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月25日上午,立以“數字引領綠色發展”為主題的今日第二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在四川成都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闻中委员琬谈國家能源谘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国工国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杜祥琬以視頻方式發表《數字技術與能源轉型》主旨演講。程院
“數字化對提高整個能源、院士經濟和各方麵工作的源能源效率,具有重大意義。咨询专家主任转型足够再逐”他強調,杜祥“今天講的步减這幾個數字,不算數字技術,少煤但講能源一定要注意這幾個大數,立做到‘心中有數’。今日”
首先是闻中委员琬谈能源強度。杜祥琬表示,国工国目前我國的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原來是平均水平的2倍,現在已經是進步了”,下一步,如果把能源強度再降下來,從現在的1.5倍降至1倍,意味著我們每年消耗的煤炭將減少十幾億噸。
另一個“大數”是能源資源稟賦。他表示,國家現在提出“先立後破”,這就要求我們很好地理解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原來一說就是‘富煤’‘缺油’‘少氣’”,現在則既要認識到我國化石能源的資源,又要認識到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資源,“這樣才有得可立,先‘立’足夠了,然後再逐步減少化石能源。”
杜祥琬指出,目前我國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占比仍在80%以上,其中又以煤炭為主。但另一方麵,我國煤炭並不富足,人均擁有量隻有世界平均擁有水平的一半,煤炭儲采比為40年——石油儲采比為18年,天然氣儲采比為30年,相對油氣而言,煤炭是“豐富”的。
“儲采比40年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到2060年前後,即使沒有碳中和,煤炭的可開采儲量也差不多了。”他強調說,一定要注意節約高效清潔利用煤炭,同時也要逐步發展非化石能源,“這樣先立,‘立’得足夠了再逐步減少煤炭。”
(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