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泄漏,提升铁军事故情勢不明;接警後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应急勇当協調全域監測力量,监测第一時間趕赴現場…… 現場監測,生态哨兵采用科技輔助傳統技術,提升铁军天地一體全麵覆蓋;各方協同作戰,应急勇当及時報送監測結果,监测快速製定相應措施…… 1月14日上午,生态哨兵我市2020年環境應急監測專項演練在漢源湖碼頭舉行,提升铁军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应急勇当各縣區環境監測站共同參與了演練。监测 這是生态哨兵一次實戰演練,旨在全麵提高我市環境監測係統應對突發性環境事件的提升铁军快速反應和監測能力。 這是应急勇当一次應急監測製度和運行機製的檢驗,讓監測人員能及時、监测高效地為重大突發性環境汙染事件處置提供決策依據,減少或消除重大環境汙染事件所造成的影響。用無人機監測大氣汙染物 模擬場景 危化品在漢源湖擴散 鄰近敏感區空氣刺鼻 高峽平湖,蒼山疊翠,水天一色,漢源湖作為西南片區最大的人工湖,風景宜人。漢源縣城臨湖而建,國道108線和雅西高速公路蜿蜒繞湖,漢源工業集中區材料運輸車絡繹不絕…… 1月14日7時15分,隨著“砰”的一聲轟響,平靜的漢源縣城被驚醒。漢源縣環湖路某處,某金屬廠一輛運輸含重金屬化學品的罐車因故障打滑,意外與另一輛運輸危化品原料(苯)的罐車相撞。因使用年限較久,事故導致兩車罐體閥門失效,危化品外泄,並通過公路排水口進入無名小水溝流入漢源湖,現場同時發生火情,部分氣體也隨之順風飄向鄰近的居民聚集地,空氣裏彌漫刺鼻的氣味,民眾恐慌……接警後整隊出發 應急啟動 協調全域監測力量 共擔生態鐵軍使命 “漢源縣環湖路危化品泄漏,事故情勢不明!”1月14日7時30分,市生態環境局接漢源生態環境局電話報警。 值班人員詳細記錄事件發生時間、地點、原因、汙染源、主要汙染物、汙染範圍、周圍環境情況(敏感因素)、人員傷亡情況以及報告聯係人、聯係方式等情況,報告應急監測指揮組領導,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預案,應急監測工作就此展開…… 災情就是命令。 接警後,市生態環境局領導高度重視,迅速通知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受領應急監測任務,並協調各縣區生態環境局出動監測力量,配合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開展聯合監測。 同一時間,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心愚立即會同市監測中心站、監察支隊及相關科室緊急會商預判,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響應。 與此同時,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分析人員全麵出動,分工到位,立即準備相關設備物資。協調各縣區監測站積極配合,由漢源縣環境監測站提供實驗室,負責室內分析;其他站分別加入現場監測組、臨時實驗室組、信息綜合組等。 8時30分,應急監測車輛滿載專業設備、監測物資,集合到位;監測人員精神抖擻,整裝出發。 一場旨在提升全市應急監測能力,錘煉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品格作風的應急演練正式拉開帷幕……現場水樣采集及水質 現場監測 科技輔助傳統技術 天地一體全麵覆蓋 身穿致密性化學防護服、佩戴呼吸器,提著各式各樣便攜式檢測裝置的監測人員正在現場監測空氣和水質…… 9時50分,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進入事故突發現場(模擬現場)。一到事故中心,空氣、水質應急監測組的人員全副武裝,迅速投入到緊張有序的工作中。 “快速監測,確認易燃易爆炸氣體和有毒有害氣體的數據……”現場空氣組首先進行易燃易爆炸氣體、有毒有害氣體的快速監測。 