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趙曉東,法官石棉縣法院黨組副書記、赵晓副院長。东忠他帶頭辦理疑難複雜案件,于法于事嚴把案件質量關;紮根基層法院三十三年,律忠服務群眾千千萬;曾多次被評為“優秀公務員”“先進工作者”等,法官2019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榮譽天平獎章”。赵晓趙曉東(中)接待群眾,了解他們的于法于事訴求 司法為民 三十三年如一日 4月16日,石棉縣法院副院長辦公室內,律忠趙曉東低頭翻閱卷宗,法官不時用筆記錄。赵晓 1987年,东忠趙曉東考進石棉縣法院,于法于事成為一名書記員。律忠書記員、法官、副庭長、庭長、紀檢組長、副院長,一路走來,他都在審判一線。擇一事,終一生。如今,53歲的他已經紮根基層法院三十三年。 剛參加工作時,趙曉東被分配到距離石棉縣城最遠的法庭——新民法庭。“主要審理、調解一些鄰裏糾紛、打架鬥毆等案件。”趙曉東介紹,當時麵對這一類型的案件,主要采用調解方式解決,也就是現在說的“訴前調解”。有時,當事人寫一個訴狀,表明自己受到財產侵害,但許多信息不明晰。由於交通工具有限,為調查收集證據,趙曉東與同事隻能步行或騎自行車到村上調查取證,一來一去要好幾天。為了一個案子,法官可謂是“跑斷腿”。 後來,條件慢慢改善,法院配備了摩托車。1989年到1994年,趙曉東作為書記員,兼顧安順法庭和新民法庭。那段時間,他騎著摩托車和法官一起,把足跡遍及法庭轄區的各個村落。“換胎補胎是家常便飯。”由於長時間騎摩托車辦案,趙曉東還練就出修摩托車的技能,甚至能將一輛摩托車拆了重裝。 讓趙曉東印象深刻的是,有次騎摩托車去草科了解案件情況,那天所駕駛的摩托車多次出現故障,早上8點出發直到下午4點過才到村上。 道路條件不好,又逢車輛連續出現故障;返途中,又遇到大霧,他們次日淩晨2點過才到家。為了當天來回,有時他們淩晨4點便要出門。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服務了一名又一名老百姓,解決了他們的一個又一個煩惱。 麵對鄰裏糾紛,調解為主,但處理起來同樣棘手。曾經有一名藏族群眾到法院來反映家裏的小牛被偷。而另一方堅持認為小牛是自己家的。 一頭牛,對於群眾來說屬於家中的重要財產。如何判斷牛的歸屬?趙曉東原本打算通過鑒定來解決,但當時未找到專業鑒定機構。後來在調查中,趙曉東等人發現兩家本來就有矛盾,於是趙曉東等人擺事實、講道理……最終通過調解方式,讓小牛歸屬問題得到解決。 幫助群眾解決問題,趙曉東體驗到作為法院人的職業榮譽感。在基層法庭的辦案經曆,在艱苦的條件下,和群眾長期打交道中,也鍛煉了趙曉東的意誌品質,讓其積累了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 化解矛盾 少數民族文化助力調解 石棉縣地處雅安市西南部,貢嘎山南麓,是多民族雜居地區。遇到少數民族發生糾紛的問題,有時會涉及兩個家族。 曾經,石棉縣新民鄉有一對訂婚的藏族男女,後來女方悔婚。由於彩禮退還問題,雙方分歧較大,發生糾紛。 這起案件,趙曉東格外印象深刻。 他們調查了解到,當地有“多退或加倍退還”的習俗。這意味著如果女方悔婚,要退付更多。為了從根本上化解矛盾,趙曉東介紹,法院先通過當地少數民族村幹部理順各自家族背景,再由雙方家族頭人出麵做工作,配合法官釋法講理。 最終,經過反複多次調解,雙方達成和解,案件得到妥善處理。“處理少數民族案件,關鍵要在依法辦案的前提下尊重當地風俗習慣,邀請當地有威望的人參與,進而促進問題的圓滿解決。”趙曉東說,也是在辦理一起起涉及少數民族的調解案件中,石棉縣法院逐漸總結形成富有特色的調解辦法。 石棉縣法院結合轄區民族特點,為少數民族量身定製調解方式,設立“德古調解室”和“路吉達刻調解室”,在通曉藏語、彝語與民族習慣的少數民族有威望的人中聘請調解員。 2018年7月,石棉縣法院在家事審判中心掛牌成立“德古調解工作室”,啟動引入“德古”調解員參與家事糾紛調處的新模式。當年9月,趙曉東與特邀“路吉達刻”調解員在石棉縣人民法院掛牌成立調解室。 石棉縣法院自引入“德古”“路吉達刻”調解員參與調處矛盾糾紛以來,實現法律與民族習慣的充分融合,打通基層法治的“末梢神經”,有效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敲響法槌 帶頭辦理重大疑難案件 4月15日,經過石棉縣法院法官的耐心調解,涉及101名企業職工和3名企業勞務派遣人員的欠薪案件得到圓滿解決。