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安(右)與搬遷巡查隊隊員交換意見 “七哥,联络又準備到搬遷戶家裏談事情啊?协调想”10日14時許,從北外環線工程拆遷辦出來的化解吳友安,遇見前來準備簽訂搬遷協議的搬迁一戶群眾。 “有幾個已簽訂協議的难题搬遷戶馬上就要倒房了,我過去看看。全心全意”爽朗地答上一句後,为群又是联络簡短的幾句寒暄。 從北外環線工程北郊段搬遷工作啟動以來,协调想作為聯絡促進組一員的化解吳友安,本名很少被搬遷群眾提起,搬迁更多地用上了“七哥”的难题別稱。 正是全心全意因為與搬遷群眾建立起良好關係,截至目前,为群吳友安所負責聯係的联络5個聯絡組中的60戶搬遷群眾,已有54戶完成搬遷協議簽訂。 提前統籌 做到工作心中有數 今年春節前接到在北外環線工程搬遷工作中負責聯絡協調的任務後,為做到不打無準備之仗,吳友安運用近年來積累總結下的經驗和方法,提前做起了細致周密的準備。 這一方法很簡單也很有效。對本村本組涉及此次搬遷的群眾,他會充分利用自己熟悉當地情況的優勢,逐戶核實登記搬遷戶的家庭總體經濟條件,以及所麵臨實際困難等最新情況。對本村外並不熟悉的搬遷村組,他則采取及時與當地所在村組溝通聯係的方式,提前摸底,詳細記錄,做到心中有數。 “這一方式的好處在於可有效避免搬遷工作組吃‘閉門羹’。”吳友安說,在提前完成所負責聯係區域所有搬遷戶情況的摸底後,他還會提前將所知信息,全部反饋至搬遷工作組加以分析研究,為後續工作開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當日下午4時許,來到位於中心城區旅遊車站一側的北郊鎮新村一組,吳友安向正在巡查的當地巡邏隊了解該地搬遷群眾搬家後的情況。此前,一名搬遷群眾在搬家中自行拆除房屋,導致腳部受傷。 在得知部分群眾搬離後房屋內部電源未切斷的信息後,吳友安隨即撥通了北郊鎮“倒房辦”負責人的聯係電話,將這一信息及時反饋。 在他看來,這一看似微小問題的背後,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立足本職 堅持說實話做實事 從3月中旬召開北外環線工程搬遷工程動員大會至今,吳友安所負責聯絡搬遷工作組的搬遷群眾,絕大多數已先後簽訂搬遷協議。其中,他所在的北郊鎮新一村的14戶搬遷群眾,用了不到半個月時間就全部完成協議簽訂。 “搬得走,穩得住,不反彈”“說實話,做實事,有愛心”,這是吳友安自接到此次北外環線工程搬遷協調促進工作後,一直所堅持的基本工作原則。 為做到這一點,在工作開展前的情況摸底中,隻要遇見抵觸情緒較為強烈的搬遷戶,他會率先介入,與搬遷群眾交換意見,直至確定其能與工作組實現麵對麵約談;而在工作組展開工作後,對搬遷戶因部分細節問題而無法與工作組達成一致時,他又會再次主動上門,“不講大道理,隻講其中得與失,算清明白賬。” 有了這樣穩妥紮實的工作基礎,在後續搬遷協調工作的開展中,吳友安也漸漸感受到了群眾對北外環線工程搬遷工作的支持。4月20日,一位搬遷群眾不慎摔傷了腿。吳友安與工作組一同前往看望。第二天,這名搬遷群眾主動打電話,要求再次約談。僅僅半天時間,這名搬遷群眾與工作組簽訂了搬遷協議。 相似的事例還有很多。本月初,在得知一戶搬遷群眾因家庭內部矛盾導致本將簽訂的協議不得不推遲後,吳友安第4次來到該戶群眾家中。麵對吳友安理性分析和耐心勸導,搬遷群眾一再表示,就衝著吳友安為他們著想的態度,這份協議肯定很快就簽。事後第三天,協議成功簽署。 吳友安說,拆遷工作沒有什麽“法寶”,工作人員就是在政策範圍內,更多地站在群眾角度思考問題,才能有效推進工作。 記者孫振宇實習記者 肖科
吳友安(右)與搬遷巡查隊隊員交換意見
