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公布第三批“四川最美古鎮古村落”名錄,黛瓦我市雨城區草壩鎮範山村、藏古碧峰峽鎮後鹽村、韵绿望魚鎮望魚村和蘆山縣雙石鎮圍塔村、水青山好滎經縣新添鎮新添村5個村落名列其中。风光 這些村落不僅是青砖村民的生存空間,也是黛瓦他們的精神家園。本報推出“走進第三批四川最美古村落”係列報道,藏古敬請關注。韵绿 整潔的水青山好環境、淳樸的风光民風……走進雨城區草壩鎮範山村,古色古香的青砖民居,蜿蜒曲折的黛瓦小路,曆經風雨的藏古古樹,猶如一幅幅美麗畫卷展現在眼前。 古屋裏的曆史印記 範山村背靠青山,麵對青衣江,依山傍水,左有安子溝,右有核桃溝,靠山臨水,掩映在一片蓊鬱蒼翠的林木中。由於人少,範山僅有百餘幢房屋,其中大半以上為傳統建築,古樸老屋點綴在如山水畫般的村落中。老屋大都坐西朝東,整體風貌保存完好,彼此連接緊密,錯落有致,院落之間看似相似又並不相同,尤其每處老屋的小格木窗,花鳥人物浮雕裝飾,精密於細節處含蓄地彰顯著主人們各自的文化素養和品味。 行走在範山村,每當遇到百年的老宅院,都可以看到高大的白色院牆,牆邊的老樹還未完全發芽,陽光將樹幹的影子投射在院牆上,然後慢慢拉長。斑駁老樹,能讓人感受到時光流淌,沉澱的歲月像油畫一樣厚重。 63歲老人範鬆帥家的祖屋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幢,“我是祖屋第十餘代傳人,全家居住至今。” 老人推開木門,隻見石板小巷串起四戶人家,“開門是四幢房,關起門來是一家人。”範鬆帥笑著解釋。 進入靜謐祖屋,每處細節都深烙在範鬆帥心裏:百餘根木柱撐起1000平方米的祖屋,主結構是廳屋和五大間;外石牆內木板隔間,冬暖夏涼,溽暑盛夏用不了幾次電扇;天井采光排水,雨水直落水池,不會四濺;屋內欄杆橫梁上的精致木雕花,正是本地師傅的傑作…… “建這一幢房子就耗時數年之久,所以‘活’了近200年,仍氣質不凡。”範鬆帥說。 見祖屋前的植物淩亂生長,範鬆帥將枝條理順,嗬護有加,“其實十幾年前,比我們家保存得更好的房子還有很多,後來部分拆了建新房,挺可惜!”範鬆帥仍是笑笑。 今年春節,一大家子人仍在祖屋吃年夜飯,文化就這樣沉澱與傳承。 想到這些,範鬆帥意味深長地說:“祖屋在,曆史在,文化在。” 高平橋的流水時光 除了民居,目前村上還保留一座完整的古橋。一端是龍頭一端是龍尾,這便是範山村的高平橋。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寓於著高貴、吉祥。並由此衍生了一係列的龍文化,如舞龍、龍舟、龍橋等等。範山村的高平橋便是一座龍石橋,它修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距今244年,橋高5.5米,長27米,寬4米。整個橋麵雕刻規整,橋墩上方有一條石龍齜牙咧嘴,好似吐水,惟妙惟肖,龍頭朝向迎水。龍背上馱著大青石橋板,聽當地人講,這裏過去正是得益於這條終年“鎮守”的石龍,才得以風調雨順,人丁興旺。 橋下細水流淌,橋上長滿雜草,靜中有動,昔日的古橋保存得如此完好,雖然橋麵長滿青苔,但它仍然發揮著作用,並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繁華的往事。茶園環繞古老民居 徑直行進,便能看到村中年歲久遠的皂角樹和老鷹茶樹。它是範山曆史的見證者,見證著範山的日月星辰、過往崢嶸。 坐擁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曆史文化,範山村積極加強對自然資源與古村落風貌的保護力度,倡導村民對古建築進行維修而不是翻建,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後進行綠化美化。現在,在民居周圍可看到各種花木,滿村翠綠。 而今,百年的古建築與新修的磚瓦房融合在一起,老樹高高地越過屋脊。春耕的身影忙碌著,還能聽見孩童嬉鬧時歡樂的笑聲。 臨近中午,古民居的屋頂上飄出嫋嫋炊煙,有些院內晾曬著漿洗過的衣物,一切都顯得那麽寧靜和安逸。 