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西給大棚裏的种植助推蔬菜除草 11日,29歲的大棚蘆山縣飛仙關鎮三友村禾茂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社長李小紅,背著一筐辣椒和番茄到市場上售賣。蔬菜 這是发展发展三友村禾茂組村民用大棚栽種出的第一批蔬菜。 作為當地產業重建的循环重要內容,從3月底開始,农业农旅三友村禾茂組村民開始嚐試種植大棚蔬菜,结合打造綠色品牌的产业大棚蔬菜種植示範基地,探索有機農業發展之道。种植助推 大棚種菜村民嚐甜頭 遠遠望去,大棚禾茂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上,蔬菜白色的发展发展竹架大棚格外醒目。大棚裏栽種的循环茄子、番茄、农业农旅黃瓜、结合冬瓜長勢良好。 “長得都還不錯。”禾茂組組長、禾茂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朝西走進菜地,給辣椒除草。 大棚蔬菜基地所在地,去年還是一片油菜地。農房重建陸續完成後,村民們開始琢磨未來該發展什麽產業增收致富。 “禾茂組原本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但是以自給自銷為主,沒有形成規模。”李朝西說,產業發展就要選擇符合當地條件的特色農業產業。恰好中國扶貧基金會和深圳慈衛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在三友村有一個社區生計項目,鼓勵村民打造綠色品牌的大棚蔬菜種植示範基地,並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 項目啟動後,三友村禾茂組的15戶村民把自己的土地同其他村民進行了互換,集中在村內一片30畝的土地上立起了一座座白色大棚,並在4月注冊成立了禾茂大棚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經過兩個多月,大棚內的番茄、辣椒等蔬菜率先“出爐”。合作社的成員們也嚐到了科學化、規模化種植的甜頭。 “要看溫度也要看濕度,大棚裏種蔬菜,考慮的因素不少。”合作社成員劉明春表示,由於薄膜可以控製水分,蔬菜的產量提高很多。 “現在看來,每個大棚種植的蔬菜長勢都不大一樣,有的大棚裏菜苗根莖比較弱小。”李朝西介紹,下一步,合作社將繼續提高蔬菜種植的質量標準,並把竹子搭建的大棚改成鋼棚。 目前,合作社正和成都一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接觸,商談未來蔬菜種植、加工、儲藏、銷售的合作模式。李小紅預計,隨著大棚蔬菜的不斷發展,會有更多村民加入到合作社。 產業發展未來有盼頭 清澈的河水蜿蜒迂回流過三友村,受地理環境製約,當地村民進出村主要依靠一條鐵索橋。災後重建規劃的國道351線,正好從村後通過。屆時,三友村與外界的聯係會更加方便。 飛仙關鎮也看到了國道351線的貫通為鄉村旅遊發展帶來的地理優勢。該鎮黨委書記薑平介紹,飛仙關鎮將以三友村、朝陽村、鳳凰村、新莊村新村聚居點為中心,在“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的基礎上,著力打造川西田園生態長廊。 市直機關駐飛仙關鎮群眾工作組也給三友村禾茂組發展循環農業、休閑農業提出了建議:建設一個野豬標準化養殖場,利用蔬菜殘葉養豬,配套修建沼氣池,解決蔬菜用肥問題,“豬—沼—菜”循環農業發展,解決養殖業普遍存在的麵源汙染問題;利用退耕還林,發展一個林下養雞場;建設一條從田園到山頭的旅遊通道,形成一個小環線,將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耕文化融為一體,展現給遊客。 “順河一帶可以開發農家樂,種上小櫻桃、無花果等觀賞性強的植物,吸引遊客前來休閑度假。”李朝西指著離大棚不遠處的山腳,談起了未來的發展。 記者 張婧
李朝西給大棚裏的种植助推蔬菜除草
11日,29歲的大棚蘆山縣飛仙關鎮三友村禾茂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社長李小紅,背著一筐辣椒和番茄到市場上售賣。蔬菜
這是发展发展三友村禾茂組村民用大棚栽種出的第一批蔬菜。
作為當地產業重建的循环重要內容,從3月底開始,农业农旅三友村禾茂組村民開始嚐試種植大棚蔬菜,结合打造綠色品牌的产业大棚蔬菜種植示範基地,探索有機農業發展之道。种植助推
大棚種菜村民嚐甜頭
遠遠望去,大棚禾茂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上,蔬菜白色的发展发展竹架大棚格外醒目。大棚裏栽種的循环茄子、番茄、农业农旅黃瓜、结合冬瓜長勢良好。
“長得都還不錯。”禾茂組組長、禾茂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朝西走進菜地,給辣椒除草。
大棚蔬菜基地所在地,去年還是一片油菜地。農房重建陸續完成後,村民們開始琢磨未來該發展什麽產業增收致富。
“禾茂組原本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但是以自給自銷為主,沒有形成規模。”李朝西說,產業發展就要選擇符合當地條件的特色農業產業。恰好中國扶貧基金會和深圳慈衛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在三友村有一個社區生計項目,鼓勵村民打造綠色品牌的大棚蔬菜種植示範基地,並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
項目啟動後,三友村禾茂組的15戶村民把自己的土地同其他村民進行了互換,集中在村內一片30畝的土地上立起了一座座白色大棚,並在4月注冊成立了禾茂大棚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經過兩個多月,大棚內的番茄、辣椒等蔬菜率先“出爐”。合作社的成員們也嚐到了科學化、規模化種植的甜頭。
“要看溫度也要看濕度,大棚裏種蔬菜,考慮的因素不少。”合作社成員劉明春表示,由於薄膜可以控製水分,蔬菜的產量提高很多。
“現在看來,每個大棚種植的蔬菜長勢都不大一樣,有的大棚裏菜苗根莖比較弱小。”李朝西介紹,下一步,合作社將繼續提高蔬菜種植的質量標準,並把竹子搭建的大棚改成鋼棚。
目前,合作社正和成都一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接觸,商談未來蔬菜種植、加工、儲藏、銷售的合作模式。李小紅預計,隨著大棚蔬菜的不斷發展,會有更多村民加入到合作社。
產業發展未來有盼頭
清澈的河水蜿蜒迂回流過三友村,受地理環境製約,當地村民進出村主要依靠一條鐵索橋。災後重建規劃的國道351線,正好從村後通過。屆時,三友村與外界的聯係會更加方便。
飛仙關鎮也看到了國道351線的貫通為鄉村旅遊發展帶來的地理優勢。該鎮黨委書記薑平介紹,飛仙關鎮將以三友村、朝陽村、鳳凰村、新莊村新村聚居點為中心,在“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的基礎上,著力打造川西田園生態長廊。
市直機關駐飛仙關鎮群眾工作組也給三友村禾茂組發展循環農業、休閑農業提出了建議:建設一個野豬標準化養殖場,利用蔬菜殘葉養豬,配套修建沼氣池,解決蔬菜用肥問題,“豬—沼—菜”循環農業發展,解決養殖業普遍存在的麵源汙染問題;利用退耕還林,發展一個林下養雞場;建設一條從田園到山頭的旅遊通道,形成一個小環線,將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耕文化融為一體,展現給遊客。
“順河一帶可以開發農家樂,種上小櫻桃、無花果等觀賞性強的植物,吸引遊客前來休閑度假。”李朝西指著離大棚不遠處的山腳,談起了未來的發展。
記者 張婧
慎防高空墜物 營造平安生活
小鬆液壓挖掘機PC900LC
健康養生陷阱多 維權周期長 防範是關鍵
艾迪精密誠邀您共赴bauma 2025,解鎖行業發展更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