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頂峰茶園改造提升新建茶園作業道路南郊鄉柳陽村蔬菜良種繁育基地 攻堅克難促重建,重建凝心聚力譜新篇。项目 災後重建以來,完工完成雨城區農業局按照“以人為本、率达率尊重自然、投资統籌兼顧、重建立足當前、项目著眼長遠、完工完成科學重建”的率达率原則,堅守“六位一體”工作底線,投资創新農業重建體製機製,重建全力推進“造血式”重建。项目 雨城區“4·20”蘆山地震災後農業恢複重建總體規劃實施項目26個,完工完成估算總投資58915萬元。率达率截至目前,投资累計完工項目26個,完工率100%,累計完成投資58645萬元,完成投資率99.5%,基本完成農業重建目標任務。 創新機製 確保完成重建目標 合理的重建機製,是災後重建有序推進的保障。雨城區農業局創新工作機製,加快推進雨城區農業重建工作,確保按期完成農業重建項目任務。 雨城區農業局統一製定提升整體布局規劃,統一整合項目實施,旨在提升農業產業整體布局,著力加強災區農業產業培育,讓災區群眾在安居之後有持續穩定的增收來源,生活不斷得到改善,形成災後恢複重建的新亮點和災區提升發展的新增長點。 打造“萬畝生態觀光茶園”。依托上裏古鎮旅遊業發展,以共和村為核心,打造生態觀光茶園,建成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和鄉村旅遊為一體的茶葉產業園區。同時,依托“百裏生態茶文化走廊”建設,以上裏、中裏、碧峰峽、北郊和多營等鄉鎮為重點,打造8萬畝生態觀光茶葉產業園區,建成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和鄉村旅遊為一體的“百裏生態茶文化走廊”。 建設“龍門山脈萬畝優質獼猴桃產業園”。以中裏鎮為重點,輻射上裏、碧峰峽和多營等鄉鎮,集中打造“龍門山脈萬畝優質獼猴桃產業園”,建成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和鄉村旅遊為一體的特色獼猴桃產業園區。 打造“千畝有機食用菌標準化產業示範園區”。以上裏鎮廟圷村和碧峰峽鎮七老村為重點,依托食用菌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集中打造“千畝有機食用菌標準化示範園區”。 建造兩個“現代萬頭生豬標準化生態示範養殖場”。以孔坪鄉和觀化鄉為重點,集中打造兩個萬頭現代生豬標準化生態示範養殖場,建成年出欄3萬頭優質肉豬生產基地。 另一方麵,充分利用災後恢複重建機遇,推進生態農業和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有機結合。依托上裏古鎮旅遊、碧峰峽熊貓基地和生態旅遊、中裏紅色旅遊,以及蒙頂山茶文化旅遊等的發展,整合災後重建項目,做好農旅結合、產業重建與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結合、產業重建與招商引資結合“三個結合”,實現一、三產業互動發展。 此外,為確保廉潔重建、陽光重建,雨城區農業局建立了災後恢複重建農業項目廉政風險防控機製、信息公開機製、倒逼推進機製和項目建成後使用和管理機製。通過製度倒逼,將“六位一體”工作底線根植在雨城區農業重建係統的工作人員心中。 “造血式”重建 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造血式”產業重建,是雨城區農業局推進農業重建項目的共識。唯有變“輸血”為“造血”,產業發展才能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災後重建以來,雨城區農業局建成了3大產業園區、5個農業公園、14個特色優勢產業園。 3大產業園區是:“百裏生態茶文化走廊茶葉產業園區”、“龍門山脈萬畝優質獼猴桃產業園區”、“食用菌產業園區”。 5個農業公園是:多營藏茶村“世界茶種園”、中裏鎮龍泉村“獼猴桃產業公園”、上裏鎮六家村“農業觀光體驗園區”、上裏鎮廟圷村水景家園“茶產業公園”、上裏鎮共和村“歸耕園”。 14個特色優勢產業園是:圍繞災後重建集中安置點建成7個茶葉產業園、5個獼猴桃產業園、2個食用菌產業園。 農民們依托“造血式”重建的產業,開啟了致富之路。 