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配置教育资源 抱团发展优势互补

时间:2025-04-21 01:31:53来源: 分类:焦點

  富林鎮小學教育集團、统筹九襄鎮小學教育集團、配置大樹鎮小學教育集團、教育前域小學教育集團……漢源縣境內,资源4個小學教育集團囊括該縣境內的抱团31所小學。    

  近年來,发展漢源縣立足大山區、优势大庫區和大農村實際,互补針對校點散、统筹校際質量差異大的配置教育現狀,結合基礎教育對口幫扶工作要求,教育牢固樹立教育教學“一盤棋”思路,资源大力實施縣域內學校集團化辦學,抱团統籌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发展促進全縣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优势

九襄鎮小學教育集團舉辦“集團一家親”拔河比賽,促進教師從“學校人”轉變為“集團人”

  整合資源

  縮小城鄉小學差距

  走進漢源縣富林鎮第一小學(以下簡稱:富林一小),盛開的鮮花迎接著新學期的到來。

  “今年秋季開學,富林一小、富林二小和富林三小的招生人數相對均衡。”漢源縣教育局教育股股長、富林鎮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薑西良介紹,富林二小和富林三小3所小學招生人數差異逐漸縮小,得益於富林鎮小學教育集團的成立。

  作為家長心目中的好小學,富林一小一直都存在著一家獨大的情況。2009年時,富林一小的招生人數達到2000人,而同在縣城的富林二小(富林中心校)報名人數卻不足500人,富林三小(原市榮小學,屬於農村學校)招生更是艱難。    

  九襄鎮片區也遇到過相同的問題。九襄鎮第一小學在高峰時(2009年)生源超過3000人,而九襄鎮中心校等小學招生人數不足400人。   

  如何均衡各小學的師資力量,縮小城鄉小學之間的差距,讓家長們能把孩子就近放心地送去上學? 

  2016年9月,漢源縣組建九襄鎮小學教育集團,開始探索集團化辦學。2018年10月,漢源縣富林鎮小學教育集團正式成立。

  “首先是將校長‘打亂’,然後是將老師‘打亂’,調換3所小學的校長,並派出20多名優秀教師到富林二小、富林三小執教……”富林鎮小學教育集團副校長張貴友說,他們當時還提出了“再造兩個‘富林一小’”的目標。

  師資力量的配備和資源共享,解決了3所學校各自為政的發展瓶頸,有利於集中力量發展教育,更有利於培養人才和幹部。現在,富林鎮的3所小學已形成校際優勢互補、發展互促的工作格局,實現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教師隊伍、辦學資源等深度融合、緊密共享,成為一體共贏的學校發展共同體。

富林鎮小學教育集團開展聯盟係列活動,互學共進

  共建共享

  優質資源引領發展

  設立總校長和執行校長是教育集團的特色之一。

  漢源縣九襄鎮小學教育集團,以九襄鎮第一小學為集團總校。總校與各成員學校簽訂授權管理承諾書,對成員學校安全、財產等負法律責任,成員學校接受集團指導監督,集團內學校根據自身發展實際與縣域內其他相對薄弱學校建立幫扶關係。

  教育集團實行“集團授權、兩級管理”模式,明確集團總校長全麵負責集團學校的辦學,擁有集團事務的決定權、處理權、經費管理權和人事管理權;集團總校長與成員學校執行校長簽訂授權管理責任書,授權執行校長管理成員學校,明確執行校長需對本校教育教學、安全穩定、財物管理等負相關的管理責任。

  集團化辦學試點推行以來,漢源縣堅持“高中目標發展、初中抱團發展、小學打捆發展”思路,對九襄鎮4所小學“1+x+y”協作性集團化辦學模式進行了總結、完善和推廣,通過發揮集團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引領作用,進一步擴大了縣域優質教育覆蓋麵。

  經過幾年的發展,九襄鎮小學教育集團逐步形成了“1+3+2”(即1個優質品牌學校為龍頭,緊密引領3個結對學校,輻射清溪、宜東2個學區)的小學集團化辦學模式。

  九襄鎮、富林鎮等小學教育集團的辦學實踐證明,推進集團化辦學,實施“以強帶弱,強強相長”,是可以走出一條義務教育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破解“上好學校難”這一突出問題的成本最低、成效最好的創新之路,是推進優質教育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的成功之路。    

  4個小學教育集團,采取均衡集團內部師資、招生規模和規範招生秩序等有效措施,合理解決了城鎮學校教師緊張、學科結構配置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各校開展示範引領、合作幫扶等活動,促進集團內部各學校“抱團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目標。

  打造平台

  構建良好教育生態

  “樹德啟智,為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基”是共同的辦學理念;“培養全麵發展的現代人”是共同的育人目標……漢源縣4個小學教育集團成立後,統一了集團各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全麵促進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

  在學生成長方麵,集團各學校圍繞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開設“習慣課程”“生命教育課程”等10餘個校本課程;組建校園足球、籃球、播音等社團,常態化開展集團藝術節、集團讀書節、校園趣味運動會、學校體育運動會等活動,激發各學校辦學活力和發展潛力。

  近兩年,各集團獲得集體獎項10餘項、學生獲得縣級以上獎勵600餘人次。各集團成員學校的辦學水平、教育教學質量與集團中心學校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集團各校學生人數較集團辦學前發生了明顯變化,“擇校熱”得到有效緩解。

  教育教學質量在提升,教師們也不斷成長。

  各教育集團堅持“認識—認可—認同”思路,通過集團例會、青年教師座談會等“集團一家親”係列活動,促進教師從“學校人”轉變為“集團人”,促進各校有機融合。借助富林、九襄2個小學教育集團教學管理經驗,用新型教學團隊帶動教師整體能力提升,采取“三環節三組二交流”、跨校區大教研等方式,分學科開展集團“賽、比、爭”活動,提升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效性。發揮教師發展中心的平台作用,以“精品課堂”“微師培”“雅安市百名校長領導能力提升項目”為載體,持續提升學科骨幹教師、35歲以下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為強化集團領導班子,漢源縣教育局成立了集團黨總支,明確由該縣教育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擔任黨總支書記,由該縣教育主管部門考核集團總校長和執行校長。通過下派、提拔、輪崗交流等方式配齊集團幹部400餘人,由集團總校長負責指導成員學校開展工作和培養學校後備幹部,建立1000餘人的後備幹部人才庫。

  此外,漢源縣成立以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等校長為首席顧問,縣教育局督學、縣內學科骨幹等為成員的專家顧問團,及時解決集團發展的疑難問題。

  本報記者  黃偉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