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提升推进我市以科技項目為抓手,科技科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创新成果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转化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轉移,提升推进為加快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市貢獻了科技力量,科技科技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创新成果作用日益彰顯,全市科技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转化 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家,提升推进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60億元;技術合同認定登記交易額4813.89萬元,科技科技同比增長10.84%;組織實施國、创新成果省、转化市科技項目99項,提升推进爭取科技項目到位資金2618萬元,科技科技帶動企業投入資金6650萬元,创新成果產生經濟效益28.77億元。 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公示名單顯示,我市21項科技成果獲獎,綜合排名在全省21個市(州)中位列第3名。 毋庸置疑,這是一張傲人的“成績單”! 抓好科技項目 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去年12月18日,雅安市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與以色列高端醫學專家MorisTopaz(莫瑞斯·托帕茲)教授舉行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和中以高端人才引智項目座談會。雙方將以院士專家工作站為平台,以托帕茲教授和以色列駐成都領事館為媒介,擬與以色列國開展多學科合作、職業技術教育、技術創新等更多領域的合作。 無獨有偶。雨城區益諾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比利時根特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團隊、波蘭、俄羅斯、美國、英國、德國等一批外國專家合作,參加了配套引種引進計劃、栽培技術研究、示範推廣、專利審定申報和配套栽培技術標準的製定,提供了20餘個軟棗獼猴桃種植資源材料。同時,專家們還提供了全套的軟棗獼猴桃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標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經濟效益。 去年,我市組織申報7項“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項目並順利實施,是我市全力抓好科技項目,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好證明。 在此基礎上,我市去年共辦理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23項,新頒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B類)12張,共計引進外籍高端專家64人次,涵蓋了醫療衛生、農業種植、生態環保等領域。爭取“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項目7項,獲項目資金81萬元。 這些外籍專家的引進和項目的實施,也為我市“5+1”綠色產業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 產業發展和科研密不可分,過去的一年,我市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需求,共組織實施國、省、市科技項目99項,爭取科技項目到位資金2618萬元,帶動企業投入資金6650萬元,產生經濟效益28.77億元,為我市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同時,按照省科技廳2020年科技計劃項目指南及工作部署要求,共組織申報各類項目73項,申請項目經費3322.7萬元,企業自籌資金7693.69萬元。截至目前,已下達2020年第一批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4項,項目資金1025萬元。 下一步,我市將積極跟蹤已申報的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積極組織推薦企業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項目、2020年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項目,積極爭取2020年度四川省企業研發投入後補助資金;圍繞我市重點產業,認真做好2020年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審批、立項、公示、下達和監督管理,確保項目資金專款專用;加大對科技計劃項目的監管,不定期深入省、市科技計劃項目承擔單位調研,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協調解決項目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證科技項目順利實施,切實提高項目實施質量。科技特派員正在進行農產品質量檢測市科技局相關人員到聯係村名山區黑竹鎮王山村調研指導工作我市某高新技術企業工作人員正在研發產品 加強創新主體培育 持續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去年7月,我市舉辦2019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場培訓會,專家們就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及評價管理、科技型中小企業市值評估、科技型中小企業成果評價、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支出的財務管理、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培育規劃等進行詳細講解。幫助企業進一步了解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評價流程和財務管理等業務知識,有利於激發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力,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 這隻是我市加強創新主體培育的縮影。 科技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源動力,企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市場主體,隻有在創新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我市在加強創新主體培育方麵也是下足功夫大做文章。 近年來,我市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工作,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持續增長。 目前,全市有42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四川航空川西機器有限公司、華潤三九(雅安)藥業有限公司、四環鋅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為龍頭企業,對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同時,我市大力支持創新平台建設,不斷健全全市科技創新體係,穩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支持有條件的縣(區)和企業建設市級研發平台,鼓勵建設滿1年以上的市級研發平台提檔升級,申報省級研發平台,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在雅轉化、科技人才在雅服務。 付出就會有收獲。我市去年成功組建了四川省微晶玻璃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億欣新材料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和雅安太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為我市高技術研發注入了強勁動力。 全市先後建成了院士專家工作站9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家、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6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家、國家星創天地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2家、省級孵化器2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家、市級產業技術研究院6家、雅安市碳酸鈣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其他市級研發平台3家、市級孵化載體18家。