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需要什么 他们就演什么

时间:2025-04-21 01:07:57来源: 分类:探索

土橋村農民藝術團表演節目

 

  雨城區姚橋鎮土橋村農民藝術團從1997年成立至今,农民逢年過節已在全區各社區、农民鄉鎮演出了百餘場。农民該藝術團表演的农民《歡樂中國年》《青藏高原》《喜慶秧歌》《二泉映月》等節目已成為姚橋鎮周邊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節目。
  
  創作來源於身邊
  昨(10)日下午,农民記者走進姚橋鎮土橋村村民活動中心,农民一陣陣鑼鼓聲傳入耳際,农民土橋村農民藝術團正在排練新節目,农民10多位大嫂在指導老師的农民指揮下,整齊劃一地打著腰鼓,农民大嫂們那認真勁兒儼然是农民專業演員。
  據悉,农民這個農民藝術團的农民班底來自土橋村的農民,以前隻有幾名農民參加,农民如今,农民已發展到20多人參與的團隊。
  一個鄉鎮農民業餘藝術團的文藝演出為什麽能持續“紅火”?姚橋鎮土橋村村委會相關負責人道出了原由:“他們的節目都是身邊人表演,帶有農民十分熟悉的泥土芳香。農民群眾在文化互動中得到情感宣泄,在自娛創造中獲得健身快樂,在鄰裏羨慕中贏得讚譽和滿足,從而吸引了大批農村觀眾,進而激發了農民演員的創作熱情。”
  
  衣食足而文藝興
  “孩子長大後都外出打工,每年的農活又都不重,日子好過了就想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參加藝術團跳舞不僅可以健身,還可以使自己身心得到愉悅,何樂而不為……”談到組建農民藝術團的初衷,農民藝術團團長李惠蓉告訴記者,1997年年初,她和丈夫甘瑞華自發成立了土橋村農民藝術團。
  “農民需要什麽,他們就演什麽。在田間,在地頭,在農家,在村口,隻要農民有需求,就到他們那裏演出。”李慧蓉告訴記者,農民藝術團成立之初,麵臨的困難重重,可憑著對藝術的執著,通過不斷地摸索實踐,他們對藝術團做了準確的定位:立足農村,創新傳統曲目,將群眾娛樂與藝術表演結合起來。
  “當時藝術團隻有幾個人,沒有固定的場地和基礎設備。麵臨這些困難,我們就把自己家的院壩騰出來作為藝術團的排練場地。還把自家的樂器設備提供給團裏無償使用,直到現在,這些設備現在還是藝術團的重要裝備。”李惠蓉說,藝術團成立之初,成員主要來自周邊村裏的婦女,他們就教她們發音、識譜、排練一些簡單舞蹈等,一點一滴、一步一步,一群毫無音樂基礎的農村中老年人,慢慢成為粗懂樂理和有一定表演技巧的藝術團成員。
  這一切,土橋村的幹部都看在眼裏,喜在心頭,他們因勢利導,大力支持,村上先後出錢投資,為藝術團添置了獅子、龍燈、鑼鼓、音響等文藝演出器材,不斷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
  
  藝術團成了“香餑餑”
  羅雅莉今年57歲,是土橋村農民藝術團的老成員。羅雅莉在這10餘年間一場不落地參與了所有的藝術團演出。2007年,羅雅莉患上了癌症,但熱心於農村文化事業的她始終保持著樂觀的情緒,依然堅持與土橋村農民藝術團的其他隊員一起進行演出。2007年8月,剛剛做完手術沒多久,她就立即趕去參加演出。
  “去年年底,我到醫院檢查,結果各項指標完全正常,是農村的文化藝術救了我一命。”如今的羅雅莉滿麵紅光,一點都不像經過一場大病的人。
  演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講政策、解矛盾、促進鄉村文明。土橋村農民藝術團如今已成為姚橋鎮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文化傳播員、政策宣講員。十多年來,雨城區各社區、鄉鎮也紛紛邀請他們進行演出。如今,這支農民藝術團已成了推進鄉風文明的“香餑餑”。記者 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