當日,當事人三方聯合定製三麵錦旗送到石棉縣法院表達感謝。 在這起案件中,企業和職工雙方對調解結果比較滿意,達到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統一。而這背後,是包括趙曉東在內的石棉縣法院工作人員付出的辛苦努力。 在清理“僵屍”企業資產情況時,石棉縣法院發現某企業未償清企業職工工資。案件的難點在於,雖然企業職工簽訂了合同,但企業職工手上沒有合同;企業到底欠了多少錢,經濟補償金怎麽賠;企業法定代表人一時也未找到。這起案件涉及一百多人,背後是一百多個家庭,處理不好容易引發社會矛盾。 在趙曉東的帶領下,石棉縣法院多名法官參與,經過多方努力找到法定代表人;在開庭前,前往雨城區召開庭前會議,圍繞雙方爭議點,提出建議;最終通過調解的方式,經過逐人、逐筆核實,涉及一百多人的欠薪案件圓滿解決。 今年年初,一名群眾返鄉後,第二天到工地打工,幹活一個小時左右便意外死亡。而工程負責人所在的工地隻涉及幾萬元工程款,如何賠償?在趙曉東的努力下,最終該案也依法調解成功。 為什麽能辦理好疑難案件?不停地學習是趙曉東的秘訣,“麵對疑難案件,要嚴格法律程序,仔細梳理甄別證據,理清法律關係,妥善處理案件。” 看法律類書籍是趙曉東獨有的放鬆方式,“不覺得累,看法律書反而覺得很放鬆”。他認為,作為一名法官,不僅要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平時更要多學習,“任何事情都有處理的方法”。 “忠於法律,忠於事實”一直是趙曉東堅持的工作原則。他表示,不管開庭還是書寫判決書,都要說理充分,而這需要花費大量力氣和精力來做。“百姓歡笑咱歡顏,終身無悔做法官”,每個當事人的問題得到公平公正的解決,群眾得到獲得感、滿足感時,趙曉東也會很開心,“累並快樂著,我敬愛法官這份職業。” 本報記者 李曉明
人物名片:
趙曉東,法官石棉縣法院黨組副書記、赵晓副院長。东忠他帶頭辦理疑難複雜案件,于法于事嚴把案件質量關;紮根基層法院三十三年,律忠服務群眾千千萬;曾多次被評為“優秀公務員”“先進工作者”等,法官2019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榮譽天平獎章”。赵晓
趙曉東(中)接待群眾,了解他們的于法于事訴求
司法為民
三十三年如一日
4月16日,石棉縣法院副院長辦公室內,律忠趙曉東低頭翻閱卷宗,法官不時用筆記錄。赵晓
1987年,东忠趙曉東考進石棉縣法院,于法于事成為一名書記員。律忠書記員、法官、副庭長、庭長、紀檢組長、副院長,一路走來,他都在審判一線。擇一事,終一生。如今,53歲的他已經紮根基層法院三十三年。
剛參加工作時,趙曉東被分配到距離石棉縣城最遠的法庭——新民法庭。“主要審理、調解一些鄰裏糾紛、打架鬥毆等案件。”趙曉東介紹,當時麵對這一類型的案件,主要采用調解方式解決,也就是現在說的“訴前調解”。有時,當事人寫一個訴狀,表明自己受到財產侵害,但許多信息不明晰。由於交通工具有限,為調查收集證據,趙曉東與同事隻能步行或騎自行車到村上調查取證,一來一去要好幾天。為了一個案子,法官可謂是“跑斷腿”。
後來,條件慢慢改善,法院配備了摩托車。1989年到1994年,趙曉東作為書記員,兼顧安順法庭和新民法庭。那段時間,他騎著摩托車和法官一起,把足跡遍及法庭轄區的各個村落。“換胎補胎是家常便飯。”由於長時間騎摩托車辦案,趙曉東還練就出修摩托車的技能,甚至能將一輛摩托車拆了重裝。
讓趙曉東印象深刻的是,有次騎摩托車去草科了解案件情況,那天所駕駛的摩托車多次出現故障,早上8點出發直到下午4點過才到村上。
道路條件不好,又逢車輛連續出現故障;返途中,又遇到大霧,他們次日淩晨2點過才到家。為了當天來回,有時他們淩晨4點便要出門。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服務了一名又一名老百姓,解決了他們的一個又一個煩惱。
麵對鄰裏糾紛,調解為主,但處理起來同樣棘手。曾經有一名藏族群眾到法院來反映家裏的小牛被偷。而另一方堅持認為小牛是自己家的。