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市共有65家企業的研發項目享受了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收優惠,累計減免所得稅額達1.6億元,同比增長61.62%,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深化市校合作 助力科技扶貧和鄉村振興 去年11月28日,市科學技術局會同川農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邀請園藝學院教授張勇到雨城區中裏鎮鄭灣村開展軟棗獼猴桃種植管護技術培訓。 張勇以“高標準獼猴桃種植園建設”為主題,詳細講解了獼猴桃的生物學特性、種植園的高標準建設及管理、種植園的排水和獼猴桃的病蟲害預防。 培訓會結束後,專家現場考察了獼猴桃種植基地,對地形、土壤、位置等進行深入分析並對改土建園提出了相關建議,幫助當地農戶在種植軟棗獼猴桃方麵找不足、補短板。 “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係就是要用到實處,助推科技扶貧和鄉村振興。”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科技服務示範繼續壯大,充分發揮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雅安服務總站5個產業部專家團隊的作用,圍繞“五雅”產業加強農業原始創新,特別是針對有一定基礎的茶葉、花椒、黃果柑、枇杷、油茶等,加強品種引進、篩選、培育,為品種換代更新做好儲備,目前,茶葉、花椒、枇杷、黃果柑、油茶等科技創新基地初具規模。 扶貧先扶智。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我市深化市校合作,圍繞蘋果、櫻桃、枇杷、梨、蔬菜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川農大科技人才優勢,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麵的合作,為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同時,川農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服務總站協助各縣(區)共爭取省級項目11個,到位項目資金470萬元;實施市本級科技計劃項目13個,項目資金300萬元。截至目前,累計建立科技示範基地25個,基地核心麵積近2000畝,輻射麵積10萬餘畝;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近40項,申報專利12個,極大促進了我市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為了加強貧困村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建設,2019年,我市組建了8個科技扶貧特派員服務團隊,實現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積極爭取省級科技扶貧項目12項,獲項目資金500萬元;建立科技示範戶400餘戶,開展各類培訓470餘場,培訓2萬餘人次,科技扶貧專項工作成效顯著。 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深化市校合作,積極配合農業園區共建國家級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圍繞“五雅”特色優勢產業,依托川農大科技人才優勢,充分發揮雅安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係作用,助推全市鄉村振興和科技扶貧。 2020年,我市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創新能力建設,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積極搭建創新平台,切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讓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彰顯,讓全市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階。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鄭瑤
2019年,提升推进我市以科技項目為抓手,科技科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创新成果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转化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轉移,提升推进為加快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市貢獻了科技力量,科技科技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创新成果作用日益彰顯,全市科技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转化
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家,提升推进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60億元;技術合同認定登記交易額4813.89萬元,科技科技同比增長10.84%;組織實施國、创新成果省、转化市科技項目99項,提升推进爭取科技項目到位資金2618萬元,科技科技帶動企業投入資金6650萬元,创新成果產生經濟效益28.77億元。
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公示名單顯示,我市21項科技成果獲獎,綜合排名在全省21個市(州)中位列第3名。
毋庸置疑,這是一張傲人的“成績單”!
抓好科技項目
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去年12月18日,雅安市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與以色列高端醫學專家MorisTopaz(莫瑞斯·托帕茲)教授舉行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和中以高端人才引智項目座談會。雙方將以院士專家工作站為平台,以托帕茲教授和以色列駐成都領事館為媒介,擬與以色列國開展多學科合作、職業技術教育、技術創新等更多領域的合作。
無獨有偶。雨城區益諾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比利時根特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團隊、波蘭、俄羅斯、美國、英國、德國等一批外國專家合作,參加了配套引種引進計劃、栽培技術研究、示範推廣、專利審定申報和配套栽培技術標準的製定,提供了20餘個軟棗獼猴桃種植資源材料。同時,專家們還提供了全套的軟棗獼猴桃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標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經濟效益。
去年,我市組織申報7項“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項目並順利實施,是我市全力抓好科技項目,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好證明。
在此基礎上,我市去年共辦理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23項,新頒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B類)12張,共計引進外籍高端專家64人次,涵蓋了醫療衛生、農業種植、生態環保等領域。爭取“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項目7項,獲項目資金81萬元。
這些外籍專家的引進和項目的實施,也為我市“5+1”綠色產業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
產業發展和科研密不可分,過去的一年,我市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需求,共組織實施國、省、市科技項目99項,爭取科技項目到位資金2618萬元,帶動企業投入資金6650萬元,產生經濟效益28.77億元,為我市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同時,按照省科技廳2020年科技計劃項目指南及工作部署要求,共組織申報各類項目73項,申請項目經費3322.7萬元,企業自籌資金7693.69萬元。截至目前,已下達2020年第一批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4項,項目資金1025萬元。
