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墓葬 覆蓋每一寸國土、宝贝旨在“摸清文物家底”的第次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於2007年4月正式啟動。 這次文物普查是全国繼1956年和1981年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也是文物中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文物普查。 “三普”工作在我市展開以來,普查按普查的雅安相關標準、規範及古遺址、发现古墓葬、众多古建築、宝贝古石刻等文物的第次認定和調查要求等有序進行。截至8月31日,全国我市共完成3179處野外普查點的文物登記錄入任務,其中新發現文物點2426處,普查複查文物點615處,雅安消失文物點138處。发现 天全縣的大型唐代窯址、蘆山縣的北宋摩崖石刻等極具價值的文物,在此次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大型唐代窯址 2007年12月,為配合雅安飛仙關電站的建設,省考古院組織了以院長助理陳德安為領隊的調查組,對飛仙關電站淹沒區進行文物調查、勘探,雅安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野外普查隊也隨隊參與。 12月9日,調查隊在天全縣多功鄉發現一處唐宋時期古窯址。該窯址位於多功鄉多功村一組,窯址分布在沿天全河長約140米-150米、寬約70米-75米的狹長地帶上,總麵積約為10000多平方米,窯址文化堆積厚為1.5米-3.2米。 這裏依山傍水,製窯基本材料豐富。調查隊進行了試掘,出土了大量唐、宋時期的陶片及部分瓷片,器型主要是陶瓦、陶罐等。 經調查組專家初步認定,該窯址為雅安一處重要的文化遺存,對於研究唐、宋建築材料提供了極好的實物資料,再次表明了雅安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具有較高的曆史、科學、藝術價值。北宋摩崖石刻 2009初,蘆山縣“三普”野外調查小分隊在蘆陽鎮黎明村發現一處罕見的北宋摩崖石刻,該石刻位於海拔近1800米的山路旁一塊長5.2米,寬2.60米,高3米的天然巨石上。 石刻分上下兩部分,上麵刻有:“千禧元年九月十五日□□佃戶到□重修,張實 史謙 記”,雕刻尺寸為90㎝×50㎝;下刻:“慶元元年……崇寧元年三月廿五日重修記”, 雕刻尺寸為80㎝×74㎝。由於石壁向斜上方延伸而出,有如巨傘遮擋風雨,加之海拔較高人為破壞較少,使得該石刻得到較好的保存,除個別字跡風化脫落,其餘均基本完好。在石刻記年中,最早的“千禧元年”(公元1017年)距今已有992年曆史。 在離此不遠的山路上,普查隊員還發現了一段古時的石階路通向山頂,用於固定欄杆扶手的石孔如今依舊清晰可見,但隨著曆史的變遷,如今的古道已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據了解,這條路為古時北至邛崍、南通雅安的交通要道,因此普查隊員經分析認為該石刻與重修古道有很大關係,其具體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雕刻精美的清代墓葬 2008年10月,蘆山縣“三普”野外調查小分隊對蘆陽鎮先鋒社區楊家壩組、黎明村後石筍組、王窩組和喻家坎組進行了文物普查。 在普查中,小分隊先後發現了五處清代墓葬石刻和一處民國塔形文字庫。這五處清代墓葬保存基本完好,墓前均有重簷五脊頂石刻牌坊,且牌坊頂部、闌額、石門等處皆雕有精美的動物、花卉、戲文人物等圖案。 其中,雕刻最具代表性的是黎明村高氏墓群中的高洪品墓。該墓葬位於黎明村高家邊組機耕道東北約10米,建於光緒十三年,坐東北偏西南,為長方形條石墓。墓前牌坊高3.15米,長3.8米,寬4米,墓門寬2.25米,高1.8米。牌坊頂部刻有“立誌冰霜”四字,闌額分上下兩層,均刻有戲文人物,下層人物稍小,並排居中,共26個。人物衣著、神態、動作各異,栩栩如生。牌坊左右兩側八字門抱鼓石上分別雕有一個倒立的小獅子,形態逼真,八字門內側雕有花卉圖案。 這些清代墓葬石刻的發現,對於研究清朝時期蘆山地區的喪葬習俗將提供寶貴的實物資料。清石拱橋和兩處古建築 2008年初,滎經縣文物普查隊在嚴道鎮發現了多處古建築,較為典型的有薑家大院和劉家大院。薑家大院為明代、清代建築,典型的四合院結構,門、窗均有精美浮雕,占地約1000平方米;劉家大院為清代建築,占地約900平方米。兩處建築均為茶葉商人所建。 普查隊還在花灘鎮發現了一座建於清乾隆56年的石拱橋。橋麵、橋欄損毀嚴重,橋拱保存較好。這兩處古建築和石拱橋均位於茶馬古道上,是研究茶馬古道的重要的實物資料。建造獨特的清代墓葬 2009年初,石棉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野外調查隊在石棉縣新民鄉發現一座建造獨特的清代墓葬。墓為三室石室墓,純青花崗石修建,高約4.1米,寬約6.3米,長約3.6米。墓正麵全為浮雕,刻滿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鳥等圖案,雕刻工藝非常精湛,是整個石棉縣難得一見的清代墓葬,其雕刻工藝和手法在石棉縣非常罕見。實習生 王侃 記者 高曉軍
清代墓葬