同一時間,現場水質組利用快速檢驗設備進行事故現場液體留滯處、現場下遊100米地表水溝渠水質的快速檢測,並采集水樣送至現場臨時實驗室、漢源站實驗室。 10分鍾後,現場監測組向應急總指揮匯報首次監測結果。 在事故現場周邊,其他兩組監測人員也正在忙碌著。 此次演練中,在水樣采集和大氣汙染物監測時,均使用了無人機,“這樣能夠快速鎖定汙染物在漢源湖麵擴散的位置,同時也能在較大範圍內全麵測試分析大氣汙染物。” 其中一組(3組)負責無人機采集水樣,利用無人機及配套采水裝置,對汙染團進入漢源湖的擴散麵進行水樣采集,既要小心操作把控好點位,又要注意采集樣品的有效性,並非易事,直到完成第一頻次的全部采樣,工作人員的心才放鬆了下來。 另一組(4組)負責無人機大氣汙染物監測,首次利用無人機及配套監測裝置針對事故現場周邊及最近敏感受體,快速測試分析等大氣汙染物,既要隨時監控、記錄數據,又要爭分奪秒進行遠距離精準操作,其間可能還要跟群眾溝通,這讓無人機監測操作手感慨道:“這比自動監控操作精細多了,但肯定能提高效率,在應急監測中發揮科技能效。”監測事故現場有毒有害氣體 協同作戰 及時報送監測結果 快速製定相應措施 9時35分,臨時實驗室組及信息組到達碼頭,10分鍾之內完成臨時實驗室及應急監測指揮中心搭建;與此同時,一艘應急船隻從漢源湖碼頭轟鳴出發,帶著現場采樣組的人員與水質采樣設備破開靜靜的湖麵,去下遊的斷麵采樣…… 他們分別在距事故中心1公裏、2公裏等處取水,再次監測汙染物擴散情況。 “采樣後約40分鍾,我們就將出具一份初步的監測報告。”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技術科環境監測室主任王鬆濤說,科技手段的運用,讓監測效率和準確度都有不同程度提升。 10時10分,第一個現場水樣迅速送到了臨時實驗室,應急測試人員迅速投入分析工作。 在不到10平方米的臨時實驗室內,便攜式GC-MS測試儀、AMSTD便攜式重金屬分析儀等設備不停運轉,在分析水樣中揮發性有機氣體以及水樣重金屬含量方麵起到重要的作用。 1組負責水質有機氣體分析,利用便攜式GC-MS測試分析水樣中揮發性有機氣體;2組負責水質重金屬分析,利用AMSTD便攜式重金屬分析儀測試分析水樣中重金屬含量。信息綜合組則負責在現場實驗室進行應急監測數據匯總、應急快報編製。 取樣、測試、記錄……工作人員分工明確,各盡所能。 “多台設備集體運轉,能現場分析水樣中揮發性有機氣體,並測定鉛、汞、鉻、鋅等多種重金屬的含量。”同時,現場實驗室還能開展應急監測數據匯總、應急快報編製。 “現場使用的取樣、分析等設備均能測出相關指標,技術人員也擁有豐富應急處置經驗,這樣也能避免送樣途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市生態環境局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劉子芳說,“經過科學處理後的監測報告,讓我們能給相關部門提出是否需要關閉飲用水源、是否需要轉移群眾等處置建議。並且通過演練,讓大家更加清晰環境監測流程,提升環境應急處突能力。” 10時20分,漢源縣環境監測站接到第一份水樣,並按規範方法配套質控程序開始室內精確分析。 11時30分,雅安市2020年環境應急監測專項演練第一份應急快報報出。根據監測結果和事故特征對事故影響範圍、程度及汙染物擴散趨勢進行精準研判,提出消除和減輕汙染程度的合理化建議和措施,以及持續監測的計劃,以供綜合應急部門決策。 隨後,又一輪現場采集樣品被送達,又一番爭分奪秒地分析操作,又一組數據信息被匯集,又一個汙染團擴散趨勢被鎖定…… 參與應急監測的工作人員整理好還沒有脫下的防護服,無人機開啟了新的巡航,采樣船隻再次迎風破浪,分析人員再次凝神操作,數據研判人員再次緊急會商,繼續開展下一輪的監測……分析監測樣水 積累經驗 錘煉隊伍 不斷提高實戰能力 “汙染團趨勢穩定可控、水氣環境質量穩定達標……” 17時,經過連續不斷的實時監測,後續監測數據不斷報出。經共同努力,監測結果顯示,所有監測斷麵的汙染物濃度均下降至安全水平。 應急監測現場指揮組根據監測結果向應急監測領導組提出申請,經批準後終止應急監測。 隨著指揮中心一聲令下,此次應急演練終止。 “監測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為環境執法提供科學依據,更能在各種突發環境事件中提供科學處置的依據。”