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成父母“监视器 两代人关系面临新问题

时间:2025-04-20 23:01:10来源: 分类:綜合

  微信成父母“監視器”


  兩代人關係麵臨新問題


  近日,微信问题記者接到家長報料稱,成父現在年輕人喜歡用微信溝通,母监為了了解孩子動向,视器家長注冊微信賬號,两代临新以匿名“好友身份”,人关“潛伏”在孩子的系面朋友圈,目的微信问题是了解子女的生活點滴和思想變化。同時,成父記者也了解到,母监大多數學生為應對父母的视器“招數”,選擇減少更新、两代临新發布。人关有的系面甚至屏蔽、拉黑避免父母的微信问题關注。


  父母的苦衷


  學用微信 關心孩子


  “好不容易學會了使用QQ,沒想到孩子又開始用微信聊天,這更新換代的速度讓我們難以招架呀。”近日,市民盧洪英向記者抱怨,看到孩子開始耍微信了,擔心孩子的思想有偏差,於是開始學弄微信,並從孩子同學那裏知道了微信號,成了孩子的“匿名好友”。


  隨後,記者對部分中學生家長群體進行采訪了解,其中多數都表示,開通微信通過“潛伏”的方式,主要是方便和兒女交流。“我們家長都不玩這種新東西,玩微信主要是想和孩子走近些。”其中也有父母表示,自己有被孩子屏蔽過的情況。


  家住市區建新路的杜女士說,女兒在外地上高一,性格內向,很少與父母交流,每周和父母電話聯係也不超過5分鍾,這令杜女士很著急。後來杜女士從別人那裏得知女兒開了微信,更新狀態也較活躍,於是杜女士在侄女的幫助下注冊了賬號,默默地以匿名的方式關注女兒。“在微信上與她有過幾句交流,可是很擔心,如果被女兒識破了怎麽辦?”杜女士很矛盾,明知這樣“窺探”女兒的行為不對,但也實屬無奈。“現在社會環境不好,能在微信上把握孩子的定向,還是很有必要的。”杜女士說道。


  杜女士的看法代表了很多父母的心聲。不少家長表示使用社交工具不是為了追趕潮流,而是覺得與子女溝通越來越少,距離似乎越拉越遠。於是主動學習新事物,希望以社交工具作為橋梁,向子女們傳達無聲的關愛。


  子女的抱怨


  父母潛伏 隱私全無


  開學至今的一個多月時間,雅安中學的高一學生盧奇(化名)很煩惱。因為她的一舉一動如今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下。


  “你微信上發那麽多男星照片幹嘛?”10月初,媽媽一句話,把盧奇問得莫名其妙。


  後來才知道父母“臥底”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裏了。


  “一直在用非智能手機的父母,9月初把手機升級換代,還很快玩起了微信,並匿名加我為好友。於是我在網絡上每一條動態都被父母看得清清楚楚。”盧奇告訴記者,她很快把父母拉黑了,結果被父母批了一頓。無奈之下,她又恢複了父母的權限,但玩微信總是不那麽自在了。


  實際上,這樣的情況不少中學生都經曆過。


  “我很反感父母的網絡監視行為,這代表父母對自己不信任。”


  “中學生活已經可以開始鍛煉自立、自理能力,如果家長仍然像監視小孩子一樣跟蹤、束縛自己,讓人感覺不自在。如果一味地生活在家長過分關懷、照顧的臂膀下,那麽我們永遠都不會成熟起來。”


  對於父母潛伏在微信裏,不少中學生頗有微詞。


  “父母偷加我的微信,這種感覺和小時候被偷看日記差不多。”中學生鄭安告訴記者,他們的微信圈絕大多數都是同學、好友,彼此之間有時可能會說些“悄悄話”,他們不希望這些“隱私”被父母知道,因此,自己會拒絕加父母。


  “對於這種‘監控式’的關愛,接受吧,自己的生活空間就有種被監視的感覺,不接受吧,難得父母一片苦心。”學生任秋雨感慨。


  記者了解到,有些子女為躲避父母在微信上的“監視”,於是使出對策,另外申請賬號,在原來的微信號上發表自己的心情。有些則設置屏蔽功能,有選擇性地讓父母看。“如果父母通情達理,自己不會介意他們成為微信好友,可是對過於敏感的父母,就要思量再思量了。”學生李倩琳說道。


  專家的建議


  尊重孩子 需要溝通


  “現在網絡社會發展,特別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營造了一個獨立的虛擬空間。”對此,我市社會學者李巫熙認為,微信作為一個社交平台,完全可以充當父母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渠道。”父母關心孩子無可厚非,關鍵是如何處理的問題。父母如果一味打聽孩子的隱私,必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青少年需要這樣一個獨立空間。微信是他們獲得獨立、個性生活的一個通道,家長應該尊重。”


  “在中國傳統社會,‘父母在,不遠遊’,父母和孩子間總存在一種‘纏繞’的心理,兩者間關係總是太緊密,沒有界限,反而沒有孩子的獨立空間。網絡空間是一個自主通道,他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圈。”對於孩子和父母的溝通,李巫熙表示,還是應該回歸現實,感情交流應該麵對麵進行。 記者 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