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恢复重建一周年 市人民医院掀开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5-04-20 18:21:32来源: 分类:焦點

神經外科高精尖手術

專家下基層義診

大興新區市衛生計生服務中心施工現場

新門診醫技大樓投入使用後,灾后重建周年展新就醫環境更加舒適

 

  我們還記得,恢复地震讓昔日美好的市人家園變得傷痕累累。

  我們看到,民医當災難來臨時,院掀白衣天使衝鋒在前,篇章救死扶傷。灾后重建周年展新

  我們明白,恢复災難隻是市人一瞬,重建任重道遠。民医

  在災後恢複重建一周年之際,院掀在深入開展黨的篇章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時,再次來到抗震救災的灾后重建周年展新醫療主戰場,市人民醫院任務繁重——一手抓重建,恢复一手抓日常工作的市人同時,他們還麵臨著“三甲”複評。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醫院”)全院職工再次展現了抗震救災精神和紮實的業務素質,有力有序地推進各項工作,努力實現“醫院環境優美、醫療技術先進、服務質量優質、職工待遇優厚、醫院內外和諧”的“醫院夢”,掀開市醫院發展的新篇章。

  鏡頭:

  新門診醫技大樓

  更舒適更人性化

  7月14日,患者李先生專程從天全縣趕到市醫院,他說自己有老胃病,想找個專家好好看看。

  走進市區城後路的新門診醫技大樓,李先生對眼前嶄新的就醫環境讚不絕口:“寬敞、明亮、大氣,現在才感覺是一家大醫院嘛!”在導醫的引領下,李先生很快掛上了首席專家羅毅的專家號。

  “在候診區等候叫號時,口渴了一旁還有飲水機。”李先生說,這樣的就醫環境很貼心。

  就醫大廳裏,電子屏不停滾動顯示著每天的門診醫生信息。記者發現,從周一到周五天天都有專家坐診,而且針對一些患者人數多的科室,專家門診量有了大幅提升。

  “比如婦產科的劉誌蓉和兒科的王成林,兩位專家除特殊情況,周一到周五都會上門診,方便廣大患者。”門診部主任薑永芬向記者介紹說,“另外一些返聘的老專家也增加了門診量,目的就是為了方便患者就醫。”

  去過市醫院老門診部就診的市民都知道,要門診輸液的話,那叫一個擠,而且大人和小孩子都在一個病區,十分不便。

  而現在,搬進了新門診醫技大樓,兒科和成人的門診輸液區徹底劃分開,分別有不同的輸液專班。新的分區,對成人和兒童來說,都更為方便,同時也減少了差錯的發生。

  在收費大廳,14個窗口讓人眼前一亮,掛號、收費、慢病、打印清單、社保刷卡、夜間收費,各個窗口標識清楚,讓人一目了然。而日常的4個掛號和4個收費窗口基本可以滿足需求,患者不用長時間排隊就能就醫,如果遇到高峰期,還會啟用臨時窗口,減少就醫排隊的等候時間。

  據透露,市醫院即將升級門診信息化係統,屆時,患者可以實現自動掛號,自動打印檢驗報告等,可以大大節約就醫時間。

  群教活動:

  踐行群眾路線

  服務廣大患者

  作為我市目前唯一一家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市醫院無論是在醫療技術還是醫療服務等方麵,都必須成為行業的典範。

  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市醫院將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放在首位,醫院黨委班子一致認為,“醫院是黨聯係人民群眾的重要窗口,是離群眾最近的‘神經末梢’,擔負著救死扶傷,承載著民生健康的重要任務。”市醫院黨委要求全院職工要視患如親、對民如友,隨時謹記給予患者“眼所能及的關注,手所能及的幫助”。特別是新門診醫技大樓投入使用以來,醫院更是采取了諸多方式方法,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親身感受患者就醫的難處,製定改進措施,將實惠、便利帶給廣大患者。

  敢於發現問題,敢於正視問題,才能重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醫院停車場地少、停車困難,給群眾看病就醫帶來了不便;專家專科門診管理還需加強;信息化建設滯後,製約了就醫流程的優化,‘三長一短’現象還未有效緩解……”這些關乎患者及家屬陪同就醫是否方便的現實問題,全部擺在桌麵上。

  醫療衛生領域的“群眾路線”,體現了醫者對待患者的一種根本態度,一條條整改舉措隨即出台。

  正如醫院黨委書記樊正康所言,聯係服務群眾,既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更是落腳點,醫院作為窗口服務部門,聯係好、服務好群眾是醫務工作者的職責和任務,將群眾意見放在心上,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醫務工作者不變的目標。

  活動開展以來,市醫院黨委始終堅持邊學邊查邊改,立行立改,正視問題和現實,不回避、不躲避、不推諉,紮紮實實地將這項活動做到了深入、深刻。

  一方麵,醫院將踐行群眾路線與“三好一滿意”、“服務百姓健康行動”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把反對“四風”與醫德醫風、職業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把日常診療服務工作與專項整治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同安排、同檢查、同考核。

