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源汽新能源汽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车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經曆什麽變革?加速“雙碳”目標下新能源汽車如何加速跑?來聽一聽2021世界製造業大會上的業內人士怎麽說。
A
綠色引領
從“政策驅動”
到“市場驅動”
“雙碳”目標下,源汽綠色引領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车何新航標。
2021年9月,加速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為17.3%,源汽進入以多元化用戶為主體的车何市場化快速發展階段,用戶需求成為牽引市場發展的加速主要動力。
“既環保又節能,源汽不用加油每個月還能省下一大筆花銷。车何”剛入手一輛新能源汽車的加速上海市民張曉說,開新能源汽車也是源汽為實現“雙碳”目標盡綿薄之力。
“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加速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车何產業發展逐步實現市場化。加速”蔚來汽車CEO李斌說,截至今年10月,蔚來累計交付新車145703輛。今年1至10月累計交付量同比增長122.9%。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等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1》顯示,進入2021年,盡管受到全球芯片供應緊張等因素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依然在刷新曆史紀錄,1至10月份的累計產銷量同比均增長了約1.8倍。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車在汽車銷量中的占比已經達到了11%。
“減排降碳給汽車產業帶來新的變量,為車企重塑競爭優勢提供重要機遇。”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項興初說,“雙碳”目標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麵臨的機遇和挑戰並存。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表示,從碳足跡的角度來看,不僅需要降低汽車使用環節的碳排放,也需要兼顧能源生產、汽車製造、報廢回收等各個環節,推動汽車產業全生命周期的碳減排。
B
創新驅動從“加速度”到“高質量”
新能源汽車飛入尋常百姓家,充電方便不方便、續航裏程有多少、駕駛安全不安全,成為車主“嚐新”關注的焦點。
“電池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是推動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縝說,電池材料科學進步非常迅速,公司2000多名研發人員中,有近1000名從事材料科學研究。
在續航裏程方麵,工信部的數據顯示,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航裏程從2016年的253公裏提升至2020年的378公裏。目前,很多車達到500公裏以上,續航裏程在原有基礎上大幅提升。
創新驅動,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
李斌說:“我們在上海、合肥、慕尼黑、牛津等地設立了設計和研發中心,致力於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
“中國的車電分離模式加快創新發展,充電網絡加快建設。蔚來、威馬、吉利、北汽、長安和上汽等一批車企都在積極布局換電模式。”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說,“新能源汽車要持續長遠發展,產品更安全、質量更可靠、操作更智能、用電更便宜、充電更方便才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美好未來的一個體現。”
依托“互聯網+”智慧能源,中國加快提升智能化水平,積極推廣智能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居民區充電服務模式,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225.3萬台,同比增加50.4%,換電站1086座。
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蓬勃的創新生態,也讓中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的熱土。
“安徽不斷拓展的汽車產業價值鏈,為我們建設一個堅實的生產製造基地提供了良機。我們已經認證了超過1000家供應商,其中有20家服務於新能源汽車的關鍵供應商都在合肥。”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CEO葛皖鏑說,“大眾安徽不僅是純電動汽車的生產基地,也是大眾集團的研發主力軍。”
“中國汽車市場經曆了10多年高速發展期。‘十四五’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將全麵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師建華說。
C
智享未來比拚“馬力”轉向角逐“算力”
你能想象這樣的畫麵嗎?你的愛車不但會判斷你的疲勞指數、體察你的心情、識別駕駛過程中的分心和危險動作,還會貼心地自動泊車……隨著智能汽車時代的提速,這樣的場景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
“智能化是推動汽車減碳減排的新動力。”李毅中說,汽車智能網聯將車、路、人有機融合,將實現無人智能駕駛安全、高效、節能、減排。2020年我國L2級智能網聯乘用車的市場滲透率已達15%,L3級自動駕駛車型也已開展測試驗證。
在葛皖鏑看來,伴隨技術的進步,汽車生態係統迎來顛覆性變革。全新的個人移動出行時代,將創造更多社會效益,也為未來產業發展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軟件定義、數據驅動、泛在連接,驅動智能電動汽車“七十二變”,顛覆人們對汽車的傳統認知,汽車市場的競爭由比拚“馬力”轉向角逐“算力”。
跨界協同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趨勢,“車能融合”“車路協同”“車網互聯”將聚合賦能智慧城市,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汽車將由移動工具向智能終端轉變,以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更多方式的人機交互,滿足人們個性化的需求。”項興初說,基於5G網絡相關技術以及車用無線通信技術,將能夠實現車與車的交互、車與城市基礎設施的交互、車與雲的交互,進而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新華社合肥11月22日電記者王菲吳慧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