位於雨城區上裏鎮六家村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依托上裏古鎮旅遊業發展,通過整合實施生產溫室項目、受損農田修複項目、農業產業發展資金項目和節水灌溉設施項目,雨城區農業局在上裏鎮六家村建成了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和鄉村旅遊為一體的特色“農業觀光體驗園區”,通過公開招租,由四川益諾仕農業科技公司承租經營。 四川益諾仕農業科技公司負責人是80後範晉銘。他從比利時引進60畝良種苗圃奇異莓(軟棗獼猴桃的商品名),2015年到了成熟期,與淘寶食品頻道合作,售價120元/斤,36小時內就將3000件貨品銷售一空。 範晉銘說:“上裏鎮六家村180畝核心園區的道路、溝渠、灌溉設施等都打造好了,包括溫室大棚是災後重建資金完成的,我們拎包即可入駐;2015年,區農業局派發了40多噸有機肥、太陽能殺蟲燈;區科技局不僅提供科技經費,還幫助我們與川農大建立合作關係,去年與川農大建立了軟棗獼猴桃的資源圃,今年還將實施大棚的物聯網工程。” 農業觀光體驗園區讓周邊的農民入園,成為產業工人或者服務者,農民收入渠道得到拓展;而在上裏鎮廟圷村,災後重建項目食用菌產業園的落成,讓周邊村民都分享到種植食用菌的福利。 該食用菌產業園區配備了食用菌良種繁育基地、食用菌加工廠、食用菌凍庫、食用菌篩選車間、辦公及化驗配套用房、食用菌種植大棚。承租經營的公司負責人楊洪兵說,園區建成後預計年產食用菌包900萬袋,年種植300萬袋,年產值達到4500萬元,帶動當地100戶農戶種植。 災後重建過程中,雨城區農業局把重建與農業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休閑觀光農業、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相結合,讓“造血式”重建為發展現代農業搭建起橋梁。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李璐君
鳳鳴頂峰茶園改造提升新建茶園作業道路
南郊鄉柳陽村蔬菜良種繁育基地
攻堅克難促重建,重建凝心聚力譜新篇。项目
災後重建以來,完工完成雨城區農業局按照“以人為本、率达率尊重自然、投资統籌兼顧、重建立足當前、项目著眼長遠、完工完成科學重建”的率达率原則,堅守“六位一體”工作底線,投资創新農業重建體製機製,重建全力推進“造血式”重建。项目
雨城區“4·20”蘆山地震災後農業恢複重建總體規劃實施項目26個,完工完成估算總投資58915萬元。率达率截至目前,投资累計完工項目26個,完工率100%,累計完成投資58645萬元,完成投資率99.5%,基本完成農業重建目標任務。
創新機製
確保完成重建目標
合理的重建機製,是災後重建有序推進的保障。雨城區農業局創新工作機製,加快推進雨城區農業重建工作,確保按期完成農業重建項目任務。
雨城區農業局統一製定提升整體布局規劃,統一整合項目實施,旨在提升農業產業整體布局,著力加強災區農業產業培育,讓災區群眾在安居之後有持續穩定的增收來源,生活不斷得到改善,形成災後恢複重建的新亮點和災區提升發展的新增長點。
打造“萬畝生態觀光茶園”。依托上裏古鎮旅遊業發展,以共和村為核心,打造生態觀光茶園,建成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和鄉村旅遊為一體的茶葉產業園區。同時,依托“百裏生態茶文化走廊”建設,以上裏、中裏、碧峰峽、北郊和多營等鄉鎮為重點,打造8萬畝生態觀光茶葉產業園區,建成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和鄉村旅遊為一體的“百裏生態茶文化走廊”。
建設“龍門山脈萬畝優質獼猴桃產業園”。以中裏鎮為重點,輻射上裏、碧峰峽和多營等鄉鎮,集中打造“龍門山脈萬畝優質獼猴桃產業園”,建成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和鄉村旅遊為一體的特色獼猴桃產業園區。
打造“千畝有機食用菌標準化產業示範園區”。以上裏鎮廟圷村和碧峰峽鎮七老村為重點,依托食用菌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集中打造“千畝有機食用菌標準化示範園區”。
建造兩個“現代萬頭生豬標準化生態示範養殖場”。以孔坪鄉和觀化鄉為重點,集中打造兩個萬頭現代生豬標準化生態示範養殖場,建成年出欄3萬頭優質肉豬生產基地。
