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远的荥经民间歌谣

时间:2025-04-21 01:01:59来源: 分类:熱點

    微微擺動著右手,越越远的荥经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成員李德祥輕聲而唱,民间“清早起來霧沉沉,歌谣看見樹樁當成人,越越远的荥经抱到樹樁親個嘴,民间過後想起好笑人。歌谣”
    這是越越远的荥经在滎經縣體育場旁邊的一家茶樓內,李德祥的民间即興演唱。
    房間內的歌谣茶桌上放著幾本書籍,有李德祥編著的越越远的荥经《滎經風情》、1983年滎經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的民间《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滎經縣資料集》,還有一本油印的歌谣《滎經民謠集》。
    書中收錄的越越远的荥经都是滎經民間歌謠。作為上世紀70年代滎經文工團的民间一員,滎經縣文化局曾經的歌谣工作人員,已經退休的李德祥算是滎經縣的知名文化人士。多年來,他將自己的一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滎經的民間歌謠收集上。那三本書,傾注了李德祥的心血,被他視為寶貝。
    對於滎經民間歌謠,李德祥談興甚濃。講到酣處,李德祥自然而然地唱起了滎經的民間歌謠。

消失的民間歌謠
  
    李德祥在一篇名為《滎經泥土沃民歌》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滎經曆史悠久,山川秀麗,人傑地靈,文化源遠流長。勞動人民勤勞、樸實、敢說敢愛,有培育優秀民間歌謠的豐厚沃土。滎經民間歌謠尤以山歌中的情歌最有特色,其鄉土氣息濃鬱、比興精當、情感細膩、優美動聽,堪稱一絕。”
    多年來,經李德祥收集整理的民間歌謠已經有1000餘首,“但這還不能涵蓋民間歌謠的絕大部分,尚有很多需要我們收集整理。”
    滎經的民間歌謠,曾遍及每個鄉鎮,包括山歌、宗教歌、風俗歌、燈調、小調、勞動號子等。由於曆史的原因,古代民間歌謠已無蛛絲可尋。現在流傳在民間的歌謠,多是明、清、民國初期的產物。上世紀80年代後,民間歌謠曾有一段活躍期,但隨著流行音樂、通俗音樂的出現,民間歌謠又陷入了低穀。如今,會唱民間歌謠的老歌手已經寥寥無幾。
    滎經民間歌謠曲調多以“呀喂調”、“扯長扯”、“嗚哇嗚”(以襯詞命名)為普遍,具有一曲多詞,一詞多曲的隨意性特征。
    李德祥說,現在的民間歌謠甚至民間文化已經成為了“博物館的藝術品”,失去了時代的特色。但民間歌謠由於其地域性、曆史傳承性等因素,還是具有文學價值和研究價值的。

滎經民間歌謠的特點

    滎經是曆史古城,茶馬古道穿城而過。便利的交通,給滎經帶來文化上的更多交流。
    李德祥說,雲南有繡荷包的民間歌謠,而滎經也有繡香包的民間歌謠,內容大致相同。可以猜測,正是道路的便利,讓兩地的民間歌謠有了相互的交流。隻是誰影響了誰,也難考證。
    滎經民間歌謠除了從外地流入一部分外,大部分是具有本地特色的山歌。山歌一般具有即興創作風格。好的山歌一旦被群眾認可,便廣為流傳。它們不僅謳歌青年男女之間堅貞的愛情,也抒發內心對社會不公正現象的怨恨;傾訴人世間的苦、樂、愛、憎的感情,也點燃起群眾追求新生活的希望。
    “民間歌謠無不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李德祥說,而在民間歌謠中,也有很大的附會性。比如,對神話人物的傳唱、對曆史人物的傳唱。這是普通老百姓的一種思想寄托。   
    而民間歌謠都是用方言傳唱,也是研究語言文學的重要依據。李德祥說,滎經民間歌謠中保持了很多入聲字,發音較重。他舉例說,滎經話(滎經話有別於雅安話,屬於邛崍語係)讀1到10,讀音是越來越重;而雅安話是越來越輕;成都話則是平緩的,沒有高低之分。
    繼承和發展民間歌謠這個文化遺產是當務之急。李德祥說,保護民間歌謠,其實也是保護我們的曆史。
    雖然多年從事民間歌謠的收集,但李德祥覺得做得還不夠。他說,原來的收集主要是文字資料,然後再根據調子,譜上曲。由於民間歌謠的變異性,在傳唱中,每個人的演唱方式不同,會造成歌謠的不同,現在應該補上音像資料的收集。
    而搶救這些瀕臨失傳的民間歌謠隻是第一步。李德祥說,還應該為民間歌謠注入新的元素。讓它在新時代繼續發揚和發展。
    為此,他已經進行了一些嚐試。在日前結束的滎經縣民間文藝匯演上,作為匯演總策劃之一的李德祥就將山歌、滎經民間文化等糅合在一起,指導編排了一批歌舞節目。
    “算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匯演。”李德祥說,“但在創作上,還沒有找到最好的結合形式。”
 記者  高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