作為向導的是範山村村支部書記範勇,說起自己的姓,範勇侃侃而談:“全村為範姓一支聚族而居,範氏以耕讀傳家,宣揚儒學,注重教化。” 正如範勇而言,不管是古民居還是新院落,門首懸掛匾額在每戶人家必不可少,“耕讀第” “雅安居”……一塊塊匾額既是家族文化的體現,也寄托了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範山村,範氏已有數百年曆史,祖輩先後建造了墓地,成為範家人在當地開拓社會的曆史見證,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具有悠久曆史的範氏古墓群。古墓氣勢雄偉,石刻浮雕工藝精湛,人物形象逼真,祥雲瑞草,造勢宏偉。 物換星移,在滾滾曆史長河中,促使一個個家族乃至村落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靈魂,正是那濃濃的人文氣息。春茶采摘忙 古村落的振興之路 蔥綠的茶園、白牆灰瓦的古民居、屋簷下的紅燈籠、房前的野花……一場春雨把村子洗刷得尤為清新。 沿著寬闊的村道一路向前,簌簌的風聲伴隨著聲聲鳥鳴,讓深山顯得更為幽靜。 遠眺,霧靄輕抱著山脊;近瞧,齊腰的茶樹蒼翠欲滴。空山新雨,茶香醉人。 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產業,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這裏山高壑深,土壤肥沃,雨霧滋潤,適宜各種樹木生長,於是樸實的範山人將茶葉作為全村的主導產業。 陽春三月,最是一年茶香時。當一排排修剪整齊的茶樹競相吐露出嫩綠新芽時,當地茶農正忙著采摘春茶。 近年來鄉村振興的春風吹進了範山。一條條幹淨整潔的瀝青路貫穿村頭巷尾,路麵不僅變得更寬,還從泥巴路升級成柏油路。 傳統村落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賦予產業特質,發展好當地特色產業,實現村落保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達到既能保護傳統村落的曆史文化和景觀風貌,又能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的雙贏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談起村落未來的保護和發展,範勇說:“下一步,我們將以鄉村振興為主線,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以茶產業為主,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讓群眾的生活更富裕。”距今244年的高平橋,橋上龍頭造型保存完好 茶旅融合是大方向。 結合鄉村振興,範山村初步確定兩個發力點——挖掘東林古寺、東林古橋等曆史文化資源,帶動旅遊業發展;在前期試點種植油茶基礎上,結合村民意願,鼓勵發展油茶連片套種。 “堅持‘以保護促發展、以發展促保護’的傳統村落產業發展理念,使傳統村落在實現鄉土文化遺產價值保存的同時,促進傳統村落的本土產業落地生根,並活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傳統村落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脈絡,留住傳統村落的活態農耕文明生命力。這也是我說的讓村子走出一條景區和村落共促共生的發展之路。”這是範勇的初心亦是信心。 範山村的美,像江南水墨畫卷一樣,黛瓦白牆,依山傍水,遠離塵世的喧囂,仿若仙宮裏沉靜美麗的仙子,守護著這方水土、這方人。如今的範山村,鄰裏和睦,安居樂業。那村前的青衣江水,映照著古村,青山綠水,白雲悠悠,安逸祥和。 本報記者 石雨川
編者按:近日,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公布第三批“四川最美古鎮古村落”名錄,黛瓦我市雨城區草壩鎮範山村、藏古碧峰峽鎮後鹽村、韵绿望魚鎮望魚村和蘆山縣雙石鎮圍塔村、水青山好滎經縣新添鎮新添村5個村落名列其中。风光
