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农耕文化之髓 创新激活非遗之美

时间:2025-04-20 22:30:57来源: 分类:百科

 高雲超(左)和徒弟展示牛兒燈

  衝天的犄角、銅燈般的农耕雙眼、四蹄像柱頭落地,文化全身黑緞似的髓之美光滑,在犁田人的激活吆喝下,“牛”喘著粗氣,非遗低著頭往前使勁拉著犁,传承创新牧童騎在“牛”身上,农耕與“牛”嬉鬧玩耍……這便是文化集“造型、伴奏、髓之美伴唱、激活舞蹈”為一體的非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全牛兒燈。

  由於多元文化的传承创新衝擊,天全牛兒燈也曾一度衰落,农耕但當地群眾舍不得這項傳統藝術形式,文化采用了多種形式來拯救它。而今,這樣的民俗文化如何實現傳承創新,記者進行了探訪。

  大膽創新

  牛兒燈傳承正當時

  牛兒燈表演者大多為男性,通常由3人表演,1人扮牛倌,2人扮牛,其餘為鑼鼓隊和歌手。燈手們隨著音樂節奏不斷地舞動,通過騰、躍、撲、閃、穿、翻、滾等動作,充分展示了牛的辛勞和人們對牛的喜愛,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營造了濃厚的喜慶祥和氣氛。演出時邊唱邊舞,唱腔以天全山歌為主,固定和即興創作兩種,唱詞通俗易懂,唱一曲、舞一回,觀眾跟著音樂幫腔,氣氛熱烈,喜氣洋洋。表演形式優美活潑,保持著燈彩表演的藝術形態,富有濃厚的鄉土氣和人情味,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每年春節,從正月初二這天開燈,燈手們便走村串戶,足跡遍布思經鄉各村,甚至到大河、魚泉、興業、小河等鄉鎮街頭、壩子和農家門口進行演出,表演內容豐富多彩,有臥牛吃水、牛打滾、老君騎牛、大舜耕田等,這樣的表演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牛兒燈如此廣泛的群眾基礎背後,是傳承人高雲超多年用心付出的結果。

  高雲超是天全縣思經鄉大河村人,在他家中,整齊地陳列著牛頭、獲獎證書、照片等道具和資料,看著這些,62歲的高雲超無限感慨。20多年來,他見證了牛兒燈從鄉間小舞台走上大舞台,從自娛自樂到民間藝術的過程。

  “牛兒燈就是一隻‘笨牛’,不像舞獅子一樣可以隨意玩轉、翻滾,但就是這隻‘笨牛’,卻傳承了鄉間農田的耕作樂趣和勞動記憶。”高雲超告訴記者,因為笨重,表演者隻能脊背彎曲、眼睛看地,表演時很辛苦,很少人能堅持五六分鍾,所以現在表演牛兒燈的人越來越少,更不要說製作了。

  每製作一頭牛,高雲超要花一天的時間。老伴負責用鐵絲竹條紮牛頭、定型,他則負責包布、縫製。這一做,就是20多年。

  如何推廣這項本土特色民俗文化,高雲超一直在思考,製作工藝的創新便是他的實踐。

  “舊時牛兒燈全部用農家物品製作,用撮箕做牛頭、稻草做牛角、枇杷樹葉做牛耳、麻布做牛身、棕條做牛尾。”高雲超告訴記者,為了創新製作工藝,他將原始的稻草換成了竹條,將昔時圓頭的犄角改造成尖形的犄角。同時,在表演牛兒燈時增加了聽覺元素,發展了牛兒燈音樂。

  “非遺進校園”

  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憨態可掬的牛兒燈傳承民俗技藝,但對於小朋友來說,卻是神秘而不常見的。

  今年兒童節前夕,高雲超召集數位非遺傳承人來到天全縣思經一小,與低年級的小學生通過現場分享會碰撞出“非遺”火花。

  現場,高雲超鑽進牛肚跟著音樂模仿牛兒的動作:臥牛吃水、牛兒打滾、老君騎牛……每一個動作都讓孩子們驚呼,而高雲超也在牛兒燈的表演中樂此不疲。而後,在高雲超手把手的教導下,孩子們鑽進“黑笨牛”裏,親身體驗了一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邃魅力。

  “和小學生們一起探索傳統文化,還是頭一回。讓孩子們來接觸這些傳統的東西,我覺得非常好。”高雲超說,希望能把這些傳統的農耕文化教給小朋友們,讓這些本土民俗能夠傳承下去。

  在高雲超看來,每一堂非遺課、每一次非遺展示,潤物細無聲,為尋找到“小傳承人”創造了可能性。

  在培養小傳承人的同時,“非遺進校園”延續著非遺的生命力。

  “‘非遺進校園’活動是我們學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和弘揚方麵的有益嚐試,旨在通過校園教育,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孩子們的身上傳承,有效防止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的現象。”對此,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有助於未成年人產生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力和興趣,豐富未成年人精神世界。

  “非遺進校園”僅是個開始,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來說,依舊任重道遠。

  每一項非遺技藝,都經受了時間的磨礪。非遺傳承,最需要的是時間,最缺的也是時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今很少有年輕人對牛兒燈感興趣,為此,高雲超和徒弟高寶華一起組建了一支15人的牛兒燈表演隊,並在當地中小學中成立了牛兒燈藝術傳習班,為的是讓更多的人能記住牛兒燈並將這門傳統表演藝術傳承下去。

  “每年都有不少學生來到傳習班學習”。高雲超說,“非遺進校園”打通了傳承渠道,牛兒燈傳承隊伍不愁“生源”了,傳習班的設立,又為不斷地培育新人提供了保障。

  傳承和創造合二為一

  讓民俗文化更接地氣

  我市社會學者李巫熙在談非遺民俗文化的傳承時曾說過,傳承和創造,二者不能偏廢。一方麵,做好各劇種優秀劇目的影像保存工作,守護好我們的文化瑰寶;一方麵,還要騰出手來,把適合今天的劇目整理出來,重新上演。最重要的是,還要有適合當代需求的新作。同理,非遺要活在當下,除了對非遺技藝進行大量搶救式拍攝、複排之外,還應該加大對傳統手藝人命運和情感的關注,對技藝、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思考,創造適合當代需求的作品。

  “‘引導’很重要,尤其是對一些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等非遺項目展演展示活動要加強引導和監管。” 李巫熙說,非遺存活要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體係這個有效載體,要有針對性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非遺項目類公共文化活動,要把現代教育理念注入到非遺保護當中去,在社會普遍撒下非遺的“種子”。

  牛兒燈載歌載舞,優美詼諧,地方特色濃鬱,是天全當地民間舞蹈不可多得的原生態素材。但傳承人在老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新工作也由此更顯急迫。

  “隨著現代生活不斷進步,新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審美觀念讓非遺距離我們生活越來越遠,多數民眾對部分非遺項目知之甚少。”天全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副局長彭周君說,牛兒燈在非遺傳承發展中的創新,要充分利用“非遺+文創”的形式,讓非遺有溫度、有故事、有創意,更好地走進生活、貼近公眾,而不是成為被塵封的古董。為了讓牛兒燈表演形式更吸引大眾,下一步,相關部門將邀請省級專家對牛兒燈表演的劇目和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創新,讓民俗文化更喜聞樂見,更接地氣。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石雨川