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餘剛平總結說,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是環境監測工作任務的重中之重,要不斷加強整個生態環境監測隊伍能力的提升,才能確保發生汙染事故時有兵可用、有兵能用。 這次演練,鍛煉了生態環境隊伍的監測能力,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也讓監測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為環境執法提供科學依據,更能在各種突發環境事件中提供科學處置依據。 “通過此次演練,提高了我的現場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陳昶旭是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一名工作人員,平時常在室內進行重金屬等分析工作,當天的演練,“提高了我們的實戰能力”。 與陳昶旭一樣,當天參加演練的眾多生態環境係統的工作人員,都有著自己的收獲。 此次演練,加強了全市監測隊伍、各個監測組的統籌調度能力,創新了聯合監測思維,提升了應急監測實戰水平和科技水平。 通過此次專項演練,規範了環境監測係統應對突發性環境汙染事件的應急監測程序;檢驗環境應急監測方案的科學性、響應的及時性、數據的準確性、報告的科學性、建議的合理性;進一步促進應急監測能力的建設;為環境應急處置提供快速、有效的技術支撐。 下一步,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將進一步找差距、抓落實,持續鞏固和提升環境應急監測水平,鍛造一支“拉得出、衝得上、測得準、打得贏”的生態環境監測鐵軍,全力以赴當好生態鐵軍的哨兵。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黃偉
危化品泄漏,提升铁军事故情勢不明;接警後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应急勇当協調全域監測力量,监测第一時間趕赴現場……
現場監測,生态哨兵采用科技輔助傳統技術,提升铁军天地一體全麵覆蓋;各方協同作戰,应急勇当及時報送監測結果,监测快速製定相應措施……
1月14日上午,生态哨兵我市2020年環境應急監測專項演練在漢源湖碼頭舉行,提升铁军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应急勇当各縣區環境監測站共同參與了演練。监测
這是生态哨兵一次實戰演練,旨在全麵提高我市環境監測係統應對突發性環境事件的提升铁军快速反應和監測能力。
這是应急勇当一次應急監測製度和運行機製的檢驗,讓監測人員能及時、监测高效地為重大突發性環境汙染事件處置提供決策依據,減少或消除重大環境汙染事件所造成的影響。
用無人機監測大氣汙染物
模擬場景
危化品在漢源湖擴散
鄰近敏感區空氣刺鼻
高峽平湖,蒼山疊翠,水天一色,漢源湖作為西南片區最大的人工湖,風景宜人。漢源縣城臨湖而建,國道108線和雅西高速公路蜿蜒繞湖,漢源工業集中區材料運輸車絡繹不絕……
1月14日7時15分,隨著“砰”的一聲轟響,平靜的漢源縣城被驚醒。漢源縣環湖路某處,某金屬廠一輛運輸含重金屬化學品的罐車因故障打滑,意外與另一輛運輸危化品原料(苯)的罐車相撞。因使用年限較久,事故導致兩車罐體閥門失效,危化品外泄,並通過公路排水口進入無名小水溝流入漢源湖,現場同時發生火情,部分氣體也隨之順風飄向鄰近的居民聚集地,空氣裏彌漫刺鼻的氣味,民眾恐慌……
接警後整隊出發
應急啟動
協調全域監測力量
共擔生態鐵軍使命
“漢源縣環湖路危化品泄漏,事故情勢不明!”1月14日7時30分,市生態環境局接漢源生態環境局電話報警。
值班人員詳細記錄事件發生時間、地點、原因、汙染源、主要汙染物、汙染範圍、周圍環境情況(敏感因素)、人員傷亡情況以及報告聯係人、聯係方式等情況,報告應急監測指揮組領導,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預案,應急監測工作就此展開……
災情就是命令。
