綠色畫卷“傾瀉”而下,染綠了每一寸土地。
如今,我市全市森林麵積達1564萬畝,森林覆蓋率居全省第一。而將時光倒流21年,1998年時全市森林覆蓋率僅有42.8%。
自從1998年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啟動以來,通過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的一步步展開,我市國土綠化美化工程也在悄然推進。
據市林業局給出的數據,截至2013年,全市完成退耕還林94.27萬畝,配套荒山造林(含封山育林)81.4萬畝。1998年開始啟動的天然林保護工程,讓森林得到了有效保護,而1999年啟動的退耕還林以及配套的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更讓荒山荒坡重新煥發出生機。
然而,雅安追求綠色的腳步從來不曾停歇。
近年來,我市繼續加快造林舉措,即科學編製城市周邊造林綠化實施方案,加快一般宜林荒山、荒坡、荒丘、荒灘、未利用地、不適宜耕作土地等造林。對未成林地、稀疏林地補植補造和封禁封育,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提高森林覆蓋率。
“三大生態工程”建設開展以來,有效管護國有林1021.39萬畝,有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94.27萬畝,管護新一輪退耕還林3.31萬畝,完成0.17萬畝栽植任務。此外,我市1467萬畝森林得到有效保護,97.75萬畝坡耕地退耕還林。
我市森林每年涵養水源5.361萬噸,固土441.09萬噸,根據《2011年全國第一次水土普查成果》顯示,我市減少水土流失476平方公裏。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26個各類自然保護地麵積達7200多平方公裏,占轄區麵積47.8%。全市建成國省森林公園5個、自然保護區9個,省級濕地公園3個,風景名勝區6個。
2018年,我市在全省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製考核中達到優秀等次;獲省上“李冰杯”考評二等獎;天保工程“四到市州”考核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陣,獲批“全國森林旅遊示範市”稱號;退耕還林工程、創建森林小鎮等四項工作,在全省進行經驗交流推廣,各項工作取得較好成績。
一項項工作背後是實打實的數據,而數據背後,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能夠感受到的“綠色效益”。大麵積的森林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綠色向原本脆弱貧瘠的土地延伸,有效遏製了泥石流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
舉目而望,雅安山巒疊翠,綠意盎然。
市區某小區綠意盎然
城鄉添綠
突破綠色發展瓶頸
漫山遍野的綠意是綠色底蘊的根本,而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生長出來的綠意,則更令人心馳神往。
近年來,我市依托“一江三河”構建城市森林網絡,堅持“因地製宜、適地適樹、科學合理”的原則,加快改造、完善、提升中心城區骨幹通道、重要節點、重點廣場等重點城市景觀的綠化美化,建設重點城市園林,打造特色鮮明的城市“綠化群”“林蔭網”“慢綠道”。開展國家森林公園驗收工作,努力將雅安打造成為一個大的城市公園,讓城市中處處見綠。
無論是綠草如茵的熊貓綠島公園,還是植被豐富的張家山公園,都是市民們休憩時青睞的地點。冬日暖陽灑在草地林間,鋪滿了綠草坪和繽紛的時令花草,構成了一幅和諧的自然畫卷。而更多的綠色,則從城市生硬的水泥中穿插進來。
晚飯過後,居住在市區第一江岸小區的居民,便開啟了一天之中最悠閑的時間。該小區仿佛一個充滿綠色的花園,植物綠化品種豐富、合理分布,呈現出色彩斑斕、五光十色的樣子。這裏高大喬木與低矮灌木合理種植,園林空間分布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各種花卉與常綠植物有機搭配,形成一年四季季季有花開、四季常綠、空氣清新的人居環境。
破硬建綠、見縫插綠、拆牆透綠、通道架綠。
當機關、學校、醫院、住宅小區、工礦企業等都充滿了綠色。綠色,便成為立體化的綠色,空間進一步拓展,城市景觀也更加豐富。越來越多的建築物外牆、立交橋、屋頂、室內牆麵等通過立體綠化實現綠色變身,生硬的水泥變得會呼吸。
目光移到鄉村,圍繞著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和村莊的生態保護建設正在穩步推進。“百萬農戶種千萬棵樹”;五美鄉村森林行動;天然林、林盤體係、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閑置土地、道路、水係的綠化;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綠化”……新村民居正逐步變成一個前庭後院瓜果飄香、花紅樹綠、蛙唱蟬鳴的“花香農居”。據統計,全市目前已建成市級綠美新村201個。