“七哥,联络又準備到搬遷戶家裏談事情啊?协调想”10日14時許,從北外環線工程拆遷辦出來的化解吳友安,遇見前來準備簽訂搬遷協議的搬迁一戶群眾。
“有幾個已簽訂協議的难题搬遷戶馬上就要倒房了,我過去看看。全心全意”爽朗地答上一句後,为群又是联络簡短的幾句寒暄。
從北外環線工程北郊段搬遷工作啟動以來,协调想作為聯絡促進組一員的化解吳友安,本名很少被搬遷群眾提起,搬迁更多地用上了“七哥”的难题別稱。
正是全心全意因為與搬遷群眾建立起良好關係,截至目前,为群吳友安所負責聯係的联络5個聯絡組中的60戶搬遷群眾,已有54戶完成搬遷協議簽訂。
提前統籌 做到工作心中有數
今年春節前接到在北外環線工程搬遷工作中負責聯絡協調的任務後,為做到不打無準備之仗,吳友安運用近年來積累總結下的經驗和方法,提前做起了細致周密的準備。
這一方法很簡單也很有效。對本村本組涉及此次搬遷的群眾,他會充分利用自己熟悉當地情況的優勢,逐戶核實登記搬遷戶的家庭總體經濟條件,以及所麵臨實際困難等最新情況。對本村外並不熟悉的搬遷村組,他則采取及時與當地所在村組溝通聯係的方式,提前摸底,詳細記錄,做到心中有數。
“這一方式的好處在於可有效避免搬遷工作組吃‘閉門羹’。”吳友安說,在提前完成所負責聯係區域所有搬遷戶情況的摸底後,他還會提前將所知信息,全部反饋至搬遷工作組加以分析研究,為後續工作開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當日下午4時許,來到位於中心城區旅遊車站一側的北郊鎮新村一組,吳友安向正在巡查的當地巡邏隊了解該地搬遷群眾搬家後的情況。此前,一名搬遷群眾在搬家中自行拆除房屋,導致腳部受傷。
在得知部分群眾搬離後房屋內部電源未切斷的信息後,吳友安隨即撥通了北郊鎮“倒房辦”負責人的聯係電話,將這一信息及時反饋。
在他看來,這一看似微小問題的背後,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立足本職 堅持說實話做實事
從3月中旬召開北外環線工程搬遷工程動員大會至今,吳友安所負責聯絡搬遷工作組的搬遷群眾,絕大多數已先後簽訂搬遷協議。其中,他所在的北郊鎮新一村的14戶搬遷群眾,用了不到半個月時間就全部完成協議簽訂。
“搬得走,穩得住,不反彈”“說實話,做實事,有愛心”,這是吳友安自接到此次北外環線工程搬遷協調促進工作後,一直所堅持的基本工作原則。
為做到這一點,在工作開展前的情況摸底中,隻要遇見抵觸情緒較為強烈的搬遷戶,他會率先介入,與搬遷群眾交換意見,直至確定其能與工作組實現麵對麵約談;而在工作組展開工作後,對搬遷戶因部分細節問題而無法與工作組達成一致時,他又會再次主動上門,“不講大道理,隻講其中得與失,算清明白賬。”
有了這樣穩妥紮實的工作基礎,在後續搬遷協調工作的開展中,吳友安也漸漸感受到了群眾對北外環線工程搬遷工作的支持。4月20日,一位搬遷群眾不慎摔傷了腿。吳友安與工作組一同前往看望。第二天,這名搬遷群眾主動打電話,要求再次約談。僅僅半天時間,這名搬遷群眾與工作組簽訂了搬遷協議。
相似的事例還有很多。本月初,在得知一戶搬遷群眾因家庭內部矛盾導致本將簽訂的協議不得不推遲後,吳友安第4次來到該戶群眾家中。麵對吳友安理性分析和耐心勸導,搬遷群眾一再表示,就衝著吳友安為他們著想的態度,這份協議肯定很快就簽。事後第三天,協議成功簽署。
吳友安說,拆遷工作沒有什麽“法寶”,工作人員就是在政策範圍內,更多地站在群眾角度思考問題,才能有效推進工作。
記者孫振宇實習記者 肖科
街頭與人搭話 1.1萬元遭“洗白”
三分紀錄將被破阿倫發聲 仍希望得到尊重
回不去的巔峰!京粵大戰變成欠薪德比 曆史最差水平
財務數據不真實,華安財險被罰22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