接警後,市生態環境局領導高度重視,迅速通知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受領應急監測任務,並協調各縣區生態環境局出動監測力量,配合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開展聯合監測。
同一時間,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心愚立即會同市監測中心站、監察支隊及相關科室緊急會商預判,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響應。
與此同時,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分析人員全麵出動,分工到位,立即準備相關設備物資。協調各縣區監測站積極配合,由漢源縣環境監測站提供實驗室,負責室內分析;其他站分別加入現場監測組、臨時實驗室組、信息綜合組等。
8時30分,應急監測車輛滿載專業設備、監測物資,集合到位;監測人員精神抖擻,整裝出發。
一場旨在提升全市應急監測能力,錘煉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品格作風的應急演練正式拉開帷幕……
現場水樣采集及水質
現場監測
科技輔助傳統技術
天地一體全麵覆蓋
身穿致密性化學防護服、佩戴呼吸器,提著各式各樣便攜式檢測裝置的監測人員正在現場監測空氣和水質……
9時50分,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進入事故突發現場(模擬現場)。一到事故中心,空氣、水質應急監測組的人員全副武裝,迅速投入到緊張有序的工作中。
“快速監測,確認易燃易爆炸氣體和有毒有害氣體的數據……”現場空氣組首先進行易燃易爆炸氣體、有毒有害氣體的快速監測。
同一時間,現場水質組利用快速檢驗設備進行事故現場液體留滯處、現場下遊100米地表水溝渠水質的快速檢測,並采集水樣送至現場臨時實驗室、漢源站實驗室。
10分鍾後,現場監測組向應急總指揮匯報首次監測結果。
在事故現場周邊,其他兩組監測人員也正在忙碌著。
此次演練中,在水樣采集和大氣汙染物監測時,均使用了無人機,“這樣能夠快速鎖定汙染物在漢源湖麵擴散的位置,同時也能在較大範圍內全麵測試分析大氣汙染物。”
其中一組(3組)負責無人機采集水樣,利用無人機及配套采水裝置,對汙染團進入漢源湖的擴散麵進行水樣采集,既要小心操作把控好點位,又要注意采集樣品的有效性,並非易事,直到完成第一頻次的全部采樣,工作人員的心才放鬆了下來。
另一組(4組)負責無人機大氣汙染物監測,首次利用無人機及配套監測裝置針對事故現場周邊及最近敏感受體,快速測試分析等大氣汙染物,既要隨時監控、記錄數據,又要爭分奪秒進行遠距離精準操作,其間可能還要跟群眾溝通,這讓無人機監測操作手感慨道:“這比自動監控操作精細多了,但肯定能提高效率,在應急監測中發揮科技能效。”
監測事故現場有毒有害氣體
協同作戰
及時報送監測結果
快速製定相應措施
9時35分,臨時實驗室組及信息組到達碼頭,10分鍾之內完成臨時實驗室及應急監測指揮中心搭建;與此同時,一艘應急船隻從漢源湖碼頭轟鳴出發,帶著現場采樣組的人員與水質采樣設備破開靜靜的湖麵,去下遊的斷麵采樣……
他們分別在距事故中心1公裏、2公裏等處取水,再次監測汙染物擴散情況。
“采樣後約40分鍾,我們就將出具一份初步的監測報告。”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技術科環境監測室主任王鬆濤說,科技手段的運用,讓監測效率和準確度都有不同程度提升。
10時10分,第一個現場水樣迅速送到了臨時實驗室,應急測試人員迅速投入分析工作。
在不到10平方米的臨時實驗室內,便攜式GC-MS測試儀、AMSTD便攜式重金屬分析儀等設備不停運轉,在分析水樣中揮發性有機氣體以及水樣重金屬含量方麵起到重要的作用。
1組負責水質有機氣體分析,利用便攜式GC-MS測試分析水樣中揮發性有機氣體;2組負責水質重金屬分析,利用AMSTD便攜式重金屬分析儀測試分析水樣中重金屬含量。信息綜合組則負責在現場實驗室進行應急監測數據匯總、應急快報編製。
取樣、測試、記錄……工作人員分工明確,各盡所能。