這些村落不僅是青砖村民的生存空間,也是黛瓦他們的精神家園。本報推出“走進第三批四川最美古村落”係列報道,藏古敬請關注。韵绿
整潔的水青山好環境、淳樸的风光民風……走進雨城區草壩鎮範山村,古色古香的青砖民居,蜿蜒曲折的黛瓦小路,曆經風雨的藏古古樹,猶如一幅幅美麗畫卷展現在眼前。
古屋裏的曆史印記
範山村背靠青山,麵對青衣江,依山傍水,左有安子溝,右有核桃溝,靠山臨水,掩映在一片蓊鬱蒼翠的林木中。由於人少,範山僅有百餘幢房屋,其中大半以上為傳統建築,古樸老屋點綴在如山水畫般的村落中。老屋大都坐西朝東,整體風貌保存完好,彼此連接緊密,錯落有致,院落之間看似相似又並不相同,尤其每處老屋的小格木窗,花鳥人物浮雕裝飾,精密於細節處含蓄地彰顯著主人們各自的文化素養和品味。
行走在範山村,每當遇到百年的老宅院,都可以看到高大的白色院牆,牆邊的老樹還未完全發芽,陽光將樹幹的影子投射在院牆上,然後慢慢拉長。斑駁老樹,能讓人感受到時光流淌,沉澱的歲月像油畫一樣厚重。
63歲老人範鬆帥家的祖屋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幢,“我是祖屋第十餘代傳人,全家居住至今。”
老人推開木門,隻見石板小巷串起四戶人家,“開門是四幢房,關起門來是一家人。”範鬆帥笑著解釋。
進入靜謐祖屋,每處細節都深烙在範鬆帥心裏:百餘根木柱撐起1000平方米的祖屋,主結構是廳屋和五大間;外石牆內木板隔間,冬暖夏涼,溽暑盛夏用不了幾次電扇;天井采光排水,雨水直落水池,不會四濺;屋內欄杆橫梁上的精致木雕花,正是本地師傅的傑作……
“建這一幢房子就耗時數年之久,所以‘活’了近200年,仍氣質不凡。”範鬆帥說。
見祖屋前的植物淩亂生長,範鬆帥將枝條理順,嗬護有加,“其實十幾年前,比我們家保存得更好的房子還有很多,後來部分拆了建新房,挺可惜!”範鬆帥仍是笑笑。
今年春節,一大家子人仍在祖屋吃年夜飯,文化就這樣沉澱與傳承。
想到這些,範鬆帥意味深長地說:“祖屋在,曆史在,文化在。”
高平橋的流水時光
除了民居,目前村上還保留一座完整的古橋。一端是龍頭一端是龍尾,這便是範山村的高平橋。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寓於著高貴、吉祥。並由此衍生了一係列的龍文化,如舞龍、龍舟、龍橋等等。範山村的高平橋便是一座龍石橋,它修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距今244年,橋高5.5米,長27米,寬4米。整個橋麵雕刻規整,橋墩上方有一條石龍齜牙咧嘴,好似吐水,惟妙惟肖,龍頭朝向迎水。龍背上馱著大青石橋板,聽當地人講,這裏過去正是得益於這條終年“鎮守”的石龍,才得以風調雨順,人丁興旺。
橋下細水流淌,橋上長滿雜草,靜中有動,昔日的古橋保存得如此完好,雖然橋麵長滿青苔,但它仍然發揮著作用,並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繁華的往事。
茶園環繞古老民居
徑直行進,便能看到村中年歲久遠的皂角樹和老鷹茶樹。它是範山曆史的見證者,見證著範山的日月星辰、過往崢嶸。
坐擁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曆史文化,範山村積極加強對自然資源與古村落風貌的保護力度,倡導村民對古建築進行維修而不是翻建,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後進行綠化美化。現在,在民居周圍可看到各種花木,滿村翠綠。
而今,百年的古建築與新修的磚瓦房融合在一起,老樹高高地越過屋脊。春耕的身影忙碌著,還能聽見孩童嬉鬧時歡樂的笑聲。
臨近中午,古民居的屋頂上飄出嫋嫋炊煙,有些院內晾曬著漿洗過的衣物,一切都顯得那麽寧靜和安逸。
作為向導的是範山村村支部書記範勇,說起自己的姓,範勇侃侃而談:“全村為範姓一支聚族而居,範氏以耕讀傳家,宣揚儒學,注重教化。”