下一步,我市將積極跟蹤已申報的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積極組織推薦企業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項目、2020年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項目,積極爭取2020年度四川省企業研發投入後補助資金;圍繞我市重點產業,認真做好2020年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審批、立項、公示、下達和監督管理,確保項目資金專款專用;加大對科技計劃項目的監管,不定期深入省、市科技計劃項目承擔單位調研,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協調解決項目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證科技項目順利實施,切實提高項目實施質量。
科技特派員正在進行農產品質量檢測
市科技局相關人員到聯係村名山區黑竹鎮王山村調研指導工作
我市某高新技術企業工作人員正在研發產品
加強創新主體培育
持續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去年7月,我市舉辦2019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場培訓會,專家們就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及評價管理、科技型中小企業市值評估、科技型中小企業成果評價、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支出的財務管理、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培育規劃等進行詳細講解。幫助企業進一步了解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評價流程和財務管理等業務知識,有利於激發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力,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
這隻是我市加強創新主體培育的縮影。
科技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源動力,企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市場主體,隻有在創新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我市在加強創新主體培育方麵也是下足功夫大做文章。
近年來,我市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工作,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持續增長。
目前,全市有42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四川航空川西機器有限公司、華潤三九(雅安)藥業有限公司、四環鋅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為龍頭企業,對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同時,我市大力支持創新平台建設,不斷健全全市科技創新體係,穩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支持有條件的縣(區)和企業建設市級研發平台,鼓勵建設滿1年以上的市級研發平台提檔升級,申報省級研發平台,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在雅轉化、科技人才在雅服務。
付出就會有收獲。我市去年成功組建了四川省微晶玻璃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億欣新材料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和雅安太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為我市高技術研發注入了強勁動力。
全市先後建成了院士專家工作站9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家、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6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家、國家星創天地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2家、省級孵化器2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家、市級產業技術研究院6家、雅安市碳酸鈣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其他市級研發平台3家、市級孵化載體18家。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市共有65家企業的研發項目享受了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收優惠,累計減免所得稅額達1.6億元,同比增長61.62%,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深化市校合作
助力科技扶貧和鄉村振興
去年11月28日,市科學技術局會同川農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邀請園藝學院教授張勇到雨城區中裏鎮鄭灣村開展軟棗獼猴桃種植管護技術培訓。
張勇以“高標準獼猴桃種植園建設”為主題,詳細講解了獼猴桃的生物學特性、種植園的高標準建設及管理、種植園的排水和獼猴桃的病蟲害預防。
培訓會結束後,專家現場考察了獼猴桃種植基地,對地形、土壤、位置等進行深入分析並對改土建園提出了相關建議,幫助當地農戶在種植軟棗獼猴桃方麵找不足、補短板。
“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係就是要用到實處,助推科技扶貧和鄉村振興。”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科技服務示範繼續壯大,充分發揮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雅安服務總站5個產業部專家團隊的作用,圍繞“五雅”產業加強農業原始創新,特別是針對有一定基礎的茶葉、花椒、黃果柑、枇杷、油茶等,加強品種引進、篩選、培育,為品種換代更新做好儲備,目前,茶葉、花椒、枇杷、黃果柑、油茶等科技創新基地初具規模。
扶貧先扶智。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我市深化市校合作,圍繞蘋果、櫻桃、枇杷、梨、蔬菜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川農大科技人才優勢,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麵的合作,為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同時,川農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服務總站協助各縣(區)共爭取省級項目11個,到位項目資金470萬元;實施市本級科技計劃項目13個,項目資金300萬元。截至目前,累計建立科技示範基地25個,基地核心麵積近2000畝,輻射麵積10萬餘畝;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近40項,申報專利12個,極大促進了我市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為了加強貧困村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建設,2019年,我市組建了8個科技扶貧特派員服務團隊,實現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積極爭取省級科技扶貧項目12項,獲項目資金500萬元;建立科技示範戶400餘戶,開展各類培訓470餘場,培訓2萬餘人次,科技扶貧專項工作成效顯著。
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深化市校合作,積極配合農業園區共建國家級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圍繞“五雅”特色優勢產業,依托川農大科技人才優勢,充分發揮雅安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係作用,助推全市鄉村振興和科技扶貧。
2020年,我市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創新能力建設,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積極搭建創新平台,切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讓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彰顯,讓全市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階。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鄭瑤
綠色運輸看“浙”裏!徐工新能源自卸車批量交付浙江客戶
漢陰法院:參與平安建設 共享美好生活
漢陰財政:一村一名大學生 激活農村一池水
愛做公益 憑的是一顆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