另一方麵,充分利用災後恢複重建機遇,推進生態農業和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有機結合。依托上裏古鎮旅遊、碧峰峽熊貓基地和生態旅遊、中裏紅色旅遊,以及蒙頂山茶文化旅遊等的發展,整合災後重建項目,做好農旅結合、產業重建與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結合、產業重建與招商引資結合“三個結合”,實現一、三產業互動發展。
此外,為確保廉潔重建、陽光重建,雨城區農業局建立了災後恢複重建農業項目廉政風險防控機製、信息公開機製、倒逼推進機製和項目建成後使用和管理機製。通過製度倒逼,將“六位一體”工作底線根植在雨城區農業重建係統的工作人員心中。
“造血式”重建
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造血式”產業重建,是雨城區農業局推進農業重建項目的共識。唯有變“輸血”為“造血”,產業發展才能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災後重建以來,雨城區農業局建成了3大產業園區、5個農業公園、14個特色優勢產業園。
3大產業園區是:“百裏生態茶文化走廊茶葉產業園區”、“龍門山脈萬畝優質獼猴桃產業園區”、“食用菌產業園區”。
5個農業公園是:多營藏茶村“世界茶種園”、中裏鎮龍泉村“獼猴桃產業公園”、上裏鎮六家村“農業觀光體驗園區”、上裏鎮廟圷村水景家園“茶產業公園”、上裏鎮共和村“歸耕園”。
14個特色優勢產業園是:圍繞災後重建集中安置點建成7個茶葉產業園、5個獼猴桃產業園、2個食用菌產業園。
農民們依托“造血式”重建的產業,開啟了致富之路。
位於雨城區上裏鎮六家村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依托上裏古鎮旅遊業發展,通過整合實施生產溫室項目、受損農田修複項目、農業產業發展資金項目和節水灌溉設施項目,雨城區農業局在上裏鎮六家村建成了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和鄉村旅遊為一體的特色“農業觀光體驗園區”,通過公開招租,由四川益諾仕農業科技公司承租經營。
四川益諾仕農業科技公司負責人是80後範晉銘。他從比利時引進60畝良種苗圃奇異莓(軟棗獼猴桃的商品名),2015年到了成熟期,與淘寶食品頻道合作,售價120元/斤,36小時內就將3000件貨品銷售一空。
範晉銘說:“上裏鎮六家村180畝核心園區的道路、溝渠、灌溉設施等都打造好了,包括溫室大棚是災後重建資金完成的,我們拎包即可入駐;2015年,區農業局派發了40多噸有機肥、太陽能殺蟲燈;區科技局不僅提供科技經費,還幫助我們與川農大建立合作關係,去年與川農大建立了軟棗獼猴桃的資源圃,今年還將實施大棚的物聯網工程。”
農業觀光體驗園區讓周邊的農民入園,成為產業工人或者服務者,農民收入渠道得到拓展;而在上裏鎮廟圷村,災後重建項目食用菌產業園的落成,讓周邊村民都分享到種植食用菌的福利。
該食用菌產業園區配備了食用菌良種繁育基地、食用菌加工廠、食用菌凍庫、食用菌篩選車間、辦公及化驗配套用房、食用菌種植大棚。承租經營的公司負責人楊洪兵說,園區建成後預計年產食用菌包900萬袋,年種植300萬袋,年產值達到4500萬元,帶動當地100戶農戶種植。
災後重建過程中,雨城區農業局把重建與農業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休閑觀光農業、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相結合,讓“造血式”重建為發展現代農業搭建起橋梁。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李璐君
大培訓 大練兵打造一支業務過硬的交警隊伍
2025年 Bauma 展上,Wirtgen Group 推出的眾多創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
我國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加速推進
一圖重溫山東重工濰柴旗下德國凱傲集團發展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