一頭牛,對於群眾來說屬於家中的重要財產。如何判斷牛的歸屬?趙曉東原本打算通過鑒定來解決,但當時未找到專業鑒定機構。後來在調查中,趙曉東等人發現兩家本來就有矛盾,於是趙曉東等人擺事實、講道理……最終通過調解方式,讓小牛歸屬問題得到解決。
幫助群眾解決問題,趙曉東體驗到作為法院人的職業榮譽感。在基層法庭的辦案經曆,在艱苦的條件下,和群眾長期打交道中,也鍛煉了趙曉東的意誌品質,讓其積累了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
化解矛盾
少數民族文化助力調解
石棉縣地處雅安市西南部,貢嘎山南麓,是多民族雜居地區。遇到少數民族發生糾紛的問題,有時會涉及兩個家族。
曾經,石棉縣新民鄉有一對訂婚的藏族男女,後來女方悔婚。由於彩禮退還問題,雙方分歧較大,發生糾紛。
這起案件,趙曉東格外印象深刻。
他們調查了解到,當地有“多退或加倍退還”的習俗。這意味著如果女方悔婚,要退付更多。為了從根本上化解矛盾,趙曉東介紹,法院先通過當地少數民族村幹部理順各自家族背景,再由雙方家族頭人出麵做工作,配合法官釋法講理。
最終,經過反複多次調解,雙方達成和解,案件得到妥善處理。“處理少數民族案件,關鍵要在依法辦案的前提下尊重當地風俗習慣,邀請當地有威望的人參與,進而促進問題的圓滿解決。”趙曉東說,也是在辦理一起起涉及少數民族的調解案件中,石棉縣法院逐漸總結形成富有特色的調解辦法。
石棉縣法院結合轄區民族特點,為少數民族量身定製調解方式,設立“德古調解室”和“路吉達刻調解室”,在通曉藏語、彝語與民族習慣的少數民族有威望的人中聘請調解員。
2018年7月,石棉縣法院在家事審判中心掛牌成立“德古調解工作室”,啟動引入“德古”調解員參與家事糾紛調處的新模式。當年9月,趙曉東與特邀“路吉達刻”調解員在石棉縣人民法院掛牌成立調解室。
石棉縣法院自引入“德古”“路吉達刻”調解員參與調處矛盾糾紛以來,實現法律與民族習慣的充分融合,打通基層法治的“末梢神經”,有效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敲響法槌
帶頭辦理重大疑難案件
4月15日,經過石棉縣法院法官的耐心調解,涉及101名企業職工和3名企業勞務派遣人員的欠薪案件得到圓滿解決。當日,當事人三方聯合定製三麵錦旗送到石棉縣法院表達感謝。
在這起案件中,企業和職工雙方對調解結果比較滿意,達到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統一。而這背後,是包括趙曉東在內的石棉縣法院工作人員付出的辛苦努力。
在清理“僵屍”企業資產情況時,石棉縣法院發現某企業未償清企業職工工資。案件的難點在於,雖然企業職工簽訂了合同,但企業職工手上沒有合同;企業到底欠了多少錢,經濟補償金怎麽賠;企業法定代表人一時也未找到。這起案件涉及一百多人,背後是一百多個家庭,處理不好容易引發社會矛盾。
在趙曉東的帶領下,石棉縣法院多名法官參與,經過多方努力找到法定代表人;在開庭前,前往雨城區召開庭前會議,圍繞雙方爭議點,提出建議;最終通過調解的方式,經過逐人、逐筆核實,涉及一百多人的欠薪案件圓滿解決。
今年年初,一名群眾返鄉後,第二天到工地打工,幹活一個小時左右便意外死亡。而工程負責人所在的工地隻涉及幾萬元工程款,如何賠償?在趙曉東的努力下,最終該案也依法調解成功。
為什麽能辦理好疑難案件?不停地學習是趙曉東的秘訣,“麵對疑難案件,要嚴格法律程序,仔細梳理甄別證據,理清法律關係,妥善處理案件。”
看法律類書籍是趙曉東獨有的放鬆方式,“不覺得累,看法律書反而覺得很放鬆”。他認為,作為一名法官,不僅要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平時更要多學習,“任何事情都有處理的方法”。
“忠於法律,忠於事實”一直是趙曉東堅持的工作原則。他表示,不管開庭還是書寫判決書,都要說理充分,而這需要花費大量力氣和精力來做。“百姓歡笑咱歡顏,終身無悔做法官”,每個當事人的問題得到公平公正的解決,群眾得到獲得感、滿足感時,趙曉東也會很開心,“累並快樂著,我敬愛法官這份職業。”
本報記者 李曉明
三地共鑒硬實力丨山貓技術交流會探索場景化應用新邊界
網易雲音樂推出摸魚計算器
年內第三個百億級投資,光伏巨頭晶澳科技擬100億建新能源產業基地,股價今年已翻倍
小鵬汽車新logo正式公布 小鵬G9將於廣州車展全球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