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重现600年“碉门乌贡”辉煌

时间:2025-04-20 22:23:29来源: 分类:時尚

  600多年前,碉门乌贡因為朱元璋的誓重一句話,它名揚海外。现年

  600多年間,辉煌它在天全的碉门乌贡曆史浪花中若隱若現,成為藏區人民不可或缺的誓重飲品之一。

  600多年後,现年經曆由盛而衰後,辉煌天全的碉门乌贡一位青年和四川農業大學一位教授發現了它的價值,誓將重現它曾有的誓重輝煌。

  它就是现年天全縣的“碉門烏茶”,一個從天全曆史深處走來,辉煌並將可能帶動天全災後恢複重建茶產業發展的碉门乌贡新品牌。

  “碉門烏茶”是誓重什麽,有什麽樣的现年曆史?天全將如何打造曆史品牌?讓我們走進天全縣禁門關附近的老街,探尋碉門烏茶的前世今生。

  碉門烏茶,朱元璋賜名

  4月10日,天氣晴好,天全縣禁門關附近的老街沐浴在陽光下,讓人心情愜意。

  老街上,天全縣農耕時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內,恢複烏茶工藝概念並進行研發的四川農業大學茶學教授何春雷和天全縣“農耕時代”負責人方勇正在討論烏茶的起源。

  烏茶的得名,源於朱元璋的賜名。

  據《明史》記載,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碉門(天全)增設茶馬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詔令:“天全六番招討司八鄉之民番蠲其徭役,專令蒸造烏茶,運至岩州,置倉收貯,以易番馬。”

  天全烏茶,一時名氣揚天下,甚至有人仿冒天全烏茶來出售。據《明英宗實錄》記載,湖南黑茶就是仿天全烏茶而來……何春雷找出茶學專業課本《製茶學》(1979年版),也記錄了這一曆史。

  如今,湖南黑茶已小有名氣,而天全烏茶卻塵封在曆史的記憶中,逐漸被人遺忘。

  “我們要讓天全烏茶重振雄風……”在“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後產業重建中,天全縣從曆史資源堆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對“烏茶”的“貢獻”,決定重現“烏茶”700年前的輝煌。

  碉門烏茶,茶馬古道上的明珠

  二郎山下,天全河畔,獨有的生態氣候和地理環境,以及天全茶馬古道文化,造就了這裏獨一無二的茶葉品質,也成就了碉門的烏茶。

  4月13日,方勇來到天全縣烏茶基地,查看高山茶葉。

  這些生長在二郎山下,沐浴天全陽光的茶葉,正是製作烏茶的原料。

  而烏茶和黑茶同屬深度發酵茶,一直以來是藏區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藏族由於地處高寒地區,其生活方式攝入大量的高脂肪,但由於沒有蔬菜,隻能用茶葉分解體內脂肪。藏族嗜茶的程度到了“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故茶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是藏族地區所需的大宗商品。藏族飲茶的曆史,據載至少在唐代,也就是吐蕃早中期就開始了。

  唐代(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鬆讚幹布後,就將雅安的茶葉帶到吐蕃,並開創和開辟了西藏1300多年飲茶史和當今聞名於世界、並可與絲綢之路媲美的“川藏茶馬古道”。從雅安出發,走天全、翻二郎山,經過瀘定、康定,再到西藏,蜀中茶葉被輸送到雪域藏區。這條川藏線上的茶馬古道,與從雲南普洱出發通往西藏的滇藏茶馬古道並稱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國古文明傳播之路”。

  唐宋以來,曆朝官府推行“榷茶製”與“茶馬法”,施行“茶馬之政”;明代(公元1371—1541年)在四川雅安、天全等地設立管理茶馬交換的“茶馬司”;清朝乾隆時期,規定雨城、天全、滎經等地所產的邊茶專銷康藏,古稱“南路邊茶”。

  天全,古稱碉門,是成都通往藏區的重要通道,也是川藏茶馬古道重鎮。天全烏茶從1387年開始,一直成為中原王朝交換戰馬的重要物資,直到清末。

  碉門,作為茶馬互市曆史上的重要驛站,成就了它600餘年的厚重曆史。

  同時,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高脂肪、高營養,而烏茶有減肥、降血脂、防輻射、抗衰老、通便、養胃、軟化血脂、增強免疫等功能。

  “要讓明珠發光,就要展示出來。”方勇說,“此次我將烏茶取名為‘碉門烏貢’,正是看中了它的曆史文化價值。”

  碉門烏茶,天全茶廠邊茶輝煌的延續

  4月14日, 在老街的一幢小樓上,一位滿頭銀發的老人和幾個青年一起坐在工作室,細心地將黑色的茶葉分撿、裝箱。

  桌上,“碉門烏貢”四個鮮紅的字體格外耀眼。

  “這就是天全縣的烏茶!”方勇指著包裝精美的盒子說,“這是天全曆史的饋贈,是天全人的財富。”