正如範勇而言,不管是古民居還是新院落,門首懸掛匾額在每戶人家必不可少,“耕讀第” “雅安居”……一塊塊匾額既是家族文化的體現,也寄托了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範山村,範氏已有數百年曆史,祖輩先後建造了墓地,成為範家人在當地開拓社會的曆史見證,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具有悠久曆史的範氏古墓群。古墓氣勢雄偉,石刻浮雕工藝精湛,人物形象逼真,祥雲瑞草,造勢宏偉。
物換星移,在滾滾曆史長河中,促使一個個家族乃至村落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靈魂,正是那濃濃的人文氣息。
春茶采摘忙
古村落的振興之路
蔥綠的茶園、白牆灰瓦的古民居、屋簷下的紅燈籠、房前的野花……一場春雨把村子洗刷得尤為清新。
沿著寬闊的村道一路向前,簌簌的風聲伴隨著聲聲鳥鳴,讓深山顯得更為幽靜。
遠眺,霧靄輕抱著山脊;近瞧,齊腰的茶樹蒼翠欲滴。空山新雨,茶香醉人。
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產業,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這裏山高壑深,土壤肥沃,雨霧滋潤,適宜各種樹木生長,於是樸實的範山人將茶葉作為全村的主導產業。
陽春三月,最是一年茶香時。當一排排修剪整齊的茶樹競相吐露出嫩綠新芽時,當地茶農正忙著采摘春茶。
近年來鄉村振興的春風吹進了範山。一條條幹淨整潔的瀝青路貫穿村頭巷尾,路麵不僅變得更寬,還從泥巴路升級成柏油路。
傳統村落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賦予產業特質,發展好當地特色產業,實現村落保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達到既能保護傳統村落的曆史文化和景觀風貌,又能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的雙贏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談起村落未來的保護和發展,範勇說:“下一步,我們將以鄉村振興為主線,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以茶產業為主,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讓群眾的生活更富裕。”
距今244年的高平橋,橋上龍頭造型保存完好
茶旅融合是大方向。
結合鄉村振興,範山村初步確定兩個發力點——挖掘東林古寺、東林古橋等曆史文化資源,帶動旅遊業發展;在前期試點種植油茶基礎上,結合村民意願,鼓勵發展油茶連片套種。
“堅持‘以保護促發展、以發展促保護’的傳統村落產業發展理念,使傳統村落在實現鄉土文化遺產價值保存的同時,促進傳統村落的本土產業落地生根,並活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傳統村落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脈絡,留住傳統村落的活態農耕文明生命力。這也是我說的讓村子走出一條景區和村落共促共生的發展之路。”這是範勇的初心亦是信心。
範山村的美,像江南水墨畫卷一樣,黛瓦白牆,依山傍水,遠離塵世的喧囂,仿若仙宮裏沉靜美麗的仙子,守護著這方水土、這方人。如今的範山村,鄰裏和睦,安居樂業。那村前的青衣江水,映照著古村,青山綠水,白雲悠悠,安逸祥和。
本報記者 石雨川
浙江鼎力:質疑環境溫度?我們又選了兩個地點實測5年電池壽命!
沃倫欲和步行者續約 兩年隻打4場球會圓夢嗎?
調查脫單盲盒市場亂象:花1元錢能在盲盒裏找到愛情嗎
貝弗利提升森林狼防守 養傷期間談續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