覆蓋每一寸國土、宝贝旨在“摸清文物家底”的第次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於2007年4月正式啟動。 這次文物普查是全国繼1956年和1981年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也是文物中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文物普查。 “三普”工作在我市展開以來,普查按普查的雅安相關標準、規範及古遺址、发现古墓葬、众多古建築、宝贝古石刻等文物的第次認定和調查要求等有序進行。截至8月31日,全国我市共完成3179處野外普查點的文物登記錄入任務,其中新發現文物點2426處,普查複查文物點615處,雅安消失文物點138處。发现 天全縣的大型唐代窯址、蘆山縣的北宋摩崖石刻等極具價值的文物,在此次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大型唐代窯址 2007年12月,為配合雅安飛仙關電站的建設,省考古院組織了以院長助理陳德安為領隊的調查組,對飛仙關電站淹沒區進行文物調查、勘探,雅安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野外普查隊也隨隊參與。 12月9日,調查隊在天全縣多功鄉發現一處唐宋時期古窯址。該窯址位於多功鄉多功村一組,窯址分布在沿天全河長約140米-150米、寬約70米-75米的狹長地帶上,總麵積約為10000多平方米,窯址文化堆積厚為1.5米-3.2米。 這裏依山傍水,製窯基本材料豐富。調查隊進行了試掘,出土了大量唐、宋時期的陶片及部分瓷片,器型主要是陶瓦、陶罐等。 經調查組專家初步認定,該窯址為雅安一處重要的文化遺存,對於研究唐、宋建築材料提供了極好的實物資料,再次表明了雅安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具有較高的曆史、科學、藝術價值。
北宋摩崖石刻
2009初,蘆山縣“三普”野外調查小分隊在蘆陽鎮黎明村發現一處罕見的北宋摩崖石刻,該石刻位於海拔近1800米的山路旁一塊長5.2米,寬2.60米,高3米的天然巨石上。 石刻分上下兩部分,上麵刻有:“千禧元年九月十五日□□佃戶到□重修,張實 史謙 記”,雕刻尺寸為90㎝×50㎝;下刻:“慶元元年……崇寧元年三月廿五日重修記”, 雕刻尺寸為80㎝×74㎝。由於石壁向斜上方延伸而出,有如巨傘遮擋風雨,加之海拔較高人為破壞較少,使得該石刻得到較好的保存,除個別字跡風化脫落,其餘均基本完好。在石刻記年中,最早的“千禧元年”(公元1017年)距今已有992年曆史。 在離此不遠的山路上,普查隊員還發現了一段古時的石階路通向山頂,用於固定欄杆扶手的石孔如今依舊清晰可見,但隨著曆史的變遷,如今的古道已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據了解,這條路為古時北至邛崍、南通雅安的交通要道,因此普查隊員經分析認為該石刻與重修古道有很大關係,其具體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雕刻精美的清代墓葬
2008年10月,蘆山縣“三普”野外調查小分隊對蘆陽鎮先鋒社區楊家壩組、黎明村後石筍組、王窩組和喻家坎組進行了文物普查。 在普查中,小分隊先後發現了五處清代墓葬石刻和一處民國塔形文字庫。這五處清代墓葬保存基本完好,墓前均有重簷五脊頂石刻牌坊,且牌坊頂部、闌額、石門等處皆雕有精美的動物、花卉、戲文人物等圖案。 其中,雕刻最具代表性的是黎明村高氏墓群中的高洪品墓。該墓葬位於黎明村高家邊組機耕道東北約10米,建於光緒十三年,坐東北偏西南,為長方形條石墓。墓前牌坊高3.15米,長3.8米,寬4米,墓門寬2.25米,高1.8米。牌坊頂部刻有“立誌冰霜”四字,闌額分上下兩層,均刻有戲文人物,下層人物稍小,並排居中,共26個。人物衣著、神態、動作各異,栩栩如生。牌坊左右兩側八字門抱鼓石上分別雕有一個倒立的小獅子,形態逼真,八字門內側雕有花卉圖案。 這些清代墓葬石刻的發現,對於研究清朝時期蘆山地區的喪葬習俗將提供寶貴的實物資料。
清石拱橋和兩處古建築
2008年初,滎經縣文物普查隊在嚴道鎮發現了多處古建築,較為典型的有薑家大院和劉家大院。薑家大院為明代、清代建築,典型的四合院結構,門、窗均有精美浮雕,占地約1000平方米;劉家大院為清代建築,占地約900平方米。兩處建築均為茶葉商人所建。 普查隊還在花灘鎮發現了一座建於清乾隆56年的石拱橋。橋麵、橋欄損毀嚴重,橋拱保存較好。這兩處古建築和石拱橋均位於茶馬古道上,是研究茶馬古道的重要的實物資料。
建造獨特的清代墓葬
2009年初,石棉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野外調查隊在石棉縣新民鄉發現一座建造獨特的清代墓葬。墓為三室石室墓,純青花崗石修建,高約4.1米,寬約6.3米,長約3.6米。墓正麵全為浮雕,刻滿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鳥等圖案,雕刻工藝非常精湛,是整個石棉縣難得一見的清代墓葬,其雕刻工藝和手法在石棉縣非常罕見。實習生 王侃 記者 高曉軍
投資13.8億元 全麵提升國省幹道公路通行水平
寶可夢GO開發商獲3億美元融資開發元宇宙,估值90億美元
NYMEX原油後市下看73.39美元
齊達內對執教曼聯不感興趣 他在等待大巴黎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