  滿頭銀發的老人今年72歲,名叫彭定榮,是原天全茶廠分管技術的副廠長。

  上世紀50年代,天全縣大力發展茶葉生產,迅速恢複邊茶加工生產,建立了國營加工企業,專銷康藏地區。那時,在雅安境內有雅安茶廠、 滎經茶廠和天全茶廠等邊茶生產企業。

  彭定榮從天全茶廠技術工人做起,直到專管技術的副廠長,與天全邊茶打了一輩子交道,對茶有著很深的感情。

  那時,銷往康藏地區的茶葉由當季或當年成熟的新梢枝葉精製而成,因茶樹生長在天全縣的中高山區,氣候寒冷,吸收和儲存養分充足,茶的質量好,加工階段又優化了色澤,深受藏區人民的歡迎。

  “那時天全專製‘金尖邊茶’,並製定了嚴格的配方比例和檢驗標準。”彭定榮說,嚴格的生產、優異的質量,使天全在上世紀80年代成為全國12個邊茶基地生產縣之一,天全茶廠也成為國家認定的全國民族用品定點生產企業,其產品獲得商業部名優產品稱號。

  “實際上,‘金尖邊茶’繼承的就是天全烏茶的傳統技術。”彭定榮說,天全的茶,從碉門烏茶到金尖邊茶,一直擔負著民族團結的重任。

  上世紀90年代末,天全茶廠沒落,彭定榮也離開茶廠。

  烏茶、金尖邊茶,一度成為天全文化人研究的對象,但說到如今的發展,令人扼腕歎息……

  在天全縣災後恢複產業重建中,方勇等人挺身而出,決定以曆史的厚重與現代產業營銷的激情,重現天全烏茶曾有的輝煌。

  此次,方勇請到彭定榮作為公司技術人員,讓彭定榮又回到她熱愛的茶葉事業。

  “我很欣賞這些年輕人,有想法、有幹勁,更懂得挖掘天全文化。”彭定榮說,她將提供技術支持,打造天全品牌,助力天全產業災後重建。

  同時,方勇還邀請了四川農業大學教授何春雷作專業技術指導。

  通過院校合作,他們攜手研發烏茶產品,推出二郎山品牌“碉門烏貢”,傳遞天全的自然之美、文化之奇,以期重現“碉門烏茶”到“金尖邊茶”的輝煌,帶動天全茶產業發展。

  碉門烏茶,天全茶文化的新起點

  4月20日,天全縣二郎山賓館大廳內,天全烏茶“碉門烏貢”發布和感恩品鑒會,正式向媒體和廣大市民亮相。同時,天全縣魚泉鄉成立了烏茶專業合作社和原料基地。

  高品質的茶葉,獨具創意的包裝,吸引了眾多媒體和市民的關注。

  傳播天全!發展天全!貢獻天全!這是推出“碉門烏貢”的最終目標。

  天全,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山茶葉資源,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賜名”,更有天全茶廠金尖邊茶的輝煌……站在曆史的節點上,天全有誌青年有理由相信,“碉門烏貢”將是天全縣災後產業恢複重建的一張文化牌。

  麵對天全烏茶產業這一深具潛力的文化和商業富礦, 天全一批有誌青年成立了“農耕時代生態有限公司”,打造天全本地文化品牌。

  天全縣的物產豐富,有茶、果(獼猴桃)、米(香米)等。在曆史上,除烏茶是貢品外,天全仁義鄉的香米也曾是貢品。

  “農耕時代”準備從烏茶項目入手,提高天全特色農業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從而提升天全特色農業的整體價值。然後從農業向旅遊業延伸,提供生態天全的整體發展參考樣板,為激活全縣的產業投資貢獻力量。通過“農耕時代”出品的每款具體產品,向全國乃至世界傳播天全的物產、環境、文化、曆史,宣傳身處二郎山下的天全。

  “農耕時代”將建立生態示範種植園,與農戶合作,形成農業種植合作社,並建立文化示範級生產廠區。逐步完善產品規格,形成高中檔的產品序列,讓“碉門烏貢”成為代表天全地方烏茶曆史沿革、文化淵源、工藝傳承的產品品牌。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天全城市發展,建立天全烏茶文化園,逐步完善文化園區參觀、旅遊、休閑等功能,並結合區域旅遊發展,建立烏茶文化主題酒店、風情客棧……”方勇說。

  作為“碉門烏貢”的開發人之一,何春雷和方勇已經看到了天全茶產業的新希望。

  他說,茶葉,是雅安的品牌;烏茶,將成為天全災後重建的新品牌;天全烏茶,王者歸來!記者 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