  同時,積極推進“四個聯係”工作,院領導班子成員聯係一線,行政後勤職能科室聯係臨床醫技臨床一線,醫技輔助科室聯係臨床一線及病人,臨床一線醫護人員聯係病人及家屬,要求院領導和職能科室人員每周用1/3的時間深入到臨床一線,並建立工作台賬和工作記錄。實行分片包幹,責任到人,全院覆蓋,不留死角。

  為構建和諧醫患關係,醫院想方設法,多措並舉,努力實現讓醫護人員對患者“零距離”服務。

  便民利民措施80條自從製定以來,市醫院就不斷完善,力求每一條都做到位。便民盒、飲水機、候診區調椅,這些貼心小物件讓患者在就醫的同時享受到方便與溫暖。而在一些老患者手中,醫患聯係卡片成了他們和醫護人員們聯係的紐帶。平時在家不便去醫院的時候,一個電話打給醫生,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

  對於出院的患者,醫院還強化了醫療後續服務,采取電話回訪、登門拜訪等方式,了解解決病人意見和問題。

  另外,醫院定期舉辦的腎友會、糖尿病健康講座、孕婦學校等已經成了患者和孕婦的一個小家,可以交流和普及健康知識,而這些都是醫護人員利用輪休的日子給大家免費服務的,已經持續開展多年。

  此外,定期召開醫患和諧懇談會、工休座談會、病床旁談心活動等收集病人意見建議已成了醫院的常規工作。深入農村、社區、敬老院、基層醫院等開展義診、查房、學術講座、健康教育活動也成了醫護人員空閑時間的工作。

  如今,隻要看到身著寫有“雅安市人民醫院”白大褂的醫護人員出現在鄉鎮、社區的義診點,就會吸引當地的群眾在義診點排隊等候專家的到來。

  針對群眾就醫的突出問題,醫院開展了延時門診、無節假日門診、錯峰服務和分時段診療等服務,門診接待病人與住院治療分開,要求每天每個專業必須開設專家或專科;倡導和鼓勵節假日手術;緩解“三長一短”現象;強化預約診療服務、提升窗口服務效率、優化服務流程、減輕患者負擔。

  災後恢複重建:

  建好全市陽光工程

  造福萬千患者

  抓好災後恢複重建是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大的實踐。在麵對醫院本身業務繁忙,新門診醫技大樓啟用不久,住院大樓正緊鑼密鼓進行收尾工程的同時,位於大興新區的災後恢複重建工程,也正加班加點施工著。

  7月15日上午,在大興新區市衛生計生服務中心一期標段康複中心工地現場,塔吊不停地從鋼筋製作房將鋼筋調往建設場地,20多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各自忙碌,電焊聲、鋼釘敲打聲此起彼伏。

  “現在正在支模階段,完成後等待質檢站驗收,緊跟著將進行下一步工程。”市醫院現場代表王工說。

  僅這一程序的驗收,就要經過多個程序,首先是“三自檢”,即施工人員、班組、施工方驗收,接著再由監理方驗收,隨後是醫院驗收,最後再由質檢站驗收。

  現場一名李姓工人正在檢查圈梁的牢固程度,他說,圈梁的抗震級別均是按照“7度設防”,而且鋼筋采用的是三級鋼。之所以全部采用三級鋼,正是因為三級鋼抗震、抗彎曲等方麵的性能更好。

  在圈梁處,王工向記者介紹,康複中心的防雷接地做到了連接每一張病床。

  “康複中心患者很多都行動不便,因此在設計上這樣處理,可以讓康複人員更加安全。”王工說,這些細節都是康複中心的亮點。

  多年來,雅安沒有市級康複中心,全市康複工作主要依托公立或民營醫療衛生機構進行。“4·20”蘆山強烈地震後,全市地震受傷致殘人員的救治與後續康複任務繁重,迫切需要建設專門的康複中心。

  今年6月18日,康複中心正式開工建設,預計明年3月24日竣工驗收。第二標段目前正在圖紙設計階段,分管基建的副院長盤如剛說,醫院不同於其它用房,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科學設計,才能設計合理、流程優化,方便於民。

  此外,醫院還特別聘請了現場施工的工程師,負責監督工程進度和每一個細節,王工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每天都要在現場監督,他說,醫院救死扶傷,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

  市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抗震救災階段過渡到災後恢複重建階段,在抓日常工作的同時,搶抓時間搞好災後重建成了市醫院的頭等大事——因為這是全市矚目的重點工程、民生工程。

  醫院采取“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院長具體抓”的工作措施,搶抓時間和機遇,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麵全麵支持和保證基建工作,實行工期倒排,製定時間表和路徑圖,有力推進了各工程項目的進度。

  院方表示,將嚴格按照高起點、高標準,生態、低碳的要求規劃建設,把工程建設成為全市的陽光和標杆工程。

  醫療技術服務:

  打造特色專科群

  提高核心競爭力

  無論哪一家醫院,醫療技術是其最核心的競爭力。作為“三甲”醫院,人才、技術、服務,都是市醫院從始至終緊抓不懈的工作。醫院以學科、專科建設為前驅,帶動其它學科同步發展,以建立完善學科、專科體係,以優化學科、專科結構布局為抓手,進一步落實院級、市級、省級和國家級層級管理製度。

  現代化醫院離不開先進的醫療設備。今年上半年,醫院投巨資購置了雙源CT和核磁共振等醫療設施設備,升級換代醫療設備,為患者提供更加科學可靠的診療服務。

  在人才建設方麵,醫院按照“管理團隊、專家團隊、服務團隊”的人才培養模式,今年已選派業務骨幹20名到上海、北京、重慶、成都等上級醫院進修學習,有100餘人次參加全國及全省學術會,以提升服務患者的能力和水平。

  護理人員同樣重要,為滿足病人及臨床工作需要,3月—4月醫院公開招聘護理人員近50名,進一步健全了醫療護理隊伍,增強了窗口服務能力,為患者就醫提供了人員保障。

  院長邱雄說,在蘆山抗震救災期間,省內外專家來院援助,震後,醫院要保持良好的合作態勢,變援助關係為發展資源。目前,已與省人民醫院等上級醫院建立了結對援建意向,他們將有針對性地對醫院學科專科進行打造,選派優秀員工進修學習和選派專家來院進行指導。未來五年,市醫院力爭在省人民醫院等上級醫院的幫助下,每年創建省級重點專科一個;每兩年申報一個省級重點學科或國家級重點專科,以此提升專科水平。

  此外,對醫院消化內科的ERCP技術、腎內科的腹膜透析技術、普外科的腹腔鏡、膽囊鏡、十二指腸鏡三鏡聯合治療技術等方麵選派專家來院現場指導。對心內科的科研選題及研究和神經外科的神經介入,NSICU病房進行規劃指導。通過背靠院校和上級醫院,借助他們的理論、技術、科研優勢帶動和促進醫院綜合實力的全麵提升,努力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省內叫得響的學科和專科。

  文化活動:

  凝聚人心

  譜寫發展新篇章

  醫院文化建設是醫院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醫院建設中的一項係統工程。近年來,市醫院堅持用先進文化教育員工、塑造員工、鼓舞員工,為實現醫院科學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特別是經曆抗震救災後,這座百年老院又煥發出新的活力。在抗震救災中展現出的市醫院的“精氣神”內化為引領醫院在災後恢複重建以及實現醫院跨越發展中的動力。

  在醫院,學術廳很火,無論是學術講座還是各種演講比賽都輪番上陣。

  去年,“我的中國夢”演講比賽在醫院學術廳一樓舉行。圍繞著“中國夢”如何和自身工作相結合,通過講述自己和同事的故事,結合“白衣天使”這一神聖職業賦予的特殊使命,演講者從關愛生命、救死扶傷,把病人的健康放在心上,爭做讓人民群眾滿意的醫務工作者等方麵,闡述了“中國夢”、“醫院夢”和個人夢想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他們認為,醫院“技術先進、服務優質、環境優美、待遇優厚、內外和諧”就實現了職工和患者的“醫院夢”,而作為醫院的一分子,能為之努力奮鬥,最終譜寫醫院發展新篇章,自己的夢也就相應實現了。

  隨後,醫院又舉行了“實現中國夢 醫院在行動”科室發展演講活動,期間共有38個科室主任登台亮相,深刻分析了科室現狀,科室技術水平在川西區域內所處的地位,圍繞“三甲”複審和區域性中心醫院建設提的明確發展目標和發展設想,中肯地提出了科室發展中希望醫院給予的支持。演講結束後,各職能科室及時匯總科室發展資料給院部,經醫院綜合評定後將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助推科室發展夢早日實現。

  今年,市醫院慶祝建黨93周年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演講比賽在學術廳上演,演講比賽的主題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服務百姓健康行動”。醫院9個黨支部選送的演講選手立足本職工作,從不同角度聲情並茂地講述了各自對優質服務的認識、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對患者的理解,對“為民務實清廉”的理解。

  除了演講比賽,在繁忙的醫務工作之餘,大量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更是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活,同時也增強了醫院的凝聚力。

  每年新年伊始,醫院的傳統項目之一:職工趣味運動會就會如期進行。跳繩、競技飛鏢、踢毽球、翻山越嶺等比賽項目吸引了眾多醫院職工參與。職工習慣了在激烈、緊張的拔河比賽中結束運動會。

  而每年的三月,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登山比賽最受女性職工的歡迎。在陽光明媚的三月,從病房裏出來,和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解除工作的疲勞,也讓身心得到了放鬆。

  值得一提的是,醫院還成立了多個職工興趣小組,吸引了職工踴躍參加,並將此與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暨建院110周年,與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工程結合起來,從今年5月持續到10月,陸續開展釣魚、羽毛球比賽、攝影展等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充分展示廣大職工銳意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促進職工相互了解、溝通,增進了職工之間的友誼、凝聚人心,讓職工以更加積極向上的精神麵貌投身到工作中去,為百姓健康服好務。

  記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