“多台設備集體運轉,能現場分析水樣中揮發性有機氣體,並測定鉛、汞、鉻、鋅等多種重金屬的含量。”同時,現場實驗室還能開展應急監測數據匯總、應急快報編製。
“現場使用的取樣、分析等設備均能測出相關指標,技術人員也擁有豐富應急處置經驗,這樣也能避免送樣途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市生態環境局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劉子芳說,“經過科學處理後的監測報告,讓我們能給相關部門提出是否需要關閉飲用水源、是否需要轉移群眾等處置建議。並且通過演練,讓大家更加清晰環境監測流程,提升環境應急處突能力。”
10時20分,漢源縣環境監測站接到第一份水樣,並按規範方法配套質控程序開始室內精確分析。
11時30分,雅安市2020年環境應急監測專項演練第一份應急快報報出。根據監測結果和事故特征對事故影響範圍、程度及汙染物擴散趨勢進行精準研判,提出消除和減輕汙染程度的合理化建議和措施,以及持續監測的計劃,以供綜合應急部門決策。
隨後,又一輪現場采集樣品被送達,又一番爭分奪秒地分析操作,又一組數據信息被匯集,又一個汙染團擴散趨勢被鎖定……
參與應急監測的工作人員整理好還沒有脫下的防護服,無人機開啟了新的巡航,采樣船隻再次迎風破浪,分析人員再次凝神操作,數據研判人員再次緊急會商,繼續開展下一輪的監測……
分析監測樣水
積累經驗
錘煉隊伍
不斷提高實戰能力
“汙染團趨勢穩定可控、水氣環境質量穩定達標……”
17時,經過連續不斷的實時監測,後續監測數據不斷報出。經共同努力,監測結果顯示,所有監測斷麵的汙染物濃度均下降至安全水平。
應急監測現場指揮組根據監測結果向應急監測領導組提出申請,經批準後終止應急監測。
隨著指揮中心一聲令下,此次應急演練終止。
“監測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為環境執法提供科學依據,更能在各種突發環境事件中提供科學處置的依據。”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餘剛平總結說,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是環境監測工作任務的重中之重,要不斷加強整個生態環境監測隊伍能力的提升,才能確保發生汙染事故時有兵可用、有兵能用。
這次演練,鍛煉了生態環境隊伍的監測能力,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也讓監測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為環境執法提供科學依據,更能在各種突發環境事件中提供科學處置依據。
“通過此次演練,提高了我的現場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陳昶旭是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一名工作人員,平時常在室內進行重金屬等分析工作,當天的演練,“提高了我們的實戰能力”。
與陳昶旭一樣,當天參加演練的眾多生態環境係統的工作人員,都有著自己的收獲。
此次演練,加強了全市監測隊伍、各個監測組的統籌調度能力,創新了聯合監測思維,提升了應急監測實戰水平和科技水平。
通過此次專項演練,規範了環境監測係統應對突發性環境汙染事件的應急監測程序;檢驗環境應急監測方案的科學性、響應的及時性、數據的準確性、報告的科學性、建議的合理性;進一步促進應急監測能力的建設;為環境應急處置提供快速、有效的技術支撐。
下一步,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將進一步找差距、抓落實,持續鞏固和提升環境應急監測水平,鍛造一支“拉得出、衝得上、測得準、打得贏”的生態環境監測鐵軍,全力以赴當好生態鐵軍的哨兵。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黃偉
聯合國機構評估美貿易保護主義將重創最脆弱經濟體
茶葉從團餅茶到散葉茶的發展曆史
氣溫陡降 “四山一崗”道路基本順暢
農發行雅安市分行積極支持雅安農村能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