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大院生活 “幸福指数”高

时间:2025-04-21 00:42:54来源: 分类:百科

鬧市中的幸福指数幽靜“花果園”院壩

 

  大院有個“新聞發言人”;六位老人組成“智囊團”;大院還有個“花果園”;大院是一家,有錢一起花;互幫互助,大院20戶人家親如一家。生活精心嗬護“培植環境”,幸福指数6年建立和諧大院———

  在市區新康路社區,大院有這麽一個大院,生活東大街6號大院,幸福指数從二樓開始,大院4個樓層住了20戶住戶位於鬧市,生活但是幸福指数堪稱“世外桃源”。11日,大院記者走進了這個大院。生活
  沿著喧鬧的幸福指数東大街一處不顯眼的樓梯拾階而上,二樓的大院“院壩”就展現在眼前。這可謂是生活一個“花果園”:無花果的青色果實在大片綠色中靈動可愛,嫩黃的黃桷蘭散發著馥鬱的芳香,櫻桃樹、葡萄藤蔓、桃樹、水仙花、曇花、蘭草,甚至還有花盆裏的蔥蒜等都鬱鬱蔥蔥,長勢喜人。住戶黃賢林提著水壺,正在依次澆水,而住戶苟彥文像往常一樣“查看”著無花果的長勢……
  在記者眼前,這個大院的幸福生活畫卷依次展開——
  
  互助:尊老愛鄰已成習慣
  
  6號大院是以前我市某公司的宿舍,20戶人家有90多人,現在退休人員多,老人多,大多數都是60--70歲的。
  20戶住戶在這裏就是一個大家庭,院鄰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哪個有困難,大家都出手幫扶。黃賢林說,在院壩裏,要是年輕人看到老人下樓來和鄰居拉家常,就會趕緊端來凳子,給老人坐;看見老人要上樓,還會像兒子、女兒一樣上前攙扶,以防老人摔跤。
  “院子裏住的老人多,但住在高層的老人要買東西都可以不用自己親自下樓。”黃賢林是大院院委會成員,他說,住在高樓層的老人買東西不方便,隻要推開門,在門口喊一聲:“有人下樓沒,幫忙帶個東西?”馬上就有人來幫忙。什麽買豆漿、買電池都沒問題。“不光這些,大院內要是哪家人的鎖壞了、水管堵了,都會有人自願上門幫忙。”“誰家沒有個犯難的事情?幫一幫大家都過去了。”這是大院的共識。在大院裏,大家彼此扶助,不要報酬,比家人還要和氣。
  就這樣,6號大院形成了“鄰裏守望”製度,平時大家多打招呼,有事大家互相關注,互相幫助,鄰裏間的關係很融洽。
  
  新鮮:大院有“新聞發言人”
  
  在2003年5月成立院委會後,唐洪友就被大家選為了信息發言人,平時都及時向住戶傳達各類信息。大家一直都笑稱唐洪友為“新聞發言人”。自從他當上了“新聞發言人”之後,就開始根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舉行“信息發布會”,向大院住戶通報信息。“新康路社區近期的中心工作是什麽?”“最近有什麽新的政策?”大院的財務收支情況、院委會的決定,這些都成了唐洪友的“工作內容”。
  而“新聞發言人”唐洪友和其他院委會成員一起,還要協助搞好大院的醫療、社保、生活環境、安全防範等;代表居民向社區反映意見和建議;調解大院居民糾紛,促進家庭和睦、鄰裏團結。
  院委會成立後,20戶住戶還一起開會商量製定了《大院管理製度及居民準則》《東大街6號大院文明公約》,“自己製定規則,自己管自己。”6年來,大家一起遵守自己製定的規則。在去年新康路社區的一次評選中,6號大院被評為了“平安大院”,大院20戶家庭全部都是“平安家庭”。
  
  和諧:大院是一家有錢一起花
  
  “大院就是一個家,有了錢來大家花……”院委會主任唐洪友說。這是緣於大院有公共收入。大院原來有一處地方以前是用來停自行車、摩托車的。但是隨著大家退休在家、兒女在外工作,停車棚的價值就削弱了。“我們也要創收”,瞄準了商機的院委會和大院住戶一起開會討論。
  2006年,大院的停車棚以每月250元的價格出租。這筆費用,全部用在了居民身上,平時用在買掃把、換燈泡、掏化糞池、修門鎖等。每個月,院委會都要公布經費的收支情況。到了年終,院委會召集全院住戶一商量,將節餘的錢買成米、油、白糖等物品,送到每一戶人家中。間隔一段時間,還用剩下的錢,聚在一起搞活動。一年三千元的收入,全部用在了院內住戶的身上。
  “一個大院院委會就是我們的‘智囊團’。”6年來,20戶住戶對大院院委會的工作一直很滿意。
  “說實話,我們這個院子現在沒有什麽特殊的事,大家每天都過得平平淡淡、和和睦睦的。我們年紀都大了,但是住在這個大院覺得‘幸福指數’很高。”
  “在城市中鄰裏關係越來越冷漠的現在,這個大院裏能形成、守住和發揚這種和諧的氛圍,非常不容易,這得益於住戶們的共同努力,和良好的院落管理製度的形成。”據新康路社區負責人介紹,“現在我們正在積極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其實就應從身邊事做起,而鄰裏之間的和諧就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和諧之一。我們應該倡導和推廣6號大院的一些看似平常、平凡的做法,在現實社會中竭力營造與鄰為德、與鄰為善,與鄰為親、與鄰為樂的鄰裏氛圍,打造團結、互助、平安、文明的現代和諧社區,最終實現社會的全麵和諧。”
  羅樹權 記者 袁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