高速公路、國省道、縣鄉道和鐵路同側建設防護綠帶、景觀林帶,這是正在實施的骨幹通道森林行動。目前,雨城區範圍內完成了高速公路,國、省幹道景觀綠化130公裏,打造重要節點景觀10處,完成縣、鄉通道綠化80公裏,實現通道綠化率98%以上。
青衣江及周公河、隴西河、濆江河 “一江三河”,雨城湖、大興湖、龜都府庫區、黃龍水庫等兩岸及周邊的宜林荒山、荒坡、荒灘、支流溪溝等,也在進行全麵綠化工程。其中,重點建設的青衣江雨城區城區段上下遊景觀林帶,已完成青衣江雨城區段沿岸綠化美化25公裏,已完成周公河、隴西河、濆江河等重要河道綠化美化共100 公裏,已完成水庫重要水源庫區綠化600畝,江河水庫沿岸宜綠地段綠化率達到了98%以上。
站在金鳳山公園極目遠眺,滔滔江水奔流不息,一條已具雛形的綠色岸線通向遠方。
森林為載體
樹立全民生態觀
張家山公園有喬木、灌木、竹類百種以上,各種鳥類數十種。
在鬱鬱蔥蔥的樹林裏,一群孩子在老師帶領下,靜靜領略著自然神奇,這裏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瀕危植物桫欏;還有香樟、楨楠、烏桕、樸樹、銀杏等40株古樹。
在雨城區漢碑路,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頤墓闕及石刻遺址公園融為一體的雅安生態博物館內,就為人們展示著雅安人與生態的古往今來。
在雅安,依托森林、濕地、綠地等豐富的自然資源,一個個從娃娃抓起的自然課堂在我市建立起來。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科普宣傳活動長期開展,讓保護生態的觀念深入人心,也讓植樹造綠、護綠成為人們的習慣。
在雨城區南郊鄉周公橋兩邊,共青團雨城區委的“青年林”裏種植了260株紅楓;雨城區大興鎮上,由雨城區司法局組織社區矯正人員進行日常除草等維護的法製林示範基地占地60畝,這裏種植著美國紅楓;雨城區南郊鄉獅子村落皇寺林場內的巾幗林示範基地,建成於2018年,占地麵積1000餘畝,擁有一條條生產便道。該基地栽植的樹種主要為彩葉開花植物,如銀杏、美國紅楓、梅花、白(紫)玉蘭、紫薇、紅梅、蠟梅,形成“樹種豐富、錯落有致、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花彩生態旅遊基地。
每年3月,市民們以義務植樹節為契機,投入到春天義務植樹的活動中。自2016年以來,我市連續4年在中心城區南、北外環線開展義務植樹活動。據統計,2018年我市完成營造林46萬畝,超額完成省上下達目標5萬畝,參加義務植樹活動79.02萬人次,植樹459.56萬株。全民植樹,共築綠色生態屏障已蔚然成風。
近年來,我市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動員和鼓勵適齡公民每年開展義務植樹3棵以上,新建義務植樹基地4處(含一定規模的領導綠化示範點),樹木保存率達到90%以上。營造巾幗林、青年林、法製矯正林等各類紀念林10處,年均完成義務植樹70萬株,公民盡責率96%以上。並積極開展義務植樹認種認養,打造森林科普知識宣傳基地2處。
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用2年時間,完成全市古樹名木普查建檔工作並修訂完善《雅安市古樹名木名錄》,全市古樹名木共1318株,其中古樹1315株、名木3株。2018年,在全國“中國最美古樹”遴選活動中,我市滎經縣青龍鄉柏香村雲峰寺楨楠和雨城區碧峰峽鎮後鹽村紅豆樹被評為“中國最美古樹”。
雅安,正迎著綠色發展春潮,不斷鞏固提升森林城市建設成效,持續深入推進大規模綠化全川綠美雅安行動和森林城市建設,力爭早日實現森林走進城市、城市擁抱森林的宏偉願景。
數據展示
●我市城市建成區綠地麵積達到980公頃,綠化覆蓋麵積1132公頃,綠化率99%,綠地率35.33%、綠化覆蓋率40.79%(其中林木覆蓋率35%)
●人均公園綠地麵積12.76平方米
●單位綠地率41%,單位綠化覆蓋率50%,道路綠化率99%,水係綠化率100%
●城市轄區(雨城區)有林地麵積64729.5公頃,森林覆蓋率71.94%,綠化覆蓋率82.87%,通道綠化率99.9%,水係綠化率100%
●年均參加義務植樹45萬人次,適齡公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6%以上,義務植樹基地和領導綠化示範點保存率91%以上
●雨城區範圍內,328株(其中雅安市建成區有122株)古樹名木全部進行了掛牌管護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魯妮娜
智界R7和S7推出新版本,售價29.98萬元起,品牌大使劉亦菲亮相
反派女演員的“無奈”:有人被寵成“王妃”,有人走在街上也挨罵
湖人妖衛:等我回來 你們會知道誰是洛杉磯老大
納什談是否期待歐文